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6期
2010-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慈濟推動大體捐贈15年】
  人醫之愛
  人醫之愛
  出版書訊
  天涯共此晴
  挑戰生命
  甲仙地震關懷
  【特別報導‧關懷莫拉克風災重建】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八月)
  百川歸海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6期
  【當學生遇見家屬】承諾的進行式

◎撰文‧黃秀花

解剖課程結束,與大體老師及家屬的關係進入另一個起點;
當穿上白袍後,很多承諾與理想正開始實踐!


剛滿二十一歲的暑假,許晉譯經歷了一場難忘的成長洗禮。

過去,他生活的全部就是讀書,父母在夜市做生意,把好成績的他捧在手心呵護;這一天,他和同學得去拜訪陌生人,或許還會聽對方談論生離死別的痛苦,他開始感覺舉步維艱……

出發前,就知道大體老師張珮騏生前是慈濟影視志工;見到老師的先生,談起老師的種種——為了記錄九二一希望工程,不眠不休工作;為了拍攝台中慈濟醫院工程,勞心勞力付出,即使罹患血癌回花蓮娘家養病和治療,仍常到靜思精舍做志工……這分為大愛而忘我的情操,令年輕的他動容。

婆婆聽到兒子談起媳婦,悲不可抑,藉故離座說要去切水果;足見這個媳婦在她心中的分量。

「在那樣的氣氛下,不論多叛逆的人都會受到感動。」許晉譯說,聽到大體老師的事蹟,了解她生前的願望及家屬的殷切期望,自己又怎能不好好學習、不認真做實驗?一旦考不好時,還會覺得愧對大體老師呢!

                                                                                        ●

慈大醫學系第七屆畢業生、現為內科第四年住院醫師的吳雅汝憶起,家訪前撥了電話給林清義老師的家屬,原以為會聽到哭哭啼啼或情緒崩潰,沒想到卻獲得熱情回應;一到台中拜訪,四個大學生聽著師母訴說,老師一生為家人奔波勞碌,鮮少表達情感,她在整理遺物時,從抽屜深處翻出兩封信,信中透露著對家人的關愛,是那樣真摯而動人!

「老師說他雖非十全十美的好丈夫、好爸爸,但已經盡力了。」吳雅汝說,事隔多年再回溯這一段家訪經歷,想及師母敘述的神情,夾雜著感傷、難過、懷念,講到情深處還滴下淚,但有時也出現開懷、感動、甜蜜等情緒,整體訪談氣氛並不沈重,而是很溫馨。

「我們雖無緣在生前就認識老師,卻可從家人的描述中,一點一滴拼湊出他的形象。」吳雅汝說,這趟拜訪對他們四人啟發甚深,也提醒大家在做解剖時,要有「不辜負老師」的尊重態度。

「大體老師是活生生的人,她是有靈魂、有感情的。」與吳雅汝同班,現為放射腫瘤科住院醫師的黃綵浧說,她的大體老師張秀英是花蓮瑞穗人,純樸環境涵養出她豁達的性格。「老師在子宮頸癌復發住院時,還半開玩笑對探病的鄰居說:永別了!」

黃綵浧說,老師在母親節前夕簽下大體捐贈同意書,不久便陷入昏迷;往生時,鄉親包了兩台遊覽車北上來送她,可見她很受鄰里愛戴,也是先生口中的好太太、好媽媽。

黃綵浧和吳雅汝還是第一年住院醫師時,派往羅東博愛醫院受訓,在火車上營救一位剛出生的女嬰,英勇事蹟上了全國版新聞。隨著資歷日漸爬升,她們被賦予的責任也更加重,常勉勵和提醒對方,要勇於任事,就算碰到挫折也不能輕易被打倒;若干年後,她們還將一起實現心中的醫療夢想,締造出更輝煌的史頁。

                                                                                        ●

「不是不會痛,而是覺得這樣的捐獻很有意義。」十四年前同意捐贈先生遺體的周朱枝,提起當時的決定,仍覺得是做了一件對的事。

周朱枝的先生楊健民是慈大第二屆醫學系的大體老師,那組學生有張芳綾、蔡文欽、陳嘉彥、許峰銘四人。從大體啟用典禮起,周朱枝一路關懷他們,學期中寄送餅乾、通信,畢業時贈予每人一件玉飾禮物;彷彿藉由這樣的關心行動,她也尋得了一條與先生永不中斷的情緣延續。

這四位醫學生如今已成為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對周朱枝而言是莫大的歡喜:「看著他們從怯生生的模樣,慢慢累積知識和經驗,現在個個都很挺拔、很有自信,覺得很安慰。」

「對於楊爸爸和楊媽媽的恩情,最好的報答就是加倍對病患好!」現任花蓮慈院眼科主治醫師的張芳綾,長得嬌小,還有張娃娃臉,很多病患初見到她難免存疑;但她總以誠意化解疑慮、以耐心傾聽病苦,再展現出專業解決問題,終能贏得信任。

現為泌尿科主治醫師的陳嘉彥,常參與慈大模擬手術演練技能,也做示範教學。「醫學要做傳承,以前是老師教導我們,現在我們會了,也要把它再傳下去;如同大體老師的奉獻精神一樣,要有強烈的使命感。」

解剖課程結束,他們與大體老師的關係告一段落,但不會是句點,而是另一個起點;當他們穿上白袍、變成一位醫師後,很多承諾和理想正要開始實踐!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