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6期
2010-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慈濟推動大體捐贈15年】
  人醫之愛
  人醫之愛
  出版書訊
  天涯共此晴
  挑戰生命
  甲仙地震關懷
  【特別報導‧關懷莫拉克風災重建】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八月)
  百川歸海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6期
  送行者

◎撰文‧葉子豪  攝影‧蕭耀華

關懷小組的理性與感性

「請問在座師兄師姊,有大體捐贈卡的請舉手?」週六上午,北區大體捐贈關懷小組志工謝為燦,來到慈濟中山聯絡處,為慈誠委員們說明慈濟大體捐贈的現行規則:「大體捐贈卡和器官捐贈卡,可以同時擁有,但最後只能選擇一樣捐贈!」

大體捐贈不只是單純發心即可,受贈單位的需求、往生時身體狀況,以及家屬情緒和意願,在在影響捐贈者遺愛人間的願望是否實現。慈濟成立「大體捐贈關懷小組」,本著感恩尊重的態度,在捐贈者、家屬、醫護人員以及慈濟大學之間穿針引線。

做一位稱職的關懷志工,要兼具感性的溝通力、理性的判斷力,以及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方能在最短時間圓滿處理各種問題。這種「專業志工」養成不易,因此關懷團隊始終維持「小而精」的規模;北區的謝為燦和李石定,正是團隊中不可多得的資深成員。

黑白二人組 
「生前契約」新解

「他比較白,我比較黑,所以很多人都說我們是黑白……」六十歲的謝為燦,介紹比自己更資深、七十六歲的李石定。論年紀早就是「阿公級」的長者,但這老當益壯的「黑白」二人組,依舊奔走於北部各醫院之間。

關懷小組最早的班底都是有經驗的醫院志工,北區資深慈誠隊員李石定長期在慈濟醫院服務病患,也經常參與往生助念,對生死大事沒有忌諱;一九九五年慈濟醫學院開始接受捐贈大體後,他即承擔北區關懷工作。而經營汽車修護,經常替李石定修車的謝為燦,也就搭上順風車,成為關懷小組的重要成員。

「很多人去一次就不敢再去了,可是他不怕!」李石定指著謝為燦說。「慈濟有事我就去做,這是一個使命。」謝為燦原本較常投入慈濟國際賑災事務,之後開始跟著李石定跑醫院接大體,並把握時效送到學校做處理。

為了及時接引大體,他們的手機都維持開機狀態,一通電話馬上到。「我出門前先上網連線到慈濟大學,調閱捐贈者基本資料,了解他們的狀況。」在與捐贈者家屬見面時,大都能叫出他們的名字,迅速展開關懷及聯繫工作。

以大三每年一次、每次一學期,使用約五位男性、五位女性大體老師的進度來看,現存放在慈濟大學用於大三解剖教學的遺體,半數以上須等到二○一一年以後才能與學生結緣。謝為燦不避諱拿自己作比喻:「如果我現在往生了,捐給慈濟大學作『大體解剖』課程之用,要等到二○一三年才能啟用。」

相對於大體解剖課程「大排長龍」的情況,新興的大體模擬手術則是求「師」若渴——每年四次模擬手術訓練、每次使用八具大體,一年需要三十二位護持。

但不論是「教學生」,還是「教醫師」,大體捐贈的過程總會經歷天人永隔的悲痛,見證生死流轉的無常。歸納十多年關懷陪伴的經驗,他們誠懇建議有心捐贈大體者,要在還能把握人生「使用權」時,和家人取得共識;不只自己簽署捐贈同意書,也請最親近的家人在第一受任人、第二受任人的欄位簽名認證,並領取大體捐贈同意卡。

如此白紙黑字立下「生前契約」,就能在往生時避免親人間不必要的爭執;關懷小組成員才有立足點,為捐贈者「爭取」遺愛人間的機會。

穿針引線 
承擔超級任務

不是殯葬業者,但是謝為燦服務大體捐贈者十多年來,當「送行者」的經歷卻是不遑多讓。

謝為燦記得,有位鼻咽癌末期的男性病患,透過姊姊聯繫上他,兩人在安寧病房初次見面,討論大體捐贈相關事宜;幾個小時後,電話另一頭就傳來病危訊息。「他的醫師很不解——才住進安寧病房,怎麼就往生了?我知道,那是因為他心無罣礙。」

謝為燦還接受慈濟大學委託,執行尋找大體老師家屬的「超級任務」。因舌癌過世的趙湘武,往生時才四十出頭且未婚,大體由妹妹送捐慈大;二○○九年大體啟用前幾個月,慈大師生著手進行家訪,卻聯絡不到當初送他來的妹妹。

「我到她的戶籍地去找,看到房子外掛著大大的『售』。」謝為燦轉請里長幫忙,也查不出她的去處,經過幾番波折,才知道她遠嫁美國。透過國際電話聯繫,她將委託書寄給慈濟大學申請趙湘武住院病歷。謝為燦說:「我去領病歷時,算了一下,多達四百多頁!」

疊起來厚如磚頭的病歷紙,每一頁都是病苦的記錄,但是趙老師留給親友的,卻是勤奮、敬業與忠實的行誼。

那年大體啟用典禮上,生前好友到場「相挺」,即將﹁受教﹂於趙湘武的學生們,如實轉述親友對「小趙老師」的尊敬與不捨:「你只要記得一句話,他對朋友和公司都非常忠心。」

在場的謝為燦見證了這位青年菩薩的大捨之愛,「學生們也很不錯,找到了他的朋友,認識了他的生平。」

生時善盡良能 
身後資源回收

「有朝一日,我也要做大體老師,圓滿人生的歷程。」謝為燦能以平常心、豁達的態度看待自己的生死;而捐贈者示現的無常,也提醒他要更珍惜人生。

為了保持身體最佳狀態,家住板橋的他,經常清晨四點多出門,到慈濟三峽園區做農事,呼吸新鮮空氣。在規律運動、勞作下,六十歲的他雖然不免發福,卻仍有著旺盛的活力,「我去做心、腦健檢,都是OK的喔!」

