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舍導覽‧孝泉中學‧】傳統領銜 再造歷史
校舍風格融合了古鎮傳統、孝德校風及慈濟人文,
建物是嶄新的,內涵卻是厚實且溫暖的……
【寬敞大器‧優質工程】
德陽巿旌陽區孝泉鎮,是富有兩千年歷史的古鎮,中國「二十四孝」故事中,「安安送米」的典故發源於此。鎮內孝泉中學的教育宗旨正是「以孝立德,以德興孝」;附近一座「三孝園」紀念著姜詩及妻子龐氏、兒子安安這一門三孝的佳話。
走進孝泉中學,偌大的入口廣場兩側新闢幾座圓形花台,種下二十四棵松、竹、梅,台灣建築師黃建興利用這個意象,將二十四孝典故融入境教,也標舉在地文化特色。
「雖然校舍新建好,但是校園文化一脈相傳。」副校長鄭門喜認為,設立二十四孝碑就是要傳承孝道精神,這與援建單位慈濟強調行善、行孝的理念相通。
佇立在這座被賦予意義的廣場,迎面是行政大樓。建築師將一、二樓挑空,寬敞大器的中庭可當作迎賓門廳,半戶外空間也適合舉辦活動;四樓設置大型室內活動場地,提供多功能使用。
「行政樓在規畫和建築質量上,都是德陽巿一流的!」鄭門喜說,不僅整體校園規畫獲得北京國家建設部表彰,也被德陽巿推薦為「天府杯」優質工程獎,是四川省綜合評比的建築最高獎。
【敬重老樹‧融合境教】
為了保護兩棵樹齡高達一百八十多歲的銀杏樹,建築師進行校舍規畫時刻意避開它們,實際施工後甚至將宿舍五、六樓之間的樓梯往內縮四米,製造一個露台給銀杏樹發展。
鄭門喜說,施工單位一開始不理解人為何要遷就植物?「這所學校最老的居民就是這兩棵樹,為何要把老居民攆走,後來者卻獨占這裏呢?」鄭門喜贊同慈濟尊重自然的作法,他函請農業局派請學者專家前來鑑定老樹;待宿舍樓完工後,施工人員還加大花台保護樹根。
看見銀杏樹在春天綻放新芽,大家都很高興,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堂寶貴的環境教育。
【堅固實用‧美觀沈穩】
抗震防災與教室空間配置等台灣校園設計理念,也被帶進孝泉中學。
教室走廊從以前的兩公尺加大為三公尺,樓梯也加寬五十公分,梁柱更加穩固。挺立在教室走廊的柱子有方形、長方形,方向不一;建築師黃建興指出,地震是有方向性的,建築物柱子同時考慮X、Y向,結構性較好。
教室設計讀書角,提供師生相處空間;鄭門喜說,以前學生犯錯常被老師叫到走廊罰站,有了這個角落,也可以留在教室靜思己過。此外,教室後陽台隔著落地窗設有水槽、清潔櫃等,教室變得家庭化。
校舍外觀均為洗石子,石材從南京採購,顆粒稍大且圓潤,摸起來光滑不傷手。鄭門喜說,四川重建學校外牆大約有六成採用磁磚,另外四成刷漆,慈濟洗石子的作法相當獨特。
他認為,磁磚容易褪色掉落,更換時要找同顏色也不容易,幾年下來修修補補就花花綠綠,噴漆則會脫落斑駁,還是洗石子省得麻煩,「而且水刷石經久耐看,走進校園就感到平靜,有助學習。」
【典範工程‧注重質量】
地震前,孝泉中學共有高中部十二班、初中部二十八班,多數住校;時任總務主任的鄭門喜,察覺初中部教學樓教室開間大又長而且挑梁,從主體結構延伸出來的建築體沒有足夠的支撐力,安全堪慮。
二○○八年五月十二日週一早上,他寫好教學樓必須加固的請示,隨同校長向教育局會報;中午返回教師宿舍正想歇會兒,報紙標題還沒看完就搖起來了!
