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新樂園】 動腦動手,打造金色晚年
◎撰文‧陳美羿 攝影、圖說‧楊舜斌
全台六萬七千多名環保志工中,有許多上了年紀、甚至未受教育,
他們做起環保不輸碩士、博士,談起「愛護地球」更不亞於環保專家。
歡喜付出的銀髮志工,用汗水證明,
老人不是等吃、等睡、等往生的「三等」國民,
而是庇祐子孫、守護地球的「常青勇者」。
凌晨四點半,台北。盧王金環步履輕快地走進慈濟關渡志業園區。她是環保志工,每天負責「破壞」工作∣∣把回收的書刊、雜誌、廣告紙,一頁頁撕下來,彩色的放一簍,黑白的放一簍,撕不破的就另外放一簍。
六點鐘,高雄。南台灣的太陽已經高掛,許老太太拄著柺杖,笑瞇瞇地來到高雄苓雅區的喜捨環保站,跟更早來的人一一打過招呼後,坐上熟悉的小木椅,細心拆解錄音帶和錄影帶;可回收的有銅、鐵、塑膠,不可回收的是細細的黑膠帶。
八點鐘,雲林。阿巧姨送走了上班的兒子、媳婦和上學的孫子,收拾好碗筷,晾好衣服,騎上老舊的腳踏車,來到斗六的環保站,戴上口罩和手套,低頭彎腰分類:寶特瓶、鐵罐、鋁罐、飲料紙包……
「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這是二十年前證嚴上人的呼籲,從此環保志工紛紛從地涌出。二十年後的今天,台灣各縣市、各鄉鎮幾乎都有慈濟的大、中型「環保教育站」;各村里甚至街弄巷道,也都有小型或家庭式的「環保點」。
都會、鄉村、山間、海濱、離島,到處都有慈濟環保志工的身影,而這些身影中,大多是銀髮族;他們在大街小巷撿拾瓶瓶罐罐,在市場、工廠收集紙箱,還有的在垃圾堆裏「尋寶」,也有人選擇到環保站「上班」。
「做環保」對他們而言,是一個「銀髮新樂園」。
找到「人生的路」
「以前做生意,忙得很辛苦;想不到退休了,沒事做更辛苦。」七十七歲的盧王金環,年輕時在台北萬華做海產批發,一旦閒下來,就像運轉中的機器突然「停擺」,再不動一動,就要「廢」掉了。
兒子看在眼裏,建議媽媽去廟裏當義工;但是因緣不可思議,一次參訪大愛電視台時,她發現了「新大陸」——慈濟關渡志業園區的環保站。
「我要去關渡做環保。」當時正值SARS陰霾籠罩,兒子強力反對。兩個月後,老媽媽還是執意要去,堅持到關渡租了小套房,一個人住了下來。
盧王金環笑說:「兒子、媳婦很孝順,常來『突擊檢查』,看看我有沒有戴口罩。」
七年來,盧王金環幾乎全年無休。兒子給她手機,她也很少開。找不到媽媽,兒子難免抱怨,她就說:「安啦!我是健康寶寶。在這裏每天不只可以運動身體,還要動動腦,不要小看環保喔,不用心就會搞錯。」
「『櫻櫻美代子』(閒閒沒事做)很可憐耶!我的朋友不是去遊覽、就是唱卡拉OK、跳舞,有時老同學或老朋友聚會,不是聽到誰往生了,就是誰住院了。唉!」
「做環保,救地球,也救自己。」盧王金環很滿意現在的自己:「讓我愈做愈健康,來這裏我找到『人生要走的路』。」
七十八歲的阿純師姊也是早起的人,她五點先到北投一家診所當兩個小時的清潔工,打掃完再搭公車來關渡環保站。「我賺自己的零用錢,不必跟兒孫拿。」其實她的兒孫都很孝順,假日會跟著一起做環保。
「我是白天的『獨居老人』,如果沒有來環保站,就只能在家看電視,看啊看,睡著了,就『被電視看』。來環保站,好熱鬧啊!這裏有老伴,大家邊做邊『開講』,時間很快就過去。」
老人害怕生病,更害怕死亡。但在環保站,看到的是「老當益壯」、「老有所用」,還有人做環保,做到小毛病都不見了。
老人也害怕孤單,失落感讓他們害怕∣∣我是「多餘」的人嗎?在環保站,看到一堆垃圾被自己分類成整齊的資源,那是護持大愛電視台的「黃金」,就很有成就感。
老人有「老伴」
林夏體弱多病,又重聽,每天在家病懨懨的。旅居日本的妹妹林素子返台定居,看到姊姊毫無生機的模樣,就把她帶來環保站,做一些簡單的工作。志工們的關懷,讓林夏緊繃的臉上有了笑意。
一段時間後,林夏氣色好多了,體力也強多了。原先她是偷偷來做,後來她本著「好東西要分享」的心理,把先生也帶來,現在「婦唱夫隨」,一起過著金色晚年。
