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2期
2010-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莫拉克風災重建
  甲仙地震關懷
  特別報導‧川震兩周年
  一句話的力量
  【慈濟四十四周年慶】
  人文新賞
  百川歸海
  發現歡喜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2期
  十九日 佛心師志

 

◆4‧19《農三月‧初六》

【靜思小語】以佛心為己心,是靜思勤行道;以師志為己志,是慈濟人間路。

己心無染佛心現

台南靜思堂半日精進課程中,鯤鯓環保志工——九十歲吳海清、七十一歲蔡玉梅、七十四歲陳青以及六十多歲張林金治等阿嬤級志工上台分享,皆言雖然年長,但身體健朗,做環保無煩惱,輕安歡喜。
上人稱歎:「只要有心、發心,老菩薩也能發揮大良能,惜福愛地球,使大地眾生平安祥和。」
五月第二個星期日,為佛誕節、母親節、慈濟日「三節合一」的殊勝時刻,慈悅師姊於會中分享今年浴佛規畫,希望讓社會大眾見聞、體會佛教典禮的莊嚴,感受佛法精神。
「為佛教,為眾生」是上人皈依時,師父印公導師給予之教導;上人表示,浴佛典禮即彰顯「為佛教」。「期待慈濟人『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靜思勤行道』與『慈濟人間路』平行並進。」
上人說明,「以佛心為己心」,就是「靜思勤行道」的精神,目標是要達到「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的心靈境界,亦即佛陀覺悟成道時,令人嚮往的「華嚴海會」境界。「佛心清淨無染,學佛者也要讓己心如此寧靜、澄明;回歸清淨的心地、貼合佛心,才能顯揚佛陀的教育。」
佛陀肯定眾生皆有佛性,也能成佛,只是心起無明,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故長久迷失於塵世,讓層層疊疊的煩惱埋覆清淨自性。上人以冰島火山噴發為例指出,地球一隅的火山爆發,火山灰即對全球造成嚴重影響。
「如同人心若有一念偏差,亦將影響人生、家庭及社會人群。微細的『一念』,可能衍生許多罪惡,也可能對大地生態造成嚴重破壞,不可不慎!」
除了「以佛心為己心」,慈濟人更要「以師志為己志」,跟隨上人行入「慈濟宗門人間路」,為苦難眾生付出。上人舉述方才志工分享走入髒亂不堪的案家,不只補助其生活、為之打掃環境,也扶助酗酒墮落的案主回歸正常生活,重新面對人群。「若非人間菩薩,豈能救拔身心皆病的苦難人!」
人間菩薩如農夫,隨處開闢福田,不只播撒種子,且持續耕耘,才能得到好收成。上人籲眾持續淨化人心、廣招人間菩薩,同耕天下福田。

入心行道智慧開

慈濟環保志業即將屆滿二十年,全台環保志工回收所得,不僅能支持大愛台清流繞全球,回收的寶特瓶還可以還原成紡織原料,織出毛毯衣物,體現「垃圾變黃金」的深意,令眾明瞭不起眼的廢棄物,皆含藏微妙法。
「無上甚深微妙法,不只是白紙黑字的經文,亦非僅用口述說的佛典。微妙法就在天地間,物理、人生及心念皆不離『三理四相』。」上人說,以佛心看待大地眾生,即能體會大地萬物妙藏玄機,故除了對人尊重之外,也要尊重大地萬物。
上人表示,信佛不只是燃香拜佛,學佛也不僅是聽經講道、了解許多佛法名相;能將佛陀教導深入心中、身體力行,運用於生活,才能真正「開智慧」。
「修行亦非追求渺茫不可見的玄幻境界,而是走入人群,面對真實世界,會合大眾愛的力量,幫助苦難人脫離身心之苦。」
若能體解「眾生得離苦,菩薩得法樂」,上人表示,此時的心靈世界,就是佛菩薩的境界。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