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4期
2010-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環保二十年
  特別報導‧莫拉克風災週年紀念
  醫海慈航
  一句話的力量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4期
  【低碳生活家】 董事長的富足人生——王萬助品出儉樸幸福味

◎撰文‧林美宜

曾經是花錢「輸人不輸陣」的「王董」,在環保中找回出身農家的儉樸自己。
騎著二手腳踏車,穿著補底舊皮鞋,雖然沒換名車、沒有山珍海味,
卻細細品嘗了心靈富足的幸福滋味。


仲夏夜晚,一群台北新莊區的慈濟志工到王萬助家拜訪。王萬助先把地板仔細拖過,搬出兩台從環保站認購的「惜福電扇」,接著在客廳擺滿樣式不一的大小椅子。

十幾位師兄師姊陸續到達。不多久,大家開始感覺「熱」了,有位師兄抬頭發現牆上的冷氣機插頭掉了,正準備起身插好∣∣

「歹勢啦!那台冷氣機壞了!」王萬助靦腆地笑說:「上人說要節能減碳。」他想了一下,從冰箱裏拿出兩大塊冰塊,裝在盆子裏,電風扇一吹,室內漸漸涼爽。

「王師兄,請問浴室的馬桶怎麼沖?」一位志工疑惑地問。

「哈哈!歹勢啦!馬桶上有個『遙控器』,拉一下就OK!」他打趣地說:「市面上賣的是兩段式省水裝置,這可是我特製的『無段式』省水裝置。」

「無段式?」

「對呀!輕輕拉,水量少;拉重一點,水流就大;再拉久點,水量會更多,隨你需要。廁所那幾個水桶是裝洗菜水的,可以用來洗髒衣服,之後再用清水洗淨;洗過衣服的水,可以拿來沖馬桶,若不很髒,還可以再用來拖地。」

平常話不多的王萬助,歡喜地分享:「上人曾說『物有物命』,所以一定要盡量延長物命。其實我家裏的鞋架、電話,還有幾張椅子都是購自環保站的二手物呢。」

師兄師姊報以熱烈掌聲,佩服之情表露無遺。王萬助這麼克勤、克儉的舉動,絕不是因為經濟拮据,而是走過繁華,真正的「惜福」。

「輸人不輸陣」的王董

一九五○年代出身台北泰山農家的王萬助,是個鄉下窮小孩;初中畢業後一路從學徒到與人合夥、經營電線電纜工廠。當事業有成、改善家人生活後,王萬助除了感謝貴人相助,腦子裏也有了名、利的念頭。

出門開名車、身穿名牌,常帶著父母、妻小上館子吃飯。總覺得開的雖是名車,起碼八年也該換一部;能走,就要玩遍全世界。「其實,也就是為了『輸人不輸陣』啦!」

十幾年前,妻子蔡蕙妃帶著三個孩子移民加拿大。由於出國前參加過「慈濟列車」,他們在加拿大聯絡上當地的慈濟人,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很快就安定下來,也開始參與志工活動。

隻身在台灣打拚的王萬助,身為工廠負責人,他日日認真打拚;工作之餘,受志工陳金海熱情邀約,參與蘆洲環保回收工作,以自家公司的貨車充當環保車,自己兼司機四處載運回收物。

做環保,讓王萬助一步步認清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更看到慈濟世界許多感人的事;全家除了兩地相思,更有分享不完的共同話題。

「有一年除夕,天氣嚴寒溼冷,環保回收物比平常多,載運到黃昏還忙不完。站在環保車車斗上居高臨下,發現家家戶戶忙著準備過年,團圓的氣氛瀰漫,」王萬助悠悠地說:「可是我不覺得寂寞,因為我知道遠在他鄉的家人,也正在慰問老人院、孤兒院……」

騎二手腳踏車的師兄

一個人的生活因為有法親相互關懷,不寂寞反而更充實。王萬助也在環保工作中,回歸農家子弟「節儉、樸實、惜福、愛物」的本性。

他捨棄百萬名車,改騎二手腳踏車。不論到會所參加志工早會、做環保,或是上班、收善款……只要是二十分鐘內的車程,腳踏車成了他最得意、最自在的交通工具。

「王董!喜歡騎腳踏車,那就買一台新的、好的,大約三萬就夠了!」朋友勸他。但王萬助笑說:「這部車很好騎,不怕弄丟,萬一被有需要的人騎走也沒關係。有興趣嗎?慈濟環保站還有,負責修理的師兄,技術可是一流的喔!」

惜福愛物的他,身上除了慈濟志工制服外,已經好多年不曾添購新衣。一雙磨破底的黑皮鞋,還特別拿去換厚鞋底,準備再穿個幾年。

孩子暑假回台發現,好不容易說服他再買一雙,王萬助的條件是「好天、重要的場合穿新的;雨天、就近的活動穿舊的。」可總是「雨天、就近活動」的機會比較多。

家裏一、二樓的地板,是他與兒子的傑作——父子三人,從選材到挑色,一起商討比價、一起動手鋪設,既省錢,又窩心,每個角落都有美好的印記。

自種蔬菜健康素食

走在田埂上,王萬助提著自家的菜葉、果皮,以及回收自冷飲店的柳丁皮,腦海裏閃過一個畫面:小時候打著赤腳跟在爸爸後面,小心踩在結霜的田埂上,走著走著,腳都紅了……

如今,他把菜葉、果皮倒入大容器,然後一層果皮、一層豆腐店收來的豆渣,再灑上購自大賣場的專用菌種。他告訴來訪的友人:「兩個月後,這就是最好的有機肥了!也正好趕上下一輪青菜的施肥期。省錢、環保,又健康!」

「我全素這麼多年,吃的青菜大多是自己種的;不用煩惱農藥殘留,也沒『三高』的問題。來,再多摘一些……」王萬助總是把握機會熱情分享,金邊眼鏡後,凹陷的眼睛炯炯有神,彷彿是當年那個上山扛柴回來的農家孩子。

                                                                    ●

轉眼十數年,自己的孩子也都長大了。今年年底,小兒子將回台接受慈誠受證;明年、後年,應該是大兒子及女兒了。

想到全家都能穿上「藍天白雲」,王萬助歡喜的笑了。當年他接受上人授證時,看到媽媽眼中的歡喜,他終於明白媽媽為什麼幫他取名「萬助」∣∣老人家期望,在他的人生中能有很多貴人相助;如今自己有能力,也要幫助更多人。

這些年來,雖沒有換名車、穿名牌、沒有山珍海味、也沒有玩遍全世界,但王萬助卻在把握因緣付出的人生中,細細品嘗心靈富足的幸福滋味。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