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保衛站】 十隻手指說環保
◎撰文‧陳美羿
做環保很重要,環保教育更是需要。
從末端回收,到源頭減量,再到人心教育……
環保志工侃侃而談,期待人心清淨,大地乾淨。
一個人用一個鑰匙圈是必要的;如果擁有一千個鑰匙圈,那絕對非必要,而是『想要』。」慈濟志工陳哲霖說。在他位於高雄澄清湖畔的家中,客廳特別訂製的櫃子裏,掛滿蒐自各國的鑰匙圈,琳瑯滿目。
五十五歲自西門子公司退休,結束二十年工程師、十年主管的電訊生涯,陳哲霖原想與妻子環遊世界,卻在遇見慈濟之後,計畫來個大轉彎。
「代打」出專業創意
會踏入慈濟,源於收看大愛電視。妻子邱碧霞建議,有空不妨去做環保,於是他們選擇離住家不遠的八卦寮環保站服務。
「第三天拆了四十頂安全帽,我問師姊可以賣多少錢?師姊說大約三十元。」陳哲霖說:「我覺得太不符經濟效益了!」正想明天不來,突然看見一群小學生來參訪,一位師姊立刻上場,為小朋友介紹環保。
陳哲霖在一旁靜靜的聽,才發現原來環保這麼重要,環保教育更是需要!此後他天天來,只要有團體參訪,就跟著用心做筆記。
「有一天,一群幼稚園小朋友來,師姊臨時有事,請我『代打』。」面對三歲小娃娃,陳哲霖心想:講十分鐘就好。他照著看板,以童言童語開講;講到「重金屬」時,他苦思該怎麼講,一隻鴨子搖搖擺擺走來,小朋友們大叫:「鴨鴨!鴨鴨!」
好不容易鴨子走開,陳哲霖想重新開始,娃娃們卻追著鴨子跑,完全不理會「陳老師」。
第一次上場就被鴨子「打敗」,陳哲霖並不氣餒,一次又一次修訂內容;為了便於記憶,他花三個月自創「環保十指口訣」:「瓶瓶罐罐紙電一三五七」,教大家如何分類資源。
瓶(塑膠瓶)、瓶(玻璃瓶)、罐(鋁罐)、罐(鐵罐)、紙(紙類)、電(電池)、一(衣服)、三(3C)、五(五金)、七(其他);畫在十隻手指上,並創「惜福才會幸福」、「舉手做分類,造福全人類」標語。
這個環保十指口訣資料和海報立刻風靡全台各個慈濟環保站,甚至學校、車站等公共場所都能看到。但更讓陳哲霖高興的是:「有小朋友跟我講,回家教爸爸媽媽,現在家裏也開始分類回收了。」
堅持出體力毅力
陳哲霖從零開始的環保概念,除了來自實做心得,也來自積極讀書或上網找資料。他蒐集可回收的物品,分類串成道具,帶著到處跑,還受邀到海外分享。
有一天幫忙整理環保站海報,他突然看到幾個字,那是上人的開示:環保的重點不在回收多少錢,意義是在教育。
「對呀!消費者拚命丟,環保志工拚命撿,哪一天環境才能真正清淨?」陳哲霖開始思考環保教育的內容和方向:應從源頭減量,不要只做末端回收。
於是,除了告訴人家哪些東西要分類回收,他更積極推廣「不要用」或「少用」;他的隨身「道具」也增加了手帕、環保碗、環保筷、環保杯子。
「攜帶手帕,減少使用衛生紙或面紙,能保住樹木不被砍伐;攜帶碗和筷子,可以不用保麗龍或紙碗、紙盤;隨身帶杯子喝水,就不會買寶特瓶水或鋁箔包飲料……」
陳哲霖說:「開車加油花錢又污染,騎車省錢又健身。」因此他不僅呼籲少開車,少騎摩托車,多騎腳踏車,也身體力行,以百元回收「修理車」,取代百萬豪華「休旅車」。
「騎車要堅持,就要有毅力。」陳哲霖的代步腳踏車是外甥的舊車,他花了幾百元修理,「第一天騎六公里到環保站;第二天騎十公里到高雄靜思堂,回來都累壞了。」
「不要騎了,還是開車吧!」念頭一轉,他立刻驚跳起來,「我怎麼可以言行不一?這樣怎能說服人家?我不能開著車,去和不開車的小朋友講該怎麼節能減碳。」忍著痠痛,騎著騎著也就鍛鍊出體力來了。
如今他的演講累積到六百多場,遠的地方他搭大眾運輸工具,近一點就騎腳踏車。有一次他騎了十八公里到一所學校去,未站上講台,就已經先教育到校長和老師了。其中一位老師也住澄清湖畔,也曾想騎車上班,但是想了十八年還未行動。
陳哲霖很高興他的演講已經看到成果。高雄一位師兄把他兩百多萬的車給賣掉;另一位把大車換成小車;還有一位師姊捨去摩托車改成走路。
「培訓環保種子講師」也是陳哲霖的工作重點之一,他編製講義,傾囊相授,希望有更多有心人共同努力。二○○九年,慈濟大學邀陳哲霖在高雄社教中心開設「大愛綠色生活館」課程,專門講環保。
「我發願講一千場,」陳哲霖說,「圓滿一千場演講後,我要把講師費、鐘點費全部捐出來給大愛電視台。是『大愛』開啟我的環保教育生涯。」
相信一千場圓滿後,他還會奔馳在「說環保、做環保」的道路上。
教育出清淨心地
因為各機關團體、學校、企業紛紛來參觀、實作、或請求「座談」,原本「低頭彎腰做環保」的環保站,就隨順因緣的「抬頭挺胸說環保」,成了名符其實的「教育站」。
位於高雄苓雅區的喜捨環保站,可謂「人氣最旺」的一站。
「六月底有一天,先是高雄慈濟杉林大愛園區鄉親來了三部遊覽車;接著彰化、嘉義鄉親來兩部遊覽車;最後中壢志工十人來『取經』。」環保幹事吳秋梅說:「一團最少停留三個小時,幸好我們有足夠的講師人力,充分完整的資料和內容,讓他們滿載而歸。」
參訪流程中,有講述,有看影片,更重要的是讓來訪者實際操作。
「好臭喔!」一位女學生打開便當紙盒,一股餿味衝來,她差點作嘔。她埋怨道:「誰丟的?沒吃完就扔了,浪費又製造髒亂∣∣」突然,她楞住了∣∣我也曾把沒吃完的便當丟掉啊!