跟林夏名字相近的林夏會,是個大個子、大嗓門的老太太,七十二歲的她住在三重,每天背個背包,拄根柺杖,搭公車來關渡環保站「上班」。
除了做環保,林夏會還為志工們理頭髮。「我十六歲就當學徒,後來自己開理髮店,現在老了當志工。」她說:「明天我要帶『家私』來,為男眾『剃頭』。」
「有的老菩薩手藝很巧,自製酸梅蜜餞等,都會分裝成小瓶,見者有份。」常駐環保站的志工黃蕙貞說:「夏天清涼解渴的青草茶、過年過節的炸年糕、草仔粿,都是常見的。」
黃蕙貞常被志工們彼此的「情誼」感動:「雖然老人也有脾氣,難免會有小摩擦,但是透過上人開示影片,還有志工的『愛灑』分享,大家會反省,不再計較、生氣。」
小孩有小孩的「玩伴」;青少年有青少年的「同伴」;老人也有「老伴」;有「同儕」,也有歸屬的「團體」,是很幸福的。
日間「托老所」
這天卡帶區的老菩薩們都穿著制服,因為等一會兒她們要去參加志工親屬的告別式。
「麗蘭去看醫師了嗎?」有人問:「她昨天『軟綿綿』的,呼吸也不順暢,看了就知道不對勁。」
綽號「辣媽」的盧師姊以過來人的經驗說:「她不能自己停藥,而且心要放下,不要鑽牛角尖。」
「我帶她去我家住,泡泡溫泉,看能不能讓她舒服些。」氣質高雅的劉麗香說:「我發現她整晚都不能睡,連我也睡不好,唉!」
麗蘭雖然有三個兒子,但都不同住,獨居又生病,黃蕙貞相當心疼她,曾經多次陪她去看身心醫學科。
「麗香比麗蘭年紀大,境遇比她更糟,都能走出來了。」黃蕙貞說:「志工彼此幫助、疼惜,這分心最令人感動。」
三年前,劉麗香為了兒子投資失利,賣掉房子、掏空積蓄償債。七十歲了,畢生所有化為雲煙,無語問蒼天;不久摯愛的姪兒又因故自己結束生命,劉麗香幾乎崩潰。
房子沒了,兒子又在國外,劉麗香獨自在八里租了個溫泉小套房居住,失魂落魄,不知何去何從;幾次坐公車經過慈濟人文志業中心,都想進來「求救」。
因緣成熟,她來了,在環保站,大家的愛與關懷讓她漸漸「活」了回來。「以前的麗香是愁容滿面;現在天天都法喜充滿。」黃蕙貞說:「將心比心,她總是更用心關懷需要關懷的人。」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有「老友」相伴,一起勞動、流汗,很多「鬱卒」就像廢棄物回收一般,一點一點被化解。來環保站「賺歡喜」,志工們相互看顧、打氣,他們說:「年輕人拚經濟;我們老人拚慈濟。」
「有好幾位老菩薩都是兒子、媳婦上班時,順道載過來的;有一位是女兒天天親自接送。他們笑說這裏是『日間托老所』。」黃蕙貞說。
有一次盧王金環在回收紙中撿到房屋和土地所有權狀,還有支票、債券等,「站長」廖永响趕緊通知失主來領回。失主萬分感激,堅持要酬謝。
「最後我告訴她,你買個蛋糕來,我們一人吃一小片吧!」盧王金環說:「結果她送來一個特大號的,我們都傻眼了。」
先敬拜上人法相後,切開蛋糕,每個老菩薩都像孩子般,吃得好開心。
「千齡」俱樂部
在花蓮縣北邊的新城鄉北埔村,一個偏僻的環保站,一群老人家不是在吃蛋糕,而是在啃冰棒。「一個師姊送來結緣的啦。」
這個環保站有個傳神的名稱∣∣「北埔同學會」,十幾位老人年紀加一加,超過一千歲。每週兩天,就聚在環保站整理分類,戲稱是「千齡俱樂部」。
環保站負責人林秀蝦,年逾六十。九二一大地震後開始從圾圾堆裏撿資源,存放在自宅空地,也漸漸吸引鄰居響應,她從「單打獨鬥」發展成一個「環保兵團」。
環保站有人捐贈舊車,為了把分類好的東西送到回收場,林秀蝦乾脆自己去學開車。當年五十五歲、不識字的她,克服萬難,終於取得駕照,開著中型貨卡上路。有一次,有人來電請她去和平村載回收紙,她心驚膽顫地開上蘇花公路。「當時剛學會開車沒多久,背後砂石車一直叭叭叭,嚇死我了。」
去年八月,林秀蝦不小心燙傷,不以為意,造成嚴重感染。後來被「同學」發現了,強制送醫,住院半個月才獲准回家。
「你真以為自己是『超人』啊?」所有去探視的人都心疼的直「罵」她。住院期間,另一位「同學」發心開環保車,林秀蝦才知道「沒有我也可以」。
