二十五至二十六日 一瞬千年
◆4‧25~26《農三月‧十二至十三》
【靜思小語】人人共同一念心,秒秒相連,一念間如歷百千劫。
富能量,心脈動
集合美國、日本、加拿大、印度、香港和台灣等地幹細胞專家學者所舉辦的「幹細胞及神經損傷之再生醫療國際研討會」,昨日下午在花蓮慈濟醫院圓滿落幕。早上,台中慈院陳子勇院長陪同楊詠威教授及幾位與會學者來關渡志業園區拜會上人。
玻利維亞神經外科醫師艾瓦爾‧門德斯(Ivar Mendez)博士表示,他在花蓮靜思堂感受到花蓮的「心」之脈動,形容上人如火山有豐富的能量。上人回應,願為一座森林,淨化空氣、靜靜釋放芬多精。
楊教授分享這次研討會,結合科學家與臨床醫師們,還有病患及家屬旁聽,可說前所未有。印度LTM醫學大學阿拉克‧沙瑪(Alok Sharma)教授表示,他從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印度而來,卻在台灣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因為從上人、慈濟人身上,感受到佛法的實踐;此行是用科學家、醫學家的心情來到台灣,卻帶著上人與慈濟給予的影響回國。
上人感恩眾人對醫學的貢獻,也期許科學、醫學與宗教會合,有助「心腦合一」,提升人人身心靈的健康。
薰善習,行正向
五月七日台北慈院將度過五歲生日,上人聽取各醫療科同仁分享後表示,台北慈院五年有成,一路行來,寸寸道路都是愛。
早上與幾位國際醫療專家談話,一位教授詢問上人:曾遇到一位病人,心想做事,腦卻無法照著所想而做,心與腦無法會合,是否有方法可以改變?
上人以宗教觀點答之,一般慣言「心想」,非指心臟有思考功能,而是更深層的心靈意識。「心與腦各有功能,而人行善或為惡,並非出於心與腦,而是習性。『大環境』可以改變人的習氣,宗教就是薰陶善習的大環境,引導人往好的方向思考、做事。」
台北慈院啟業五年來,逐步穩定,上人表示即是在慈濟大環境中,人人和合發揮良能,故能展現亮麗成果。
「眼前所見醫師都是大醫王——用佛心、菩薩心、父母心,視病如親;護理同仁皆是白衣大士,用愛心與耐心,照顧病人生命,也照顧家屬心靈。人人在大環境中薰陶善習,病患知道搶救生命的背後,是一整個醫療團隊緊密運作,即能心懷感恩。」
上人引述器捐家屬的分享,在為家人簽下同意書之後,他們看到醫護人員結合社工團隊,分秒必爭盡心力,才能讓捐者完成心願、受者延續生命;過程中假如團隊未能以同一志願、方向發揮良能,仍無法成就。
「大家具有專業功能,更要秉持宗教精神發揮良能——所謂宗教,不一定是佛教,而是任何正信宗教,若能與醫療會合,就能兼顧病患身、心、靈的健康。」
傳心燈,織經緯
日月燈明佛在出定後說《妙法蓮華經》,教菩薩法,「六十小劫不起于座」;當時與會的聞法眾,也端坐專注聆聽,「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因為一心專注而不覺時間久長。
二十六日於關渡志業園區聽人文志業體同仁分享後,上人引此段經文對眾言:「『一劫』的長時間,是從『一念』的短暫時間所累積。當下這一秒鐘,會合人人共同一念心、共同做一件事,一念之間如歷百千劫。全球慈濟人各自於所在地把握時間付出,合每個慈濟人的『一秒鐘』,可以累積出傳承千古的人文內涵。」
同一秒間,天下發生了無數悲歡、苦樂之事。上人感嘆,昨天在台北慈院,同仁們的誠摯分享令人動容;然而同一時間,在北二高七堵段突然發生走山意外,目前尚不確定有幾輛車深陷土石堆中。無常不期而至,讓人措手不及、惶然驚恐;基隆慈濟人已到場提供救援人員熱食、飲水,汐止志工二十四小時輪班搭配。
人文志業同仁深入苦難角落,傳播感人的真實事蹟;中文期刊部林炎煌師兄分享海地採訪心得,看見當地婦孺之苦,令人憐憫亦心生感觸。
海地自然資源豐富,卻因人心不安、社會動盪,而至極貧。儘管身處苦難中,孩子的眼睛仍然清澈;上人述及人文真善美志工拍攝的一張照片:「當我看到這張相片,內心很震撼!小小的孩子,心靈純真無染,就像他的眼睛一樣明澈;雖然受盡苦難,然其眼瞳映現著希望——『藍天白雲』慈濟人。」
上人說,人文團隊記錄的一幕幕畫面都會說話;人文志業是「經緯」,傳承千古以來的人性之美。如大愛台歷時五年製作的「鑑真大和尚」動畫電影,重現一千多年前大師東渡傳法的艱辛歷程,彰顯大師堅定的志願與決心。
「人文志業經緯千古,連結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普遍於空間、人與人之間,傳揚人性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