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復健站】 回收良能,接受全新自己
◎撰文‧陳美羿
吸毒的、酗酒的、出獄的受刑人,
生病的、憂鬱的、家暴的、失親的苦難人……
在彎腰實做中,他們激發潛能「保護大地」,
也「回收」了過去那個不美好的自己;
打開緊閉的心門,找到「被接受」的感覺,
再度跟社會接軌……
盛夏的清晨,蟬鳴響徹山城。
李前英開著白色小轎車,沿著石角溪緩緩開進東勢慈濟環保教育站。卸下行李箱內滿滿的回收物,再把門口地上的幾包袋子提進來。
「這是昨天晚間人家『空投』的。嗯!不錯!沒有垃圾,也沒有玻璃瓶。」李前英滿意道:「如果有玻璃瓶,就會摔破。」
這個占地約六十坪的環保站,是李前英打死不退的「家」。十幾年前,她做環保把自己「回收」;現在,她也用環保為許多人做「身心復健」。
環保站,避難所
「一九九○年,我認識東勢第一位慈濟委員江魏滿,成為她的會員。」李前英是客家人,先生從事工程,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
原本是一個幸福的小康家庭,沒料到先生有了外遇,花天酒地,棄生意和家庭不顧。李前英曾經「以毒攻毒」,你喝我也喝,你賭我也賭,唯有「婦道」這一關她嚴嚴守住。
生意崩潰後,賣掉房子和土地還不夠還債。先生拿她出氣,婆婆看著兒子的行為也很著急,責怪媳婦。李前英萬念俱灰,曾經割腕自殺。
江魏滿很心疼,勸她要顧好自己和孩子,「你什麼都不要多想,跟著我們做資源回收吧!」於是,李前英一邊打零工,一邊埋頭做環保;環保站變成她的「避難所」,「有一段時間腰痛,我綁著護腰,還是繼續做。」
先生跑到外地躲債後,債主來環保站要債,這時李前英已聽了許多上人開示,明白如是因、如是果,欠人一定要還。
她低聲下氣央求債主:「給我時間,一定還清。」辛苦工作,每存到幾千元就主動拿去還債,黝黑堅毅又誠懇的她讓人感動,最後連債主也成為她的慈濟會員。
斷煩惱,增智慧
李前英埋首垃圾堆中尋找有用資源,也相信在苦難的生命裏,會有美麗花朵。
「我參加慈濟委員見習、培訓,邀約會員坐慈濟列車去花蓮參訪。」她決定與人結好緣,也邀先生同往:「我多買了兩張票,你女朋友已經答應要去了。」那一次「三人行」,順利又愉快。
「上人說,要愛他所愛。所以我也以姊妹的心對待『她』。」李前英的誠懇,讓「她」感動,甚至兩人吵架,「她」都會找李前英訴苦。
九二一大地震後,李前英已是受證委員,並承擔環保站負責人,全年無休,雖然辛苦,但她覺得很幸福。
「現在先生已結束外緣,戒掉壞習氣,還會幫忙開環保車載回收物。」李前英苦盡甘來,雖然房子是租的,但她珍惜現在的平靜生活,也更精進於慈濟路上。
她說:「如果沒做環保,可能我已經消失了;就算還活著,說不定也瘋掉。」她常以過來人的經驗勉勵受挫的人:來做環保,斷煩惱,還會增長智慧。
開心門,作復健
東勢環保站裏幾乎都是上了年紀的老菩薩,但也不乏年輕面孔。
二十七歲的葉宗晉和阿嬤葉許碧雲幾乎天天報到。寡居的葉奶奶,先是媳婦瓦斯中毒往生,之後兒子口腔癌病逝。宗晉失去雙親,和奶奶相依為命。
二○○七年七月,宗晉發生車禍,昏迷四十多天,住院四個月才撿回一條命。面對失憶、生活無法自理的愛孫,葉奶奶終日以淚洗面。
