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舍啟用‧洛水慈濟小學 一抹新綠 百年樹人
◎撰文‧葉文鶯 攝影‧蕭耀華
兩年來積極重建的汶川地震重災鎮,
最能展現新風貌的就是學校——
慈濟在四個重災區援建十三所學校,
陸續啟用中,
整體規畫、齊全新穎的學習殿堂,
讓四川人不由得讚聲「巴適」!
倚在厚實的走廊座台嬉戲談天,
學子安心享受童年;
師生珍惜援建美意,主動綠化校園,
並推動無菸,為百年樹人寫下新頁。
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屆滿兩周年前夕,重返德陽什邡巿洛水鎮,殘破景象並無多大變化;挖土機鎮日作響,挖土、修路、造水溝,進行著各項公共工程。車子白天從這條路出了鎮,回來時此路可能就不通;看著車子逐一調頭,開車師傅的方向盤、手機同時忙個不停,大家都在找出路。
環境雜亂,雨天泥濘不堪、晴天塵土飛揚;但只要看看各式小吃攤、商店依著未倒或半倒的房舍開張叫賣,居民的活力與韌性可見一斑。
洛水鎮優先進行公共工程,影響所及的板房只得拆了又蓋、蓋了又拆,許多住戶搬家數次,何時終結板房生活未有定期;但政府新建的六層樓公寓「廉租房」,已優先讓貧困者與老年人入住。
除了廉租房、衛生院,鎮上能展現建築新面貌的要算是學校了。川震後,慈濟志工長期駐守洛水,從急難救助提供熱食與義診,到此際設立服務中心帶動社區志工做慈善訪視、環保,堪稱與鎮民因緣深厚,援建學校也多達三所——洛水幼兒園、洛水小學和洛水中學。
洛水慈濟幼兒園、小學師生已在三月一日搬進新校舍,包括教室、宿舍、食堂、風雨教室和操場,從外觀看來質量可觀;洛水中學占地超過六十畝,為未來發展留下空間。當地人以四川話「巴適」,來形容希望工程校園「很豪華、很大器」!
花香、書香、無菸味
在春天搬進新家的洛水小學,行政大樓中庭拉起一張紅布條,橫幅寫「種植一抹新綠,妝點綠色校園」,兩邊對聯則是「感謝慈濟援助報桃李,開創洛小教育新篇章」。
新校舍予人平和、寧靜感,師生以花草妝點顏色。植樹節時,老師們植下桂花;四月初施工單位又送了許多小樹苗,校長權少強號召高年級學生從家裏帶來小鋤頭、小鏟子等工具,與師長合力種下。
學校四十畝土地,綠化面積約二十畝。「若干年後走進校園,這裏就有花香、讀書香!」權少強說,日後無論是老師退休、牽著孫子來逛校園,或學生長大返校,都可以驕傲地說:「啊,這棵樹就是我栽的!」
新校園新氣象,權少強也發布新規定:洛水小學要成為「無菸校園」。率先戒了菸的他坦言,老師教學生不抽菸,自己卻成天吞雲吐霧,校園裏菸霧繚繞,不但做不成學生的榜樣,也影響環境衛生。自從二○○八年八月與慈濟志工接觸,他觀察志工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打那時候起便計畫戒菸。「抽菸有害無益。」他斬釘截鐵地說。
權少強徹底執行無菸校園,哪怕是領導前來視察,他也會提醒對方把菸熄滅,家長到學校開會更不抽菸,共同遵守這項新文化。
「自從推行這項政策,最高興的莫過於學生和不抽菸的老師了!」權少強還笑說,他連喝酒也減量,至於四川人愛打的麻將也能戒。
明亮、活力、安全感
二年二班級任老師黃國紅換了髮型,顯得活潑、俏麗又有精神;她笑嘻嘻形容,遷入新校舍後老師們的心情都變得開朗些,沒有壓抑感而有安全感,「如果地震又來了,待在學校是最安全的!」
先前黃國紅住在洛水鎮板房區,先生上班、孩子轉到什邡市外婆家附近就學,每到假日她就讓班上孩子到她的板房溫習功課,克難就著空床板當作大書桌。這般付出完全出自義務,是一位富有愛心的教師。
地震後,洛水小學、洛城小學校園倒塌,十二個班級合併於板房教室上課;新校舍啟用後納入八一小學六個班級,三校合為一校,目前共有十八個班、七百多位學生。
在板房教室上課期間,緊鄰班級教師得相互聽聽隔壁動靜,乘對方不出聲時趕緊說上一段課。與黃國紅班級相鄰的二年一班老師王莉說,在新教室上課,各班彼此不干擾,孩子也乖,她不使用麥克風講課也不礙事,「建築質量比以前的小學好,教學設備也更現代化。」
有幾個班級在上體育課,一個班在風雨教室旁做體操,一個班在球場踢球,還有學生在操場跑步、做大地遊戲等,充滿活潑氣息。
「新學校很好玩!」五年級學生代子豪早上和老師種了樹,下課時間便和同學在花園周邊玩耍。他說新學校最大的不同是教室光線很明亮,班上有五十多位同學,可他一點兒也不覺得擁擠,反倒喜歡這樣的熱鬧!
