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4期
2010-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環保二十年
  特別報導‧莫拉克風災週年紀念
  醫海慈航
  一句話的力量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4期
  【廢棄物 新生命】 環保‧公益‧社會責任 溫暖的愛 從一支寶特瓶說起

◎撰文‧葉子豪

一支支廢棄寶特瓶,在環保志工一雙雙粗糙的手中回收,
用愛與感恩孕育,變身溫暖織品,展開另一段生命旅程。
每一件「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織品的生產履歷,
記錄了一步一腳印的草根足跡,

訴說著一篇篇可敬、可愛的「大愛人物誌」。

七月中旬,世界盃足球賽在西班牙隊高舉冠軍杯的歡呼聲中落幕;在北台灣的環保站內,許多婆婆媽媽置身如山的回收物中,雙手忙著分類,卻不忘彼此招呼。

兩個看似迥異的場景,其實有著一個共同之處——寶特瓶。

本屆世足比賽,多國球衣以回收寶特瓶再製布料作成,布料來自台灣,展現台灣紡織界的高水準工藝。然而,在南非世足賽開賽前幾年,慈濟志工早已將環保站回收寶特瓶再製的毛毯,送到這個「彩虹國度」,親手披在貧苦民眾身上,為南半球的「七月之冬」帶來溫暖。

志工嚴格把關,
提升回收價值

挑出寶特瓶,依顏色分類,扭開瓶蓋、取下瓶環、壓扁瓶身……這是全台各地慈濟環保站回收寶特瓶的標準動作。

據統計,台灣每年使用超過四十五億支寶特瓶,相當於每人每年用掉兩百支。在政策鼓勵及環保團體大力宣導下,寶特瓶回收率已超過九成以上。

早期慈濟環保站回收的寶特瓶,均直接賣給回收業者,用來製作填充物、假髮、拉鍊鋸齒、不織布等用品。直到二○○六年,一群「國際慈濟人道援助會」的實業家志工,善用紡織本業專長,以PET寶特瓶再製成化纖原料的技術,研發生產數以萬計環保毛毯,投入慈濟國際賑災,讓無數的寶特瓶得以發揮更高的回收價值。

對紡織業者而言,這種回收再製的技術並不困難,然而「非技術」面卻不易克服。

「回收寶特瓶再製,業界行之多年,但為何很少做成衣服呢?因為源頭的寶特瓶原料若不乾淨,抽紗時會斷絲,只能用來做玩具的填充物。」慈濟人援會志工李鼎銘表示。

根據慈濟本會統計,環保志工每年回收各式寶特瓶,數量約在五千噸以上,其中只有兩千噸左右能作為紡織原料,大多是礦泉水或飲料用瓶。

這兩千噸的原料,都經過一絲不茍的分類∣∣回收時不僅要將非PET材質的瓶蓋、瓶環去掉,並得排除裝過食用油、醬油等,雜質較多、黏度不同的瓶子,確保回收品質。

環保志工「清淨在源頭」,嚴格把關回收過程,再加上人援會志工提供專業,將寶特瓶洗淨切片、熔融製成酯粒、抽製長纖維大愛紗,才能製造出高品質的紡織品。

自二○○六年至今,「國際慈濟人道援助會」已製作出超過三十萬條環保毛毯,提供國際賑災及慈善救助使用。

實業家協力合作,
互相接引投入公益

為了讓環保志工辛苦回收的成果,產生更高的附加價值,並接引更多企業人士共同護持環保及公益;幾位具有實業家背景的慈濟志工,於二○○八年底共同集資成立「大愛感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這間公司規模不大,也沒有自己的工廠,卻是世上罕見的「營利之非營利企業」。

「二十一世紀講究企業社會責任,但是像我們公司這樣百分之百回饋公益,應該是前所未有。」承擔公司執行董事兼志工一職的李鼎銘表示,「大愛感恩」所有盈餘都回饋給慈濟,它同時也是「人間菩薩大招生」的平台,至今已接引超過五十家從原料端至成品販售等不同行業的廠商協力投入。

目前「大愛感恩」公司的出產品包括:環保衫、圍巾、披肩、披風、背心、外套、帽子、襪子和嬰兒用品、機能服飾、生活織品等環保生活產品,以及布、紗、酯粒等三種紡織原料半成品。