「來做環保吧!」李前英邀她:「就當作復健,或許有奇蹟出現。」
三年下來,宗晉漸漸恢復記憶,手腳也漸靈活有力。「有人拿了東西沒付錢,我就會『揪』住他。」憨直的宗晉像個大孩子,隨時注意來買二手貨的民眾。
跟宗晉一起的「郭大俠」,是玉山高中特教班的應屆畢業生,曾跟老師、同學來環保站實習。他說,在還沒找到工作之前可以天天來報到,「來這裏,我好愛喔!」
默默在洗寶特瓶的徐秀琴,整個臉包得像「蒙面俠」,半年前她來這裏「丟」回收,想不到把自己也「丟」了進來。
「我有癲癇症,經常摔得頭破血流。」徐秀琴張開嘴巴說:「牙齒都摔斷了,這些都是假牙。」為了她的病,她和先生差點離婚;有一次騎摩托車時癲癇發作,出了車禍差點沒命。
「我一星期做五天環保,菩薩保佑我,現在很少發作了,就是發作症狀也較輕。」徐秀琴說:「以前我很孤僻,不敢跟人講話,現在我很開朗、很快樂。」
戒惡習,勤造福
李前英說:「因為大家的關懷,徐秀琴感受到被愛,真的變了一個人。」
「回收商李老闆也變了一個人。」李前英指著開進環保站的一輛大卡車說:「半年前開始跟他們合作,李老闆都會主動來收,而不是要我們送過去。」
李老闆人很好,可就是習氣不太好,喝酒、抽菸、吃檳榔,開口閉口就是「三字經」。李前英跟他去回收場時,一路上講慈濟,聽著聽著,李老闆漸漸起了「變化」。
「現在他菸酒檳榔少吃了,也少罵人。」李太太說:「他說是跟慈濟學的,早知道慈濟這麼好用,就該更早叫他來。」
六年前敏督利颱風釀成七二水災,東勢環保站受災嚴重,李老闆捐了兩萬元。又有一次,他花了兩萬元買了一個「錯字」。
「歲末祝福時,有師兄寫春聯結緣。寫好了一個『福』字,不小心一滴墨汁滴在字上,正要扔掉時,上人來了。」
上人說:「不要丟掉啊,『福』多一點不是更好。」
李前英珍惜的要了那個字,在環保站志工聯誼時說了這段故事;想不到李老闆發心把「它」恭敬請回家,要當「傳家之寶」。
「李老闆還捐油錢給我們到谷關回收資源呢。」李前英說,谷關距離東勢約一小時車程,當有人發心做環保,請志工去回收時,大家都猶豫了:「跑一趟根本不夠油錢。」但李前英認為:「我們不去,說不定正在發芽的環保點會『夭折』。」
「不要斷了人家的慧命。」李前英說:「環保車所到之處,就有環保教育。我們去了,環保點會成長、會增加,志工菩薩也會從地湧出來。」
入人群,獻良能
五十歲的邱淑惠是個盲人,頭髮泛白。小時弱視,三十歲全盲,十幾年前住高雄仁武鄉二哥家時,就到八卦寮環保站當志工。在做瓶子分類時,她比明眼人更厲害,一摸就立即能分辨是透明的、綠色的、還是咖啡色的。說到這裏,邱淑惠哈哈大笑,盲人是「摸」不出顏色的,她靠靈敏的觸覺「辨認」出瓶子的形狀。
兩年前搬到高雄市區與大哥同住,她馬上到附近環保點報到。「感恩師姊載我來這個『無限公司』,如果沒有環保可以做,我不敢想像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
因為是市區,這個點只做慈濟歲末祝福時裝禮物的「福慧袋」和塑膠袋回收。六部縫紉機「喀喀喀」的縫製紗質小袋子,邱淑惠負責整理半成品,其他十幾個人則整理塑膠袋,裝東西的袋子上有價格標籤或條碼,必須剪掉才可以回收。
「我們這裏可是『臥虎藏龍』喔!」原來,負責訪視的退休老師方玉美把照顧戶和關懷戶都找來了。