「這種教育比課堂上老師講破嘴更深刻,不是嗎?」
占地不大的喜捨環保站,環境清幽、充滿道氣。回收場旁有一間小佛堂,每天早上有一小時的「志工早課」時間。
許多志工清晨就來,做到七點五十分,脫去圍裙、口罩、手套,去洗手、洗臉,然後魚貫進入佛堂,恭敬聆聽八點開始由上人講述的「靜思晨語」節目。
結束後,還有半小時分享。先是志工黃志榮將上人開示中較為深奧的部分,用白話或小故事闡釋,讓年紀大的志工們聽得懂;接著就是志工的心得分享,每位老人都能拿起麥克風,侃侃而談。
「今天我要懺悔我的口業……」玉翠首先舉手上台:「我的習氣不好,請原諒……」
一頭白髮,瘦瘦小小的張春金隨後上台分享范仲淹刻苦求學的故事。她說,范仲淹出仕後,有人說他的官邸好,將代代出狀元,范仲淹立刻將官邸捐出來做為學堂;有人苦惱祖墳風水不好,將絕子絕孫,范仲淹就將它買過來,作為埋葬父親的墳地。
「把好的給人;把不好的給自己。」張春金說:「這種胸襟值得我們學習。」
「早課的實施,源自於喜捨站的元老江淑清師姊。吳秋梅表示:「淑清師姊說,做回收是環保的末端工作,從人心的教育做起,才是根本之道。唯有心地清淨,大地才會乾淨。」
透過「志工早課」,喜捨環保站接納也改變了許多邊緣人,如吸毒、酗酒、憂鬱症、中輟生……其中張秀吻一家更是在環保站得到救贖。
力行出「明天會更好」
「六年前,先生不堪地下錢莊逼債上吊自殺;一兒一女吸毒;我還要應付一堆債主和兒子的卡債。」張秀吻不諱言,當時走投無路的她,曾是慈濟關懷的對象。
張秀吻在大樓當清潔工,訪視師姊建議她,有空可以做環保。從此她回收紙箱等資源,也「回收」自己和一對兒女。
張秀吻利用每天上下班沿途撿資源,存放在大樓地下室,再請慈濟環保車載走。之後她踏進環保站,參與早課共修和晚間的讀書會。
陪著兒女做環保並就醫戒毒,還主動找銀行商量清償債務。果然有願就有力,幾年下來債務還清,兒女也戒毒成功了。
如今女兒跟著媽媽當清潔工,假日就到高雄靜思堂當福田志工;兒子找到保全工作,也娶了太太。
「秀吻師姊的兒子結婚時,我們在環保站替他辦一場『環保婚禮』。」吳秋梅說:「席開十幾桌,非常溫馨熱鬧。」
做母親的送給新人的禮物是「棉紗手套」,勉勵他們要持續做環保,志工們也祝福他們「白手起家」。現在張秀吻有緣就現身說法,她總是說:「環保救了我一家!只要不放棄,明天會更好!」
環保站的每一位志工,拿起麥克風都能進行環保教育,讓地球更美麗;他們彼此也相互關懷幫助,並且切磋琢磨∣∣如何把心裏的垃圾清掉,讓心清淨無染,讓家裏平安喜樂!
●
從物資的回收,到「人」的回收,到家庭的重建,慈濟環保展現的教育與教化功能,雖不能量化,卻是無與倫比。
「環保點在哪裏,教育就在哪裏。」大林醫院身心醫學科徐鴻傑醫師說:「慈濟環保志業是所有志工投資二十年心血的寶貴結晶,不是學者專家建構出來的。」
慈濟的環保不說教,而是實踐的,要當環保志工,拿到志工證,也要恪守十戒,才有資格。所以環保站也是一個極為親切、軟性的教化場所。環保教育不是言教,而是身教,力量大而深刻。
難怪徐醫師如是說:「慈濟環保站是一方肥沃的大福田,它的養分夠大,令人敬佩、讚歎,也讓人容易從心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