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2期
2010-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莫拉克風災重建
  甲仙地震關懷
  特別報導‧川震兩周年
  一句話的力量
  【慈濟四十四周年慶】
  人文新賞
  百川歸海
  發現歡喜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2期
  十八日 放下

 

◆4‧18《農三月‧初五》

【靜思小語】有所求,必有求不得之苦。

聞法行道,真正大孝

與高雄合心功能幹事及和氣組隊座談,上人述及從年少到出家後,與親生及養父母互動情形,教導大眾事業、家業、志業要平行,能引導父母聞正法、行正道,成就慧命,即是報恩,也是大孝。
當年上人因為養父往生的因緣接觸佛法,心生嚮往,遂決定離家求道。「深入了解佛法後,一直存著一個心願,想要度化撫育我的長輩∣∣親生父母和養母,期待能讓三位老人家接受佛法;所以嚴格要求自己、加倍精進。」
其後成立慈濟,父母親不但加入會員,也會向左鄰右舍勸募。「生父病篤時,我到醫院探望,他捐出一個沈甸甸的撲滿,都是老人家平日向人講慈濟的響應捐款。父親往生後,以佛教禮儀、全程素食為父親辦後事。幾年後,生母病了,事先囑咐將來後事比照父親,所以母親往生後也是祥和地圓滿後事。雖然她沒有受證委員,但我感受到她默默的肯定,也很心安。」
至於養母,慈濟人熟悉的「師媽」,是受證慈濟委員,護持慈濟志業更是精進,殷勤地對眾募款,即使病重住院,仍心心念念在慈濟。
慈濟人付出無私大愛,接引大眾行菩薩道,上人叮嚀,對家中長輩也要啟發其愛心。「為其心靈種下一顆愛的種子,牽引一分緣,成就慧命,即是報恩。引導父母聞正法、人生朝正向而行,才是徹底地實踐孝道。」

無畏無求,做就對了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經文:「若是人等,以好心來,到菩薩所,為聞佛道,菩薩則以無所畏心,不懷希望而為說法。」上人引此教導志工們,當因時、因人、因地予人關懷,盡力付出即是,不要預設會得到何等回應。
莫拉克風災後,慈濟人為鄉親安身、安心、安生,在園區內推動「三好五不」,希望引導他們回歸純樸、有智慧的本性,負起家庭與社會責任,身心健康地重新打造未來。
「慈濟人對大愛園區有深厚的感情、對鄉親也有深切的期待;然要回歸付出無所求的初衷。在盡力付出的同時,做到《法華經》所言『不懷希望』的超然心態——不只不求得到有形的回饋,連無形的心靈期待也要『放下』。」
有一則佛典故事——
一位修行者遠道而來向佛陀求法,為表達虔誠恭敬,他帶來一束花,想要獻給佛陀。佛陀問他所為何來?修行者表明自己為求道而來。佛陀對他說:「放下。」修行者就把花放下,雙手虔誠合掌。佛陀又說:「放下。」修行者再放下合掌的雙手。佛陀仍說:「放下。」修行者困惑稟佛:「我已經全部放下了。」佛陀言,要將有所求的心「放下」。
上人以此教示:「我們很誠懇地為受災鄉親奉獻,既盡心力,無論對方態度如何,都要『放下』,莫執著。並非從此放手不理會,只是心態上莫有過高期待;若有所求,必有求不得之苦,要學習盡力付出,結果隨緣。」
關愛給予得太頻繁、太充分,接受者可能會視為理所當然,忽略要去珍惜。上人表示:「別人只能指引道路方向,路還是要靠自己走。」
後續的關懷與職訓,上人請大家拿捏因地、因人、因時這三項原則。園區的活動中心完工後,就有場「地」;應居民專才應機施教,即是因「人」;還要應「時」機、調配好活動時間,避免造成住戶生活上的困擾。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