溫家姊弟是弱智的年輕人,母親往生,父親中風癱瘓後送安養院,方玉美除了教導兩人打理房子,還鼓勵他們來當志工。
「跟人互動後,他們進步好多,整潔又有禮貌。」方玉美說:「最近他們在賣場當清潔工,工作之餘就來環保站,晚上又到麵攤洗碗,分秒不空過。」
一位四十幾歲的男子中風後,太太帶著小孩離家,方玉美建議他來環保站,「一邊做復健,一邊做功德」,現在身心進步很多。
蔡秀娥則是「師傅」鍾阿專帶來的。蔡秀娥智能不足,先生往生後頓失依靠,鄰居鍾阿專帶她來幫忙剪塑膠袋,想不到她愈來愈靈巧,不但手工一把罩,連頭腦也靈光許多。
「我們公推她當『班長』,負責教導新來的志工。」邱淑惠笑說:「如果有事不能來要先跟她『請假』,否則她會『點名』。」
這個環保點還有位美麗的「醫師娘」,先生是風濕免疫科醫師,她自己是藥師,夫妻都是人醫會成員,只要有空她就來環保站。
弱智的、殘障的、退休老師、醫師太太……大家都在環保站裏做同樣一件事:那就是「愛地球」。
感受愛,定心緒
雲林古坑的張秀琴則是在自家做環保。七年前她因胃癌開刀,一邊做化療,一邊做環保,她笑稱:「沒有做很難受。」
有一次村裏舉辦旅遊,她看到風景區遍地垃圾,實在受不了,顧不得看風景,跟人要了塑膠袋開始撿垃圾,撿了兩大袋回收品帶回家整理。
村子裏有個年輕人阿成,娶了個外籍新娘,不知何故被遣返;加上之前一段論及婚嫁卻失敗的經驗,阿成開始不吃不喝、不睡覺也不講話,對家人大吼大叫又摔東西。
父母很無奈,村裏的人都認為他是「痟仔」(瘋子)。張秀琴同情他、招呼他。看張秀琴做環保,久而久之,阿成也會動手幫忙。
張秀琴沒有用異樣的眼光看他,也為阿成請購了環保志工的灰色制服,阿成成了環保點的好幫手。家人看在眼裏,央求張秀琴帶阿成去看醫師。
「我說服他,陪他去大林慈院斗六門診看身心醫學科,後來他精神狀況就逐漸穩定了。」現在阿成已經找到送報的工作,偶爾經過環保點,會進來歇歇腳,看看扭轉他命運的張婆婆。
不說教,廣接納
「幾十年前,台灣還是農業社會,村莊像個大家庭,容納每位『同庄仔』,彼此認識,共同關心、教育小孩。很少聽說有什麼『壓力』、『文明病』。」大林慈院身心醫學科徐鴻傑醫師說:「曾幾何時,很多身心疾病都跑出來。但相對的,有很多人不能接受罹患身心疾病,因為這些疾病有著不同的社會烙印及解讀。但現代醫學告訴我們,例如憂鬱症,其實是大腦生病了,只是一般人不了解大腦也會生病、也需要治療。」
徐醫師說:「社會適應不良的人,光透過醫學治療,其實很辛苦;他們有很嚴重的失落感,總覺得旁人用異樣的眼光看他。環保站扮演了『接納』的角色,不問過去,也不講大道理,那種『被接受』的感覺,很容易打開緊閉的心門。」
現代社會很容易用既有的價值觀去判斷一個人,被貼上標籤、被拒絕的人總被人另眼相待。
全台四千五百多個慈濟環保站,就像到處都看得見的土地公廟,很親切;環保站裏什麼身分的人都有,只要「有心」都可以進來。
在這裏,有外交使節、工程師、大企業老闆;也有吸毒的、酗酒的、出獄的受刑人。當然更多是勤勤懇懇的小老百姓,上班族、銀髮族……
人人平等,做同樣的一件事,不說教,不遮掩,很容易看到別人,也看到自己。徐醫師說:「如果他覺得自己不是最差勁的,不是最失意的,當下就能跟社會再接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