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日 不計較,得自在
◆6‧22《農五月‧十一》
【靜思小語】無時患得、有時患失,貪得慮失,不得自在。
淨如琉璃,心常自在
每年六月是海外慈濟人返台參加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之時,一千多位海外慈濟人分別於板橋及三重志業園區,透過視訊共同上課、交流分享。上人於三重園區敦勉大眾,要以感恩心珍惜此一「取經」的機會。
「要修習『觀音』法門∣∣用耳朵看、用眼睛聽、用心感受;了解各地慈濟人如何在不同種族、宗教的環境下,克難播撒慈濟種子、拓展志業精神。吸收優點、警惕弱點,化為增進團隊默契、推展會務的妙法。」
營隊課程針對四法四門安排資深志工分享,指引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之法。上人言,「法」無新舊,歷久常新,最重要的是確實「做」到。
「『福從做中得歡喜』∣∣為善付出、造福人群,油然而得法喜;『慧從善解得自在』∣∣入群處眾時能善解、自在,才是智慧人。行於慈濟菩薩道,實是福慧雙修。」
上人指出,「善解」並非對自己善解,而是善解他人;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得身心自在。「人之所以不得自在,是因計較得失∣∣無時患得,有時患失;因『貪得慮失』而迷茫。」
凡夫因貪而造業,不斷追求金錢、名利、地位、權力等。上人感嘆:「就算好不容易追求到了,也恐懼、煩惱不知何時會失去;得到愈多、憂懼愈甚,一旦真的失去了,就萎靡沈淪、難以振作。」
地球是個球體,大家不論位在哪一個國家,都在同一個「圓」;上人勉眾把握同行菩薩道的好因緣,和合「立體琉璃同心圓」。
「慈濟人不只要同心,還要清淨如琉璃∣∣將對名、利、權等追求,一分一分地捨棄,腳踏實地為人間付出;如此造福的同時,心也常自在。」
建立正信,鞏固願力
「要廣招人間菩薩,首要開闊心胸,真正做到『普天三無』∣∣普天下沒有我不愛、沒有我不信任、沒有我不原諒的人。」
「信、願、行」中,上人強調「信」最重要。「發心立願,要先自我立信∣∣建立信心;繼而鞏固願力,身體力行走入人群。正信才能樹立品格,有信心才能立宏願而身體力行;進而打開心門,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四神湯』,在人間造福。」
四十四年前開創慈濟,上人實已立靜思法脈的根基,慈濟宗門也由此樹立;然於四大志業發展完臻、因緣成熟的四十年後,才公開宣告慈濟宗。
「一路行來,我一直提醒自己,遇到任何坎坷都不能屈服,要提起信心、毅力。信心、毅力須在人群中磨練,人群就是我的道場。」
上人的信念,來自於對佛陀的信心,堅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相信自己的心能與佛陀一樣清淨無私,更相信眾生都有和佛陀一樣的大愛。
凡夫即使已學佛,仍常做錯事、說錯話,需要別人原諒。上人說:「要求別人原諒自己,一定也要有雅量原諒別人。能將心比心,體貼、善解別人,別人才能體貼、善解自己。」
上人表示,打開心門,以平等的智慧愛人、信任人、原諒人,就不會有煩惱。「一直求人愛、求人信任、求人原諒,有所求即有求不得之苦。有智慧的人,能換一個角度包容他人,世界才能開闊;總要別人包容自己的人生,是狹窄的。」
慈濟宗門要走入人群,必須每一位慈濟人恪守戒律、具有靜思法脈精神;上人囑眾無論身在何處,都要謹守慈濟十戒與威儀禮節。「心中要有佛、行中要有法∣∣佛在心中,就有法能運用於生活中;行中有法,才有規律、有智慧。」
上人期許大家落實四法四門,使「菩提林立同根生」,就地「隊組合心耕福田」,更要用福慧勤耕人間的菩薩道。
一生無量,人間淨土
印尼巴布亞省比亞克(Biak)地區的志工達肯(Decky Smas),是一位退休警察,因為看到英文版《靜思語》起共鳴而投入慈濟,發願將慈濟大愛拓展到巴布亞省。在賈文玉師姊的陪同下面見上人,表示目前當地已有三百位志工,懇請允許設立慈濟聯絡點。
達肯是基督徒,他表示基督教有十戒,自己卻一直沒有付諸實踐;來到慈濟後,看到「慈濟十戒」,感到這十戒非常貼近生活,都能做到,故投入培訓,直到受證。自從受證後,就不再吃肉,也不去打獵了。
上人欣言:「信仰不同,無礙行走慈濟菩薩道。慈濟人最重要的,是感恩、尊重、愛;只要心胸開闊、以愛付出,就是慈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