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4期
2010-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環保二十年
  特別報導‧莫拉克風災週年紀念
  醫海慈航
  一句話的力量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4期
          都會阿嬤的「開心農場」——蕭林銀細嚼菜根香

◎撰文、攝影‧邱蘭嵐

不是走路,就是騎腳踏車,
穿惜福衣,吃自己種的菜,
最大的娛樂是做環保……
十六年前被醫師宣判只剩三個月生命的她,
吃得天然,動得健康,
找到與疾病共處的祕方。


踩著漆藍手扶梯踏上六樓頂,立即感受到一股清新自然風迎面而來。映入眼簾的蕃茄、辣椒、菜豆等數十種花卉、蔬果,大多生長在回收保麗龍箱中,少數幾種依著回收木板搭成的棚架,或直立散開、或垂柳狀成長。

角落間有一座蓮花池,荷葉、蓮花可供觀景,池水還可用來灌溉或清洗蔬果。這座以天為蓋、兼具簡約質樸風格的小型「空中農場」,面積約十五坪,縱使四周盡是高樓,「它」仍在繁華的台北信義都會區中,帶來欣欣向榮的「都市綠化」生活。

改變人生的「祕方」

農場主人是七十一歲的慈濟志工蕭林銀,十六年前被診斷出胃癌末期以及膽功能病變,生命只剩三個月。抱著「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想法,她不打算開刀、做化療,最後是在醫師苦勸下,才一改原念。

割除了胃、沒有了膽,食道直接通十二指腸,蕭林銀化療後每天都睡不好;左鄰右舍提供「祕方」,其中有一項是「大清早,跑到大樹下抱樹木,對身體很有助益」,蕭林銀半信半疑,在一次翻枕難眠的清晨,決定瞞著家人試「祕方」。

趁著四下無人之際,她到公園找了棵大樹,張開雙臂擁抱樹幹,抱著抱著居然睡著了。雖然只是小睡片刻,卻是蕭林銀病後最大的滿足,試了幾次頗具成效。蕭林銀的小兒子蕭琇琨說:「後來才知道,樹木一早行光合作用,周遭空氣與植物產生芬多精,可以促進人體健康、提高疾病抵抗力。」

走過「生死關」,也見識植物對身體產生的功效,蕭林銀有感生命脆弱、人生無常,決定把握有限生命,投入慈濟環保志工行列,一起為守護大地、守護資源而努力。

她在住家前庭成立小型資源回收區,天天力行環保,左鄰右舍也常送來不要的報章雜誌、書本、紙盒、舊衣物或瓶瓶罐罐,讓她進行回收分類。

做環保後,蕭林銀發現,現代人太浪費了,若每個人都能「惜福愛物」,對社會、對個人都有很大助益,因而開始在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力行「節能減碳」妙法。

節約少用的「本能」

蕭林銀吃「健康素」,先生往生後,她拿出早年務農經驗,將頂樓閒置空間拿來種植蔬果。她回收保麗龍箱當盆栽,用蔬果剩餘的根莖或籽做種,把果皮菜渣作有機肥料……由於「物盡其用」,家中沒有廚餘,也省下可觀的買菜錢。

蕭林銀採用自然農法耕種,天天翻土澆灌,蔬果日益壯碩;每當收割時,她總會對蔬果說:「感恩你們長得這麼好,讓我們可以安心享用。」

不僅食材天然,料理時也少油少鹽,由於吃得健康,她的身體愈來愈健康。蕭林銀很惜福,三餐飯後點滴不浪費,用開水將碗盤內的油汁盪過喝下,清洗時不用洗碗精,也避免化學物質殘留碗盤傷害身體,或流入下水道污染水資源。

她對衣服只求保暖、穿來得體就好,不追求名牌、不喜新厭舊,即使有需要購買,也一定先考慮「想要」、「需要」或「必要」;有時左鄰右舍送來惜福衣物,只要合適的,她就留下來或送人,不只延長物命,也能讓別人的善念發揮得淋漓盡致。

蕭林銀特別注意節省水資源,從早上起來刷牙開始,一杯水都能發揮多種用途,如:洗手、洗菜水拿來拖地、沖馬桶,樓頂回收雨水可以澆蔬果。她說,習慣成自然,只要多做幾次就成「本能」,一點都不麻煩。

至於「行」的方面,蕭林銀原本以腳踏車代步,近幾年她回歸本能,除了遠行,都靠雙腳走路,因此練出好體能、好腿力。蕭林銀說:「走路真好!現在去做香積、我不論蹲著洗碗盤洗多久,都不會腰痠背痛。」

                                                                ●

十多年來,蕭林銀靠著做環保讓身體愈來愈硬朗,她用流汗、運動來排毒素、促進身體新陳代謝,三個月的生命無限期延長中。

不僅自己做,她也帶動家人同做,全家人最大的娛樂就是做環保,彼此感情愈來愈凝聚。蕭林銀說:「做環保還可以幫助別人,這比出國玩更好!」

除了做環保,只要有空閒,蕭林銀便帶著乾糧及開水,上頂樓照顧她的「開心農場」,從早到晚都不膩。兩位就讀小學的孫女也會在寫完功課或假日,跟她一起上樓翻種她們的小盆栽;有時祖孫一時興起,邊做邊比手語、唱歌,好不開心。

蕭林銀說:「只要身體能做,我就要去付出。師父說要做起來『囤』,不是做起來『抵』,我就是拚命做,愈做愈感恩,愈做愈開心!」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