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4期
2010-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環保二十年
  特別報導‧莫拉克風災週年紀念
  醫海慈航
  一句話的力量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4期
  【廢棄物 新生命】 省著用 重複用 不要用 薄薄塑膠袋 環境不可承受之重

◎撰文‧劉純吟

知道台灣一年使用多少個塑膠袋嗎?一百八十億個!
買完東西,順手一提,街頭人手一「袋」的另類風景,
為大地與人體帶來健康危機——
落入水溝阻塞排水;埋在土裏難以分解,也會阻絕自然滲水層;
其中PVC類塑膠經過焚化,則會產生致癌氣體……
塑膠袋回收工作不得不為,但根本之道在於改變習慣——
省著用、重複用,最好不要用……

熾熱的陽光直落大地,反射在楊麗淑身上;頭戴粉紅色蓮花帽、臉上掛著口罩的她,雙手不停歇,反覆分類著一個個透明塑膠袋。

投入慈濟環保近二十年,楊麗淑幾乎天天到台北萬華環保站報到。身為單親媽媽,她利用晚上時間幫人修改衣服,拉拔三個孩子長大;孩子擔心她熬夜工作,希望她能減少做環保的時間。但楊麗淑說:「自從環保站開始回收塑膠袋,我只怕時間不夠,怎麼可能少做?」

雖困難,不得不為

一落落塑膠袋被掛在市場各個角落,不分男女老少,只要想買東西,眼睛還沒挑到喜歡的,手上已經拿到攤販奉上的塑膠袋。

自二十世紀初科學家發明塑膠袋以來,由於使用便利,深獲全球民眾廣泛使用,各種大小、款式的袋子因應而生;不論走到哪裏,人手一袋幾乎成了街頭的另類風景,也在不知不覺中造成環境危機。

根據環保署統計,全台每年約使用一百八十億個塑膠袋,平均每人每年用掉超過七百個;其中超過九成以上的塑膠袋未被回收。

塑膠袋在馬路上飄啊飄,落入水溝,會阻塞排水系統;埋在土裏,長時間難以分解,還會阻絕自然滲水層,造成土地沙漠化;如果採用焚化處理,PVC類塑膠還會產生戴奧辛等致癌氣體……

一般處理垃圾的方法,都不適用於塑膠袋。自從慈濟萬華環保站二○○八年開始回收塑膠袋以後,不到一年,便讓楊麗淑滿心焦急;面對漫飛在城市角落的塑膠袋,她覺得很害怕,彷彿永遠收不完。

只要想到貪一時之便,無論之後多麼努力回收,都無法徹底解決塑膠袋帶來的危機,楊麗淑就甘願忍受不便,不再任意使用它。

為了徹底回收塑膠袋,她四處尋覓願意收購的廠商,還特地到垃圾掩埋場了解塑膠袋的回收處理方式。看到兩名員工一天工作八小時,不停處理著巿民耗用的無數塑膠袋;由於人力不足,只能選擇乾淨塑膠袋回收,大量髒污塑膠袋就只能當作一般垃圾處理。

「想到這對環境的傷害,真的很心疼!」那一刻起,她在心裏做了決定,塑膠袋回收,不論多麼困難也要做下去。

細分類,洗淨回收

要做塑膠袋回收,第一步得先找到願意回收的廠商。

投入環保工作十七年的陳清雲,是高雄八卦寮環保站的負責人,自從她提供祖厝庭院作為環保站的那一刻起,心裏就不曾卸下這分承擔;面對塑膠袋回收,她也是同樣的心情。

七年多前,在陳清雲四處打聽下,找到願意收購的廠商,八卦寮環保站正式展開塑膠袋回收工作;從乾淨的PE材質塑膠袋開始,慢慢的種類變多。

實做之後,大家更清楚認知到,回收塑膠袋得先依材質大致分成五類:PE(如紅白塑膠袋、裝食物的透明袋、霧白袋等)、PP(如塑膠免洗杯、衛生紙內袋、食品包裝袋等)、PVC(如床墊、棉被包裝套、厚雨衣、工業收縮膜等)、合成、封口膜。

