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 「清」則不染,「明」則清朗
◆4‧5《農二月‧二十一》
【靜思小語】「清」則不受污染,「明」則明朗清楚;時時保持心清明,守人倫道德。
攝心不散,融入法中
一如善於引導的老師,會針對不同資質的孩子適才適性予以教導;佛陀說法四十多年,亦是視聞法者根機而循序漸進,然即使設種種方便而說法,皆含納於大乘法中。
「世間種種法,無不攝受於大乘法中。大,可以容納小;因眾生根機尚不堪受大法,故佛陀說法廣設方便,用心接引眾生。」
晨語時間,上人講述佛陀說《法華經》前,先說《無量義經》,其後「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佛陀顯現此相,亦是運用慈悲、智慧引導眾生,專注聆聽佛說大覺道。
「佛陀講畢《無量義經》,一反過去結語後,大眾作禮而退;佛陀仍結跏趺坐,且入定不動,即是示眾此經尚有無量意義,要再講說其緣起實相,亦即真實法。」
佛陀在《無量義經》中已宣說菩薩法——教導大眾救拔苦難人脫離身心之苦;此已非隨順眾生而說的方便法,而是佛心本懷,是實相之法。上人進一步解說,佛陀「入於無量義處三昧」,「三昧」意為正定,心靈境界遼闊無邊,卻能攝心不散,住於實相。
「佛陀說法後入定,會眾不散,就是要再等待佛陀出定說法,表示大家的心能夠與佛會心;因此靈山會不只是形象上,而是心靈的靈山會。」上人勉眾自我訓練攝心不散,才能與佛、與法相融相合。
慎終追遠,固守德本
清明時節,家家戶戶掃墓祭祖;上人於早會言明「清明」意義。「『清』則不受污染,『明』則心境明朗清楚。清明時節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最重要的是照顧『德本』——人倫道德的本源。」
《論語》中子夏問孝,孔子答「色難」。上人引以教眾,侍奉父母,要調和聲色,讓父母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孝順,才能歡喜。
「現在社會,道德倫理式微,很多人對父母少了一分感恩心。曾聽一位室內設計師說,多數客戶總是對孩子的書房細心設想,至於長輩房間則一切從簡。聞言實感悲戚。」
上人嘆道,父母在世時未予敬奉,卻在往生後舉辦風光喪禮、大造墳塚,以示「孝心」,此實非孝道。
「孔子曾對弟子說:『事父母,幾諫。』意即父母行為若有偏差,要用心引導;若父母不聽,子女仍應敬而不違,尊敬而不忤逆,且為之彌補過錯。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若對父母心懷感恩,言行態度自然敬奉不違;父母往生後,亦同樣懷著感恩心追念。上人舉述李宗吉居士早年失怙,他感念母親撫養的恩德,終其一生孝養、敬奉;母親往生後,風雨無阻日日到墓地打掃、對母親說話,一如母在。
「對李居士來說,天天都是清明節。他以身作則,亦是以德教子。」上人教示,掃墓最重要的,是用虔誠心感懷祖先恩德、向後輩講述祖父母在世時的典範德行,才是真正的慎終追遠;切莫燃燒紙錢、以三牲五禮祭拜,不但危及山林也多造殺業。
「若人人回歸清淨本性,守人倫道德,心正不迷守本分,將可讓天地間回復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