一九六八年出生的他經歷過七六年強震,吃驚地跳起來大叫:「地震了!」赤腳倉皇跑到旗台邊,看見高中部教學樓夷為平地,幸運的是兩邊樓梯還在,值班老師組織學生緊急疏散,最後出來的一個女生大約跑離建築四、五公尺遠的位置,一塊東西掉下砸中她的腳,還好不礙事。
被眼前情景嚇壞,鄭門喜更擔心初中部,此際學生多在教學樓午休……慶幸的是初中部沒垮,但嚴重損毀。
清點人數後,家在外地、沒被家長領回的學生集中在操場,晚上沒水電又沒吃的,鄭門喜讓食堂把中午剩下的饅頭拿出來,兩個學生領一個吃,也讓學生把棉被抱下來鋪在操場上睡,行政人員值班守夜;鄭門喜加入每晚輪值,整夜不睡照顧學生,「那時曬得很黑也忙得很瘦!」
●
孝泉中學是鎮上唯一垮塌的學校建築;帶著目睹大樓倒下的驚恐和全員平安的慶幸,鄭門喜基於職責,監督校舍原址重建。
兩地建築法規不同,慈濟委託台灣建築師做空間配置,再交由中國國家設計院繪圖,委託在地施工、監理公司(監造單位)執行。設計者不負責監造,援建方須透過業主也就是校方,與施工、監造單位溝通,鄭門喜即肩負這個居中協調的角色。
學校原地重建,板房教學區和施工區時而需要協調,鄭門喜定期召集相關單位討論。來自台灣的慈濟營建處江榮溪觀察,鄭門喜經常就使用者角度,將需求和需要修正的部分事先知會慈濟和施工單位,以避免日後變更所形成的浪費。
「溝通過程難免困難,但相較於慈濟大老遠來援建,我這點麻煩不算什麼。如果別人來援建,你自己不做好,會令人寒心的。」談及重建過程,鄭門喜總是面帶笑容,教人看出他的謹慎與耐心。
鄭門喜也認同慈濟工地文化,要求工班在工人進場前針對安全、行為習慣進行教育,勸導工人不抽菸、不喝酒、重視環保,還摘錄「靜思語」好話張貼在工地鼓勵大家。種種用心,讓孝泉中學成了德陽巿最乾淨、有氣質的工地。
「孝泉中學是德陽市旌陽區十多所被援建學校中開工最早、建設進度最快且質量好的一所,是震災區校園重建的典範。」德陽巿旌陽區教育局長周樂志表示嘉許。
●
「原以為動工後比較不忙,沒想到進入主體工程更忙;待主體完工也不能回家,因為開始內部裝修、買辦各種材料,現在又要採購設備……我已經開給太太無數次的空頭支票了!」迄今鄭門喜仍住在學校宿舍,每天六點半起床,晚上回到寢室已過十點,很少回德陽與妻小團聚,但他堅持重建一定要做好,否則談不上恢復正常教學。
鄭門喜定期向教師同仁報告進度,鼓勵大家關心重建、邀約了解孝中歷史;並計畫帶動學生打掃新校舍、種植樹木,「孝中歷史要靠全體師生創造,透過參與才會珍惜。」
「大地震對我而言是個機遇。」鄭門喜感性地說,經歷人生最重大的轉折雖然辛苦,但也體會到來自十方的愛心,特別是慈濟在他們最困難時老遠來相助,有如慈濟志工常唱的「一家人」這首歌。
教學樓五月七日啟用,供初中部和最後一屆高中部一千兩百位學生使用。從擔心學校危樓到新校舍將完成,升任副校長兼總務主任的鄭門喜,肩上的責任沒有一天輕鬆過;但看著一磚一瓦蓋得結實又漂亮,他說可以安心、問心無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