儉樸‧低碳‧零廢棄 環保精質化 清淨在源頭
◎撰文‧葉子豪 攝影‧顏霖沼
二十一世紀開始才十年,
全球已經飽受極端氣候威脅,
乾旱、暴雨、颶風、熱浪……交相侵襲,
連台灣也無可倖免地產生了「氣候難民」。
保護地球,刻不容緩;
行動,是人類存續的關鍵力量。
二十年來,台灣有一場「寧靜的群眾運動」持續進行∣∣
數以萬計的人,隨身攜帶餐具、購物袋,
三餐蔬食,惜福愛物;不只力行「低碳生活」,
更「你丟我撿」,不畏髒臭、不惜汗水,
投入回收分類資源行列。
環保,不是收「垃圾」,
是帶動「精質化」回收,
讓地球上的有限「資源」,循環再生新物命。
環保,不只是末端回收,
更重要的是回歸「清淨源頭」,
讓生活零廢棄,有資源而無垃圾;
人人發揮溫柔呵護心,才能與大地共生息。
「看看地球,已經沒有綠色植物,地球人摧毀了他們的大地之母,還要在這裏做出同樣的事……」這是去年全球最賣座電影「阿凡達」中一段發人深省的告白,「附身」於外星原住民「納美人」身軀的男主角,如是向部落中的聖樹祈禱,宣誓捍衛生存空間的決心。
入侵掠奪資源的地球人,雖以先進戰機和槍砲,將使用弓箭的納美人打得潰不成軍,但仍敵不過大自然反撲,只得落荒而逃,返回「垂死的世界」。
虛擬的藍色外星人及自然美景,擄獲了觀眾的心,一部3D電影觸動了人們心中與自然共生息的渴望。但影片結束後,「地球人」又現出原形——電影院內不時可見一盒盒沒吃完的爆米花、殘留飲料的瓶罐、塞爆了的回收桶……
地球資源的消耗與環境破壞,無一刻不在進行: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不斷排放二氧化碳;蓬勃的工業製造與商業行為,不斷耗用能源,讓發燒的地球更為失調。
二○○九年八月,台灣遭受莫拉克風災重創;今年七月初,全球熱浪蔓延……一波又一波的災難,如紅燈般警示著,再不做出改變就「來不及」了!但要挽救大地之母、藍色星球的英雄何在?
●
近年來,為了保護地球環境,人類的覺醒和行動與日俱進,許多人如獅子吼般大聲疾呼。但在台灣,二十年來卻有一群環保志工發揮駱駝的耐力,不分晝夜,以最祥和的方式,穿梭大街小巷,進行著保護地球的「群眾運動」。
一九九○年八月,證嚴上人提出「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全台至今已開闢了四千五百多個環保點;從台北都會區的精華地段,到屏東外海琉球嶼的小島漁村,超過六萬七千名環保志工,不避髒臭、不惜汗水地回收資源「做環保」。
根據慈濟基金會統計,一九九五年到二○○九年,全台慈濟志工回收的紙類,相當於拯救了一千八百三十萬棵大樹、保住的森林面積約等於一座陽明山國家公園;其餘鐵、鋁、塑膠等物料更不計其數。在綠能、碳交易炒得火熱的二十一世紀初,這分得來不易的成果值得珍視。
走進稍有規模的環保站,除了回收物資整齊堆置,最吸引人的莫過於類似歐美「跳蚤市場」的惜福區了。近乎全新的衣裙、光可鑑人的鍋具、泛黃的舊書……幾乎想得到的「中古貨」,都可以在惜福區找到。
除了「物」的資源回收,海內外慈濟環保站也在無形中回收了許多「人」。上了年紀的長者、有病在身的人,乃至身心障礙者,只要雙手能動、有心來做,幾乎都能藉由做環保改善身心狀況,獲得充實的法喜。
馬來西亞吉隆坡地區環保幹事陳惠欣,不諱言以前的自己是「愛買一族」,每到星期假日,可以在百貨公司逛一整天不覺累。「做環保之後,我開始少買東西,一方面省錢付出愛心,一方面減少耗用地球資源。」
而在遙遠的南非新堡(New Castle),台商志工帶動非洲朋友做環保,甚至不惜跳進大垃圾箱裏找資源。有些物資如鐵罐沒有人願意回收,慈濟人還特地把這些東西載去送給回收商。「我們不是為了賣錢,而是為了地球!」志工簡惠芳明確地說。
菲律賓志工把回收的舊衣服,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每每遇到水災火災,導致許多人無家可歸時,庫存的舊衣就能化無用為大用。「一次發放給一千戶不成問題。」志工蔡青山肯定地說。
「從一而生百千萬」,慈濟環保法門源自台灣「鼓掌的雙手」,至今已在全球十七國家地區落地生根;從富裕的美國、蒸蒸日上的中國,到非洲最南端的南非共和國,都有不同種族、文化的人,依循證嚴上人「與地球共生息」的慈示,努力淨化大地與人心。
●
「環保理念須從路邊的環保站推入家庭,才能徹底達到品質的提升。」有鑑於人們大量使用保麗龍、塑膠袋、寶特瓶等物質,導致污染量增加,生態環境破壞加劇,證嚴上人在今年六月,特別提出了「清淨在源頭」的觀念。
上人提醒大眾從生活中做起∣∣降低物欲、儉樸生活;每天盡可能自備三餐,減少耗費塑膠袋、保麗龍等一次性使用的容器。從源頭開始降低消耗,便能減少廢棄物的清運量;如因必要而使用,回收時必須保持乾淨,因為回收不是收「垃圾」,而是要收「資源」。
台北志工林秀綢,做環保十五年,每天早上親自幫女兒做早餐和午餐便當,衣服全部手洗,洗完的水再用來拖地。在家回收寶特瓶時,一定先用回收的水沖淨,晾乾後把瓶環、瓶蓋拿掉並捏扁,如此家中回收物即使放一個月都沒味道。
她也把這樣的觀念帶到居住的大樓中,左鄰右舍都知道回收物必須保持乾淨。大樓裏的回收點,二十項分類仔細又乾淨,光塑膠類就分成硬塑膠、軟塑膠、乾淨塑膠袋等。
家家戶戶在源頭保持回收物乾淨,環保站的志工就不用忍著臭味把資源從垃圾堆裏分出來,也減少耗水清洗;志工更能落實「精質化」的回收,讓分類的品質更精細。以寶特瓶為例,落實精質回收,能讓再製而成的「大愛紗」品質更提升。
環保是天下大事,匹夫有責。慈濟人的環保之道,不僅傳承台灣社會惜福愛物的傳統美德,更呼應當代節能減碳的潮流。在慈濟環保步入二十年的時刻,證嚴上人再次提醒:人類依靠地球生活,應該節用地球資源。
「回收其實是環保的最後一步,環保的第一步應該是人人從源頭減量,減少製造垃圾。」慈濟志工林秀綢說。
台北志工周玉桂,從煮飯到煮菜很少用瓦斯爐,盡量用電鍋炊煮。她說:「以前阿嬤一直跟我們說,要省水惜福,省給下一代用,不要現在全用掉。生活中省水省電省瓦斯,不會不方便,還是很舒適。」
保護地球,需要的是如農夫般的長久耕耘。放下無謂欲求,回歸儉樸生活,從「心」做起,減少污染消耗;則你我都可成為「精質環保人」,作守護大地之母、藍色星球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