同一類型塑膠袋,還要再依花色分成全白、雜色,或是分成軟、硬;如遇到較少出現或是混合材質,都要另外挑出自成一類。

除了回收乾淨塑膠袋,面對大規模家用髒污塑膠袋,陳清雲也不斷尋覓下游廠商。兩年半前,桃園有人開設塑膠袋水洗回收工廠,廠方以回饋社會的信念經營,因為「乾淨的太多人在收了,現在我們要開始回收髒的塑膠袋。」

有了水洗工廠管道後,塑膠袋的回收範圍更擴大,只要不是太油污,稍微沖洗過都可以回收。志工更建議民眾利用洗碗水、洗衣水沖洗,才不會浪費水資源。

少污染,
「收」了就免「燒」

市面上各種塑膠包材琳瑯滿目,年輕人都不能清楚分辨,更何況是環保站裏的老菩薩,可想而知,剛推動時面對的困難。

除了PE、PP等英文簡寫,讓上了年紀的志工心生恐懼,還因為塑膠袋不全然是乾淨的,有些民眾會連同殘餘物送到環保站,經陽光照射,各種氣味散發出來,讓人「聞」之卻步。

環保志工高玉英深刻感受「推廣時最辛苦」的苦楚。剛開始沒有人願意動手整理,她每撿回一個塑膠袋,回頭就被丟到垃圾桶,只能再撿回來,展開漫長的拉鋸賽。

經過長時間堅持,終於有人願意幫忙,雖然只是把整理好的塑膠袋搬上車,但高玉英知道,又有一個志工認同了,其間付出的心力也都有了代價。

面對抱怨,高雄鳳山新強環保站的環保志工有不同的作法;有時柔柔的對大家說:「如果沒回收,燃燒過後的塑膠袋會卡在焚化爐上,造成空氣污染;所以即使賣不了什麼錢,我們還是要做。」

有時則順著他們的話說:「對啊,回收價錢這麼少,不然整車載去『燒』。」這時,志工們看著打包好的塑膠袋,心中不免有所感觸:「是呀!如果沒有回收,這整車就會被載去『燒』了耶。」慢慢的,環保站因此圈住很多人,也讓大家正視塑膠袋問題。

護大地,「收」不如「省」

剛開始回收塑膠袋時,曾有民眾送來許多嶄新的塑膠提袋,志工不禁自問:是否因為宣導不周,等於鼓勵民眾「多多使用」?

志工陳清雲說,現代人很難做到完全不用塑膠袋,只能宣導少用。「只要來做過分類、被滿地塑膠袋包圍,就會開始省著用、捨不得用。因為你會知道分類的辛苦,也知道塑膠袋被濫用的程度有多嚴重。」

塑膠袋回收後需清洗,還需經過絞碎、熱熔,才能再製成各種再生用品,過程中會製造許多二氧化碳;唯有少用、不用、重複使用,才是究竟之道。

目前全台許多鄉鎮市公所清潔隊已開始回收廢棄塑膠袋,民眾可分成乾、溼兩類,交由清潔人員處理。

保健康,最好別用

陽明醫學院環境衛生研究所,四年前針對市面上的塑膠袋進行實驗,發現若在袋內加入超過攝氏六十度的熱水,一段時間後會溶出鄰苯二甲酸酯;隨著熱水的溫度升高,溶出量更加明顯。

鄰苯二甲酸酯是一種塑化劑,常用來增加塑膠袋的延展性,也是環境荷爾蒙之一;若體內累積太多鄰苯二甲酸酯,可能干擾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運作,甚至讓人罹患腫瘤,危害身體健康。

為了保護健康,也愛護大地,慈濟志工出門除了隨身攜帶環保餐具,也習慣自備購物袋。

以陳清雲為例,她將家中大小塑膠袋折成三角形方便攜帶,買菜時幾乎不拿外袋,長豆只用橡皮筋綁著,青菜、水果直接放入由打包帶製成的大籃子裏;買麵包則請老闆放在同一個內袋,雖然外表會相互擠壓而變形,但她認為,美味口感不打折。

