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一線 縫入創意——廢布變身巧藝品
◎撰文‧林利真 攝影‧李淑慧
西裝布、棉上衣、牛仔褲……
當廢棄布料化身為
環保袋、手提包、布飾品,
每一件都獨一無二,
也都傳達著溫暖、珍惜資源的心意。
在永和慈濟志工陳林雪將自家車庫作為環保點後,每天都有各式回收物;當中還包括衣物布料,無論是整塊的西裝布、棉製上衣、帥氣的牛仔褲或是手染裙等等,不僅種類眾多,有些吊牌還別在衣服上,彷彿要證明「我是全新的!」
有著一雙巧手的環保志工詹鶯蓮,見到這些被丟棄的衣物,除了心疼,也開始思考如何讓它們改頭換面,延續物命。她發揮創意,輔以過去學習拼布的經驗,將一塊廢棄花布搖身一變成為手提化妝包,包上還別著一隻碎布縫製的貓頭鷹;在回收筆記本外皮黏上藍底紅花的日本花布,就形成一件雅緻的書衣;將廢棄的紫色傘套塞入毛線,縫上墨綠色的蒂頭,就成為幾可亂真的茄子;回收的藤籃加上白色蕾絲,更增添一番柔美風情;有著漸層花樣的裙子剪成二半,再加上拉鍊和布邊,搖身一變成為一大一小的出色手提包……看到這些成品,很難想像僅僅使用幾塊碎布,就能呈現如此多彩繽紛的模樣。每塊舊布拿到詹鶯蓮手中,都能以多變的想像力描繪出獨特造型,再利用拼布技巧製作出實用且具設計感的作品;不但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全是她一針一線縫製而成的。
享受過後,內心空虛
「以前我每星期一定要買新衣服,每天從頭到腳花心思搭配,心裏想著這件衣服穿過沒?耳環、鞋子搭不搭?該配什麼樣的鏡框和髮型?全身造型都完成了才出門。」回想起過往,詹鶯蓮不禁感嘆。
她以前擔任餐廳經理,生活作息日夜顛倒,身心常感疲累,總覺得要對自己好一點,因此在生活中力行「三好」∣∣吃好、用好、穿好。因為著迷於咖啡杯組美麗的圖案及觸感,她收集了上百組咖啡杯;也曾為了吃一頓美食,不惜花費數百元車資南下。「以前愛逛百貨公司和精品店,品嚐美食和出國旅遊更是習以為常,一直追求外在享受,內心卻好像少了什麼……」
七年前,她所住的社區要舉辦慈濟茶會,在姊姊的牽引下,幾位師姊來到她家,商請她提供場地;那次彼此相談甚歡,不僅茶會順利舉辦,詹鶯蓮也開始投入慈濟,加入環保志工行列。
參與資源回收後,她的生活漸漸改變。現在,身上穿的是回收舊衣,廚房用的是回收的鍋子,看的是二手書,連學畫用的花草圖案都是從回收雜誌剪下來的。詹鶯蓮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她將回收舊衣大改造,竟成為一件別出心裁的晚禮服,「後來穿著那件禮服出席喜宴,心中的滿足和喜悅比穿戴名牌還要開心!」
接觸環保讓她慢慢發現,不再追求外在物質,生活反而更簡單自在,長久以來一直在找尋的平靜,也在無形中自然湧現了。
放下固執,多了感恩
五年前詹鶯蓮意外跌傷腳,至今鋼釘仍在,行走較不方便;家住環保點隔壁的高美麗師姊,就成為她最好的拍檔。兩人除了一起做資源回收,同時也在鶯蓮的分享下,將廢棄布大變身。有一次高美麗做了一個柿子造型的包包,走在路上還有人問她要去那裏購買呢!
環保站內有許多廢棄的雨傘,傘架壞掉,傘布仍完好,高美麗將傘布裁成適當大小,收邊後再縫上可以綁在頸上的布邊,就成為一件輕便又防水的「剪髮專用披肩」。
看到高美麗笑得開心、充滿成就感,很難想像過去她不愛與人交際,即使僅是一牆之隔,與環保點負責人陳林雪一家卻互不相識;直到二○○四年印度洋海嘯過後,她才接觸慈濟、加入志工行列。
「以前常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個性也很固執;開始做環保後,原本素不相識的左鄰右舍,現在都可以一起說笑談心。」高美麗說,有一次她跌傷了手,好多師姊來關懷,讓她體會到慈濟大家庭的溫馨。「以前的我得理不饒人,現在則學會打開心胸、善解包容。」
原來,環保站不僅是臥虎藏龍之處,也是改變習氣、轉變心念的修行道場;讓有些人原本如一塊不顯眼的舊布,在這裏被回收利用,成為獨特發光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