「像我身上這件衣服就含有大愛紗、咖啡紗及冰涼紗,三種紗一起用,穿了會有冰涼感,還有抗紫外線、除臭功能,並有吸溼排汗功能。」穿著新開發的棕色「三合一」大愛機能衫,李鼎銘信心滿滿的介紹。

大愛感恩公司辦公室裏,看不到都會上班族的西服與套裝,但見員工穿上寶特瓶做成的白上衣,綠色瓶做成的環保大愛衫,親自感受「環保衣」的機能與舒適。小小的工作團隊不到二十人,卻是「推廣」慈濟環保人文的重要通路。

「環保志工未必能說長篇大論,卻能從彎腰實做中找到人生的方向,每天法喜充滿地去付出、去行善。」資深環保志工陳金海表示,環保回收讓許多自嘲是等吃、等睡、等死「三等公民」的長者,重新發現生命價值,成為發揮良能的「上等公民」。

志工們手眼並用剪除瓶環、腳踩寶特瓶的每一個動作,都在為大地的生機加分;雖然這些草根菩薩總是付出無所求,但他們的善行理當獲得更多支持。

為了護持環保、感恩環保志工,「大愛感恩」公司以高於一般回收市場行情,收購慈濟環保志工用心收來、仔細整理的寶特瓶原料。

「上人說,做環保不是為了收東西賣錢。」李鼎銘點出慈濟環保本懷,卻也不忘提醒:「我們用比市場更好的價格向環保志工購買原料,這些錢不是進到環保志工的口袋,而是全部回饋到大愛電視台。」

回溯「產品履歷」,
看見草根足跡

需經多道回收處理程序的環保再生織品,成本一向「高人一等」;但原生石化原料製成的產品,若將資源開發、能源耗用、回收處理等成本加進計算,未必比再製的環保產品便宜。

要讓消費者將目光從「199」、「299」的價格牌,移到資源再生「綠色產品」背後的真正價值,就要賦予它「物」以外的意義。

目前,大愛感恩公司正仿效有機農產品行銷作法,為產品規畫「生產履歷」,讓消費者看見環保志工一步一腳印的草根足跡。

「未來,我們所生產的每一件產品,吊牌上都會有一個序號,只要連上公司網站,就可藉由這個序號得知產品來源∣∣是出自某年某月哪一家紡織廠抽製的紗、紗的來源是哪家公司何時做成的酯粒,然後一路回溯到瓶片,乃至環保大站。」

李鼎銘詳細解說:「這些瓶片的來源,可能是北區某些環保站所收的寶特瓶;這些環保菩薩中,有哪幾位老菩薩做了哪些事?我們就把他們的感人故事放在這裏。」

志工的用心,讓打上綠色菩提葉標誌的「大愛感恩」產品不只有「物」的功能,也傳達了高度的人文關懷;每一件衣服、毛毯的「生產履歷」,都可說是一篇篇可敬、可愛的「大愛人物誌」。

「今年是慈濟環保二十年,我們希望能完成志工的感人故事,成為硬體中的軟體。」李鼎銘表示,整套環保產品的生產履歷系統,希望在明年慈濟四十五周年紀念日前建構完成,讓關心環保的消費者,更貼近慈濟環保人文。

                                                              ●

「從原料端到成品端,所有參與的人我們都要感恩。」李鼎銘表示,大愛感恩的原料端,是慈濟志工耕耘環保二十年、一步一腳印的成果;而慈濟的「愛心品牌」,是由證嚴上人苦心耕耘了四十四年,並跟隨全球慈濟人的腳步,傳播到六十多國。

如今,「大愛感恩」公司希望能發揮拋磚引玉的良能,接引更多人投入環保與公益行列。

根據《天下雜誌》五月下旬所做的調查,台灣有八成消費者願意多花錢購買有利於環保的商品,國際間也有愈來愈多的消費者,將環保、勞工權益、公益回饋等企業社會責任指標,納入選擇商品的條件。

相信在此趨勢下,「大愛感恩」這個由實業家志工設立、慈濟環保志工護持的「志工企業」,將可發揮更大的良能。一切的努力,終不離疼惜地球的初發心,只為留給後代子孫更美好的地球。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