「有人一手裹著石膏,照樣笑瞇瞇的來環保站,用右手做分類。有人戴著護腰,還是不間斷的做。」林秀蝦說,很多上了年紀的人不識字,但做起環保絕對不輸碩士、博士。談起「愛護地球」更是滔滔不絕,不亞於環保專家。
「我又老,又不識字,就像『廢物』一樣。但是做環保不嫌老,而且不識字也可以做。垃圾可以回收,我也把自己回收,想不到『廢物』還很好『利用』呢!」林秀蝦說。
老人的「生命節奏」
美國知名作家加里‧斯摩爾(Small,G.)寫過一本暢銷書《長壽聖經》(The Longevity Bible),書裏提到長壽的八大秘訣:動腦、正向思考、社交活動、消除壓力、調適環境、運動、健康飲食、借助醫療。
「人若臥床一週,肌肉復健需要一個月。所以老了千萬要運動。」在大林慈院老人醫學科門診看遍各式老人疾病的蔡坤維醫師說:「參加團體有社交活動,有歸屬感,才沒有老人失落感。書裏提到長壽的八大秘訣,環保站裏都具備了。」
大林慈院身心醫學科徐鴻傑醫師則表示:「每個人都會老,人老了會在社交、身體上出現變化。若是退休後,經濟上從生產者變成消費者,生活上從主角變成配角,會產生『3L』現象。」
徐醫師說明,第一是Loss,失落感;第二是Lonely,孤寂感;第三是Low level of respect,不受重視感。
「老人易焦慮、害怕生病跟死亡,所以有些老人家拚命看醫師,愛買電台成藥或保健食品,吃的藥比飯還多。」徐醫師說:「如果整天沒事做,老年人的焦慮會更嚴重。環保站滿足了老人家社交、人際關係方面的需求;做環保讓他們覺得對社會還有貢獻,是增進自我肯定。」
「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但是環保站調整了老年人的生命節奏,使他們活得從容,順暢。」徐醫師說:「人要活在當下、珍惜現在,很讚歎慈濟環保讓這些老年人能『安享晚年』。」
【關渡環保教育站】最‧美‧的‧身‧影
老人「聚」樂部
星期假日,環保站依然熱鬧滾滾,雖然有人因為大姑小姑回娘家而請假,卻也有人把假日返家的兒孫帶來一起做環保。老人來環保站,有同伴、有共同的話題,一起做事,一起吃飯,有愛不孤單,可謂是「老人『聚』樂部」。
退而不休,老當益壯
環保站經常可見年過半百、白髮蒼蒼的阿伯搶著扛起沈重的回收物,一點也不服老。
菩薩的「生財之道」
從前被人稱作「撿破爛」的工作,竟供應著大愛電視台四分之一的經費。兩年前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募款不易,環保老菩薩們聽說將回收報紙摺好,打包成捆,價格便可提高一倍;原本環保站並沒有做這項分類工作,但志工們馬上將環保站轉換成摺報紙的加工廠。一雙雙滿是皺紋的手,細心對齊壓平報紙,不僅要求自己摺得快,還要摺得漂亮整齊。
大愛無法秤斤算兩
每次看環保菩薩將回收物賣給廠商時,心中總會生起敬佩感,他們費盡辛勞,整理、分類、搬運回收物,付出的精神體力與所得的金額真是不成比例。
一次跟著前往大型回收場,看到載了滿滿一車的紙板,秤斤算兩只有七百元的回收金;這是眾人忙碌整個上午的成果。但是環保回收教育重於所得的金額,師兄對於這個成果十分滿意,臉上堆滿了笑容。
受證的喜悅
家住台北陽明山的秀花阿嬤,每天凌晨三點起床、五點出門來環保站。阿嬤眼力好,拆解錄音帶時,即使是微小零件都能準確找出、分類。來環保站做滿一年才能申請志工證,這張小卡片是對付出的認可,也是一種責任,更是自我肯定。秀花阿嬤滿臉喜悅,這天不僅她,女兒和女婿也同時受證了。
心靈滿載而歸
每天搭乘最早班公車來環保站的魏清妹阿嬤,右耳因腫瘤壓迫神經而重聽,雙腳也難忍痠疼,卻堅持要來做環保。她說:「我以前浪費太多時間,現在要加倍做。」阿嬤總是默默做著分類工作,創造資源再生的契機。中午十二點搭上返家公車,阿嬤開心著自己又「賺到一天」,「創造物命」的歡喜心伴行歸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