在世勸善助人,往生後奉獻大體利益醫學,儼然成為許多慈濟人圓滿此生的光榮象徵。但是若有法定傳染病、手術傷口未癒合、嚴重創傷、溺水或嚴重腹水等,都不適宜捐贈大體。

所以,謝為燦宣導大體捐贈觀念時,總會提醒大家:「大體捐贈是『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一切講求因緣;能順利捐贈固然圓滿,若條件不符也要放下。」

他認為,生命走到盡頭、色身「資源回收」之前,如何秉持佛心師志力行菩薩道,是更重要的事。

「我們的心要放在哪裏?不是往生捐大體喔!而是要精進於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上人還需要我們去付出啊!」謝為燦如是總結。


防腐技術員的神聖職責

身著整齊白襯衫與藍白條紋領帶,陳鴻彬與机文生坐鎮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接聽來自各方的電話,或為民眾說明遺體捐贈相關規則及流程,或聯絡迎接大體的相關事宜。一旦鈴聲響起,就得啟動一連串迎接大體、處理保存的標準作業程序,這時這「唯二」的大體防腐技術員就有得忙了。

任職於全台灣接收、使用教學大體數量最多的醫學院,他們每年處理的大體數量多達四、五十具,相當每週服務一位捨身菩薩。

捐給模擬手術的大體,必須在往生後八小時內送到大學急速冷凍;用於解剖學教學的捐贈者,最慢也要在二十四小時內進行防腐作業。由於死亡時間無法預料,遺體處理的「黃金時間」又相當有限,兩人總是要配合捐贈者與家屬的時程隨時應變;即使逢年過節,也要以任務為先隨傳隨到。

「一般人往生後,就被家屬接回家;大體老師搭乘救護車來到花蓮慈大,路途那麼遠,真的很不容易啊!」面對得之不易的大體,陳鴻彬、机文生總是以戒慎的態度做好防腐與儲存工作,同時以虔誠心對「無語良師」及家屬表達尊重。

身為基督徒的机文生在處理大體之前,不忘為這些獻身醫療的往生者禱告;陳鴻彬則把捐贈大體視為對自己的祝福:「先把身體顧好才有機會做大體老師。」尊重與敬愛,消除無謂的恐懼,也讓服務大體昇華為神聖的職責;他們不僅是盡忠職守的送行者,也是「捨身育才化渡舟」的見證人。

素身的菩薩衣

每年農曆春節期間,靜思精舍衣坊間的常住師父和裁縫志工無暇分心,趕工製作一年所需的「菩薩衣」——也就是用來莊嚴大體捐贈者的唐裝壽衣。

「我們是抱著供養菩薩的心在做。」德佩師父表示,慈濟醫學院第一屆醫學生完成解剖課程後,校方為了圓滿首次大體老師追思典禮,特別請靜思精舍設計並製作適合的壽衣。

德仰師父先設計出式樣,經上人與校方認可後,德佩師父承擔起製作壽衣的工作。之後每逢年初二,來自彰化故鄉的俗家姊姊林月梅會前來精舍與他合力製作。近幾年來隨著模擬手術的推行,產製量增加,平均每年需完成四、五十件。

在色調及樣式方面,壽衣力求素雅莊重;領口和袖子則特殊設計,讓同學便於為大體老師著裝入斂。擁有四十多年裁縫經驗的林月梅說,雖然穿在大體老師身上沒多久就被火化,但縫製時一點也不馬虎,以此莊嚴素衣彰顯無語良師的付出。


盛載圓滿人生

為了感恩大體老師的奉獻,慈大校方延請玻璃藝術家王俠軍,打造水晶玻璃骨灰盒以裝置靈骨,安奉於慈濟大學大捨堂。他道出最初設計的想法:「捐贈者以慈濟人為多數,在心境上,希望最後的歸宿和慈濟永遠結合在一起。」他嘗試過各種不同造型,也實際觀察追思典禮;當他看到慈濟醫院和慈濟大學之間的靜思堂建築,突然想到何不讓慈濟人「入厝」靜思堂。

「袖珍版」靜思堂的概念獲上人同意,隨即展開試製、量產工作。因為大捨堂空間有限,加上家屬多將大體老師骨灰帶回安奉,置於大捨堂的靈骨僅是象徵性的一部分,因此靜思堂造型的骨灰盒,大小僅約一般骨灰罈的三分之一,表面施以霧面處理,呈現莊嚴感。

純手工精製的脫臘鑄造作品,品管嚴格,淘汰率約三成。「以『脫臘鑄造法』來講,百分之七十的成功率已算很高了。」王俠軍說,玻璃材質易碎,拿取時需格外小心,整個人的節奏會放慢,「因為很珍惜它,動作帶來情緒上的變化,就會慢慢感受到『惜福』的心境。」

「一般人要克服對生命、靈魂根深柢固的詮釋,改變往生後的處理方式,我想這是很大的掙扎。」王俠軍體會大捨不易,也見證大體老師對醫學教育的貢獻。

因著藝術家的執著,以及製造工法的特性,水晶玻璃骨灰盒呈現出歷盡試煉後凝結而成的純淨與完美;就像大體老師身受千百次刀剪切割,始終不發怨言,直到學生修學有成,方含笑火化,圓滿捨身功德般。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