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6期
2010-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慈濟推動大體捐贈15年】
  人醫之愛
  人醫之愛
  出版書訊
  天涯共此晴
  挑戰生命
  甲仙地震關懷
  【特別報導‧關懷莫拉克風災重建】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八月)
  百川歸海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6期
  一日 要「覺有情」,莫「傷感情」

 

◆8‧1《農六月‧二十一》
【靜思小語】不在意、不執著對方習氣,就不會產生排斥心理;以包容、感恩照顧好自我心靈平台,共事時才能皆大歡喜。

帶動善業,莫共惡業

「早期人們生活單純、樸實,長輩從孩子年幼時就教導『勤儉』——如閩南語『勤儉才有底』,意即勤儉才能打穩人生基礎。現今社會結構改變,除了倫理道德與禮儀觀念日益淡薄,用物亦因取得方便而恣意浪費,在不知不覺中累積業力。」

早會時間上人言,早期的家庭多代同堂,孩子自幼即由長輩教導生活禮節,見到長輩要稱呼致禮,行事言談皆講求長幼次序;現今社會構成以小家庭為主,父母親本身若無勤儉、惜福、尊敬長輩等觀念,亦無從教導孩子。

「共業,就是從人人的生活習慣點滴累積——人人習性不佳、家家生活浪費,累積垃圾、污染空氣、傷害大地,將來必定會嚐到苦果。」

上人指出,希望生活平安,除了敬天愛地、保護環境不受污染,也要選擇安全的居住環境。如孔夫子所言:「擇不處仁,焉得知」——選擇平安、有道德之地居住,才是有智慧的人;反之,若是人與人之間不能和平相處,就將無法安居樂業。

「然而『擇欲處仁』,須從人心開始教育——從自己開始啟動善念、身體力行,為下一代做最好的身教。」

自我負責,綻放良能

志工分享時間,台南慈青陳同學坦然述說,雖然擁有幸福的家庭,卻常對父母的管教怨忿不平,自小學五、六年級就很叛逆,將頭髮染成金黃色,經常與朋友在外遊蕩;上國中後學會抽菸、喝酒,不尊敬師長,經常惡言待人。

國二時,在班上看到靜思人文出版的《一秒鐘一輩子》書籍,一翻開就看到上人簡介,又看到「普天三無」理念,大受感動。之後經常閱讀這本書,醒悟自己對待師長與同學的態度錯誤,立即向老師道歉。國中畢業進入醫專就讀,校內有慈青社,看到慈濟人如同看見光明,她發願成為慈濟人。這一年來,她在社團裏慢慢改變習氣,家人也肯定她的轉變。

上人讚歎陳同學因為一本書而迷途覺悟,也有勇氣對眾分享荒唐的過去;亦叮囑她:「醒來了就不再受迷境誘引。一人入迷可致社會不安,一人能悟則可兼利天下;要把心照顧好,守志奉道,發揮智慧大愛,提升自我生命價值。」

隨心所欲,苦果自受

與廣東慈濟人談話,上人殷勉加強人間菩薩招生以援助苦難,而法親之間,一定要做到「合和互協」。

「慈濟人的修行道場就在人間,要修學的藏經就在每一個人身上,成長慧命的道糧來自於群眾——來自苦難的眾生,也來自發心立願的菩薩。我們給予苦難人養命的糧食,他們給予我們增長智慧的道糧,可從苦難人生見苦知福、透徹道理;而慈濟菩薩群也是自我精進的道場,要從法親身上發現智慧。」

上人表示,僅是拜佛祈求,無法求得平安、無法消除業障。「過去『歡喜做』,此生就要『甘願受』;每一個人造的業都必須自己承擔。走上菩薩道,為苦難眾生而忙碌付出,是『甘願做』;見到眾生因此離苦得樂,內心法喜充滿,就是『歡喜受』。」

投入慈濟做好事,能消災嗎?上人指出:「功過不能相抵,但是在慈濟修除不好的習氣,不再因瞋怒對人惡言惡語,學會心寬念純待人,無形中化解許多摩擦衝突,也可說是『消災』。」

上人進一步表示,與人相處時,如果有人出於衝動而說出令人不悅的話語,不須執著,要用耐性與之溝通、包容他的習氣。

「修行就在修習氣,與人相處若是動輒起摩擦,做起事來會很辛苦。不在意、不執著對方的習氣,就不會產生排斥的心理,也不至於因此少了一股力量。將自我心靈的平台照顧好,才能讓人人皆大歡喜。」

上人強調,要常懷感恩心,感恩團體中多一個人就多一分力量。「不要『傷感情』,要學『覺有情』!」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