●
正值大蒜收成季節,很多家長鎮日在田間忙著,孩子們回家沒人張羅中飯,小學食堂、宿舍也尚未完工啟用,於是權校長和一群師生都到幼稚園食堂用餐,好不熱鬧!
重建後的洛水小學共有二十間普通教室,依照一班五十人計算,未來可以招收一千名學生。權少強看好洛水鎮一旦重建完成,經濟發展,將有許多外地人到此打工、做生意。
「看到學校蓋得這麼漂亮又提供食宿,孩子三餐有人照顧、安全有人看管、學習又有老師督促,肯定要送到這裏來了!」權少強有預感,日後他將因學生人數大增、宿舍空間不足而傷腦筋,不知是憂是喜呢!
「震」出求學契機
◎撰文‧葉文鶯 攝影‧蕭耀華
地震前擁有美髮店還請了助手的陽海蓉,災後生財工具毀壞;她在先生大哥開設的便利商店旁搭起帳棚繼續做生意,木匠出身的先生於婚前替她釘製的梳妝台派上用場,理髮收費五塊錢,生意還不惡。
兩個孩子分別就讀洛水小學、幼兒園,兩校校門隔街相望,距離她的帳棚理髮院不遠,她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還帶他們回家吃中飯,大大節省了時間。
傍晚四、五點,許多爺爺、奶奶和父母走進幼兒園牽著娃娃返家;走在廣闊校地,娃娃們想要恣意奔跑,或者央求「多玩一會兒」再回家。此時,小學門口也停放許多自行車、機車、三輪車,都是來接孩子回家的父母。
陽海蓉逕自走進教學樓,在走廊一角推了兒子傳亮的輪椅來到二年一班,母子沿著無障礙坡道走出校門,過街去接幼稚園大班的小兒子傳峰。
傳亮出生時是個健康的孩子,但在一次高燒不退後,兩腳彎曲、腳板弓起無法走路,父母籌措醫藥費帶他四處求醫,可是沒有多大起色。將屆學齡,學校認為他應該接受特殊教育,但特殊學校又以他的智力正常,要他回歸正常小學。兩方都不接收的結果,傳亮在十二歲之前都跟著母親在家自修。
能進入小學就讀多虧這一場大地震。陽海蓉說,當時許多志願者到災區關懷,他們替傳亮張羅了輪椅,又安排進入老家附近的八一小學,讓十二歲的他從小學一年級念起。
鄰居孩子推著傳亮坐輪椅上下學,陽海蓉教傳亮少喝水,若想上廁所就以尿壺解決,中午再接他回家吃飯、上廁所,傳亮的生活和學習漸漸上了軌道。
新校舍距離住家稍遠,鄰居孩子不再方便推送他上學,陽海蓉便以機車載兩兄弟到理髮院,再以輪椅推著傳亮上學。傳亮可使用助行器自行走路,導師王莉也在他座位附近安排男同學,適時協助他上廁所。
坐在二年級教室,除了身旁的助行器,這孩子引人注意的是那張成熟的臉;他喜好靜靜地在座位看書,從說話的語調和速度,便能感受他個性和善。
在慈濟援建的學校中,我們發現每一所均設有殘障坡道和殘障專用廁所,但限於當地法規,六層樓以下的校舍不設置電梯。陽海蓉開始擔憂傳亮升上三年級時,教室設在二樓,她可有力氣每天來回六趟揹著孩子上、下樓呢?
為了讓傳亮的行動能力恢復到最好,雙親計畫再讓兒子接受手術。不捨得這位盡責的母親繼續擔憂,於是我們說:「傳亮以後如何上樓念書?這事就讓權校長去煩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