志工陳秀華則嚴格規定自己「沒有帶購物袋出門,就不能買東西」,這個做法獲得家人支持。

陳秀華將折疊好的塑膠袋放在大門旁,方便家人出門使用;裝過東西的袋子,利用洗菜時順便沖洗,晾乾後再放到菜籃裏;經過十年培養,這個動作全家人都會做。

塑膠袋用久了難免破損,這時,「小袋子就用膠帶稍微黏一下,大袋子則用橡皮筋綁著繼續用,一定要用到不能用才回收。」陳秀華說,除了絕對不拿塑膠袋外,對於過分包裝的禮盒以及小包裝食品,她都拒絕購買。

陳秀華認為:「消費者要多加油。當大家的消費習慣不被鮮豔的外包裝吸引,不被方便的小包裝牽著走,我們的地球才能維持生機。」

                                                            ●

塑膠是石油的副產品,也是人工合成的聚合物,結構穩定、不易分解;人們貪圖方便,大量製造、使用之後,如今卻找不到它最好的歸途。

「每個人都知道使用塑膠袋對環境不友善,但卻不是人人都願意以身作則。要少用、不用,最簡單的作法就是帶環保袋出門。」環保志工吳錦蕬語重心長叮嚀,要從「心疼、害怕」到「改變、不用」,唯有人人忍受一時的「不便」,未來的環境才能有所「改變」。


丁花的回收地圖
◎撰文‧劉純吟、張晶玫
攝影/黃秋鳳

丁花騎著摩托車在高雄市區來回穿梭,每當看到飲料店,她就停下來,脫下安全帽,拿出環保杯購買飲料,再笑容滿面地問:「店長在嗎?」

當店長一出現,丁花立刻拿出自備的長條形塑膠袋說:「請問這種裝飲料空杯的塑膠袋,你們都怎麼處理?」得到的回答大都是:「丟垃圾桶啊!」丁花進一步詢問:「可不可以收起來給我?我是慈濟環保志工,想要回收。」

相同的問題,得到的答案卻十分兩極。有些店家熱情答應,即使空間有限,也硬是擠了位置來回收;面對這樣愛心,丁花心懷感激,更是天天報到,就怕小小的店面空間容納不了那麼多袋子。

然而,也有店家置之不理,仍是隨手當垃圾丟棄。面對這種情況,丁花並不放棄,除了反省自己的禮貌、態度,有時更專程再回家穿上慈濟制服,配上「慈濟委員」名牌,讓對方相信她的誠信,還買了環保筷與店家結緣。

或許是被丁花鍥而不捨的精神感動,最後幾乎所有店家都會認同這項行為;也由於她的濃濃親和力,配合的店家像牽牛花般不停擴展,讓她每天回收的點增加到六十多家。

這麼多點該如何收?丁花利用上班前先收一條街,借放在公司地下室裏;午休再到公司附近收,其餘地點就利用下班後再收。

回收量之大,不但摩托車載不了,也大大超出她的體力負荷。她必須用力地擠、塞、壓,才能將塑膠袋裝進大袋裏,導致十根手指頭關節疼痛。雖然常收到骯髒發臭的塑膠袋,她仍不退縮,耐心地向對方說明「太髒的塑膠袋是不能回收的。」

「雖然身體很累,心卻很歡喜。」丁花說,她的努力獲得愈來愈多的商家支持,還帶動許多人一起投入,有些人還開著名車幫忙載運塑膠袋呢!

隨著志工人數愈來愈多,丁花更是多方尋找回收店家,「只要看到還有飲料店還沒去『引』,我就覺得渾身不對勁!」

退休後,丁花的回收腳步更不停歇,一切努力,只希望有愈來愈多人加入回收行列:「我只是一個小小螺絲釘,希望從自己做起,帶動更多人同行。」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