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至十七日 無私且無求
◆4‧16~17《農三月‧初三至初四》
【靜思小語】善行起於自願、出於良知,就能無私無求。
甘願付出,別無所求
一早上人來到杉林慈濟大愛園區,鄉親在安息日教堂演唱「甜蜜的家」相迎,並和上人分享心情。
布農族母語老師孫麗花分享,慈濟建設如此完善的社區,現在要靠居民自己打造美好家園,因此動員鄉親美化屋內和戶外,並請大家多關心村內獨居老人。
八十二歲獨居的謝阿隨阿嬤,透過孫麗花翻譯,感恩能住進如此漂亮的家,雖然一個人住但不覺得寂寞,因有左右鄰舍的愛及照顧。
原住六龜的藝術家李懷錦先生分享,已成立志工團維護這個珍貴的社區,現有六十六位志工,在社區展開服務。原住那瑪夏鄉的大陸籍陳小巧女士哽咽表示,災後無助之時,幸有慈濟師兄師姊的幫忙與關懷,決心在努力工作養家之餘,投入志工行列。
「從下車、腳踏上這片土地開始,就感到心安,因為看到每一戶人家門前都裝飾得很漂亮,展現繁榮的希望。在此同時,我內心也誠摯感恩全球點點滴滴的愛,成就如此平安、祥和的大愛園區。」
大愛園區動土八十八天後,即能讓居民陸續入住,是建築專業人員與志工合心,夜以繼日努力所完成;上人笑言自動工以來,今天首度見到陳清財師兄身著整齊的慈誠制服,而非渾身塵土與汗水在工地勞碌奔波。
志工們在這麼長的時間持續辛苦付出,不為自己而是為了別人,卻都不言「苦」而說「幸福」,此等輕安自在的心胸,上人表示是出於「自性如來」。
「人人都有自性三寶、自性如來,也可以說心中有『天主』——能做自己的主人,出於自願而助人;在佛教就稱為『覺有情』。」
上人說明,從佛教的觀點,善念從心而起,善行起於自願、出於良知,就是菩薩。「大愛不分宗教,人人心中有愛、都可以啟動自心的無私大愛為他人付出。就如原住民鄉親多信仰天主,也能以天主的愛疼惜天下人。」
慈濟人以佛心疼愛大地眾生,不忍見人受苦難,故無論何處受災難,都會盡力伸援。上人言:「甘願勞累付出,只要看到人人平安、生活安定,自心即得歡喜。」
杉林大愛園區工程近乎完成,上人致勉人人照顧好自己的家園、疼惜所居住的大地。「更期待與祝福大家自愛自律、身心健康,成為人品典範!」
「為眾生」同時「為佛教」
「慈濟人尊重所有宗教,也要負起責任弘揚佛教,讓人了解菩薩覺有情的精神。」十七日與高雄合心組隊功能幹事座談,上人指出,過去四十年慈濟人「為眾生」而走入「慈濟人間路」,不分宗教、國界與種族,平等濟施。
「現在開始,要從過去打穩的基礎上『為佛教』,行履『靜思勤行道』,讓內修的誠正信實與外行的慈悲喜捨平行並進。」
隨著時間累積,慈濟志業的空間愈益開闊。來到旗山聯絡處,上人敦勉要抱持「來不及」的心,彼此合心分工,精進勤行。「驚世的災難已在眼前示現,不可不起警世的覺悟;若仍然不知不覺,就真的『來不及了』!」
上人進一步解說「靜思法脈勤行道」。「『勤』即精進,靜思弟子必須精進內修誠正信實。彼此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相互感恩、尊重、愛,才能平穩地走『慈濟宗門人間路』。」
慈悲喜捨,來自於誠正信實;上人表示,在「慈濟人間路」上,要發揮慈、悲、喜、捨,無所求地付出。
以莫拉克風災為例,慈濟人關懷受災鄉親,擁抱、膚慰、濟助,都出自於內心的誠意,以「慈」心由衷希望能讓鄉親們心安、心寬;設法為鄉親安頓未來,讓他得以依靠、有所依賴,是以「悲」心拔苦;大家自動自發付出時間與心力幫助鄉親,故為「喜捨」。
上人敦勉,法親之間要做到起心動念、舉手投足之間,皆不忘感恩、尊重、愛。
「要自我訓練縮小如奈米,但做事時,人人都認為『不能沒有你』。能縮小自己、放下身段與大家共同做事,才能廣受尊敬。」
上人指出,心存感恩,就能待人尊重;常尊重待人,就會敞開心胸愛人;心中有愛,也會受人所愛。「學得此一功夫,就是精進於『靜思法脈』,且時時皆在『慈濟宗門』的慈、悲、喜、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