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日 有福更要有智慧
◆6‧25《農五月‧十四》
【靜思小語】「有錢人」要起慈悲心,成為「有福人」;「有福人」要增長慧命,成為「智慧人」。
合和互協,以身示教
菲律賓慈濟人在去年凱莎娜風災後的「以工代賑」,讓當地生活處於較底層的本土居民,肯定、信任慈濟;尤其慈濟人付出無所求且感恩的真誠與謙卑,感動不少當地民眾願意付出愛心、加入志工。
與菲律賓分會執行長李偉嵩、蔡萬擂、蔡青山以及蔡昇航師兄等人談話,上人叮囑把握因緣,讓這些家境貧寒的志工經由「以工代賑」投入環保,安定家庭生活,從而建立自信。
「菲律賓失業率高,長期失業者,心靈難免頹喪而沈淪,對未來沒有期待;甚至有人苦於生計鋌而走險,酗酒、賭博、偷盜、吸毒等,社會治安隨之敗壞。」
上人建議環保工作的「以工代賑」形式,要積極推動。「過去他們在工作上受輕視,愈益抬不起頭來;現在由慈濟提供工作,給予尊嚴,就能幫助他們重新振作,提升自我價值觀,也能在慈濟人文薰陶下,轉變習氣。」
菲律賓志業這一年來成長迅速,上人勉眾持續精進,「若能再做到『合和互協』、四大合一,真可作為全球典範!」
有些人布施,希望得到讚歎禮遇,如此將失掉修行的機會。上人言及六道中的「阿修羅道」,即因未修心性,有福無德。「即使生於天道,亦是有天福無天德∣∣其心驕傲,充滿貪、瞋、癡等無明煩惱;即使願意布施,亦望施一得十,因其心『有一缺九』。」
針對發心護持志業的華僑,上人叮嚀要引導他們心靈更健康,造福同時修慧。「要讓『有錢人』起慈悲心,成為『有福人』;更進一步讓『有福人』增長慧命,成為『智慧人』,達到『慈悲等觀』,甘願做、歡喜受,解脫自在。」
點滴因緣,匯聚善果
印尼慈濟志工、慈濟學校師長、大愛台同仁,齊集關渡志業園區,與上人座談。
「感恩大家不怕辛苦,既已選擇正確的方向,『做』就對了!」上人肯定印尼志業能發展至今日規模,除了大家勇於承擔、用心承擔,最重要的就是人人合心、和氣。
早期印尼志業從劉素美、高寶琴師姊等幾位「娘子軍」默默耕耘開始,即使力量有限,仍用心致力地幫助當地民眾。二○○二年雅加達水患,開啟了慈濟與紅溪河畔貧苦住民的深緣;加上當地實業家黃奕聰、黃榮年與郭再源等注入力量,除了展開大規模發放,又援建大愛村、安頓紅溪河違章居民,且在村中設學校、醫院。
上人強調:「不要輕視小因緣,即使微如點滴,種善因必定得善果。」
社會混亂緣於人心混亂,上人勉印尼大愛台要承擔起弘法使命。「所謂『弘法』,就是展露人性最善良、最純真的一面,用真人實事、且是善良的好事,教育人、感動人。」
印尼的教育志業,不只在雅加達金卡蓮大愛村的慈濟學校,在巴東、萬隆等地,亦有多處援建學校,尚幫助當地佛教大學完成建築工程。教育是社會希望所寄,上人感恩印尼慈濟人功德無量。
「慈濟人不論身處哪一個國度,都要提升『天下事,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只要每一個人將天下事當成自己的責任,付出一己之力;合人人的力量,就能為社會帶來祥和安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