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2期
2015-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世間
  慈善臺灣
  阿板薰法香
  助人線上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2期
  急診醫師本分事
◎口述‧李宜恭(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暨災難醫學科主任)  整理‧何姿儀 攝影‧羅瑞鑫



病人在哪裏,我們的照護就在那裏;
這是急診醫師的社會責任,也是我的本分事。

一整天在災區奔走,提供行動醫療,藍天白雲志工服上一層又一層的白霜,是汗水溼了又乾的鹽分結晶。白天工作超過十小時,晚上回旅館盤點醫藥材,然後補給次日一整天巡迴醫療所需。愈忙精神愈好,那時想,也許回到臺灣後才知道累吧!

有些受災嚴重的村落,觸目所及盡是斷垣殘壁,倖存的居民在幾枝竿子撐起的簡易帳棚下席地而睡;天氣炎熱,民眾吃著瀕臨腐壞的馬鈴薯與酸掉的小米,還怕我們坐著看診不舒服,把被褥借給我們當椅墊。

學校因為地震受創停課,有很多護理學生加入我們的行動醫療志工行列;到郊外災區的路程並不好走,在大熱天的帳棚下也相當辛苦,但這些小女孩非常熱心,學習熱忱更讓我驚訝,不斷詢問我這些藥物的用途,我們也很積極解說分享。

臺灣位處地震帶,我們對於地震算是頗為習慣,但老實說我也有點擔心餘震,因為有時在鄉村的建築物內看診,我們不是很篤定它是否堅固。有天發生了較大的餘震,民眾神情慌張,如同驚弓之鳥,做出準備逃跑的動作;身為醫療人員的我們必須穩住自己,以免造成他們更多的驚恐。或許其他團員也有類似的懼怕,但為了受災鄉親,大家都放在心中,沒有說出口。

在偏遠的皮卡爾(Pikhel)村落,居民用橘色帆布搭起簡易醫療站,歡迎慈濟醫師來義診,災後取材不易,其用心感人。帶隊的趙有誠院長(左五)稱它是「最高尚」的診間,同行的李宜恭(左三)和當地尼爾蒂斯醫師(左四)也心疼鄉間醫療欠缺;而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尼國醫療並不完善,軟硬體不足,每一萬人僅有兩名醫師。

在臺灣,大林慈院是南區國家災難醫療隊的一員,我也參與制度建立與教育訓練的工作;這次尼泊爾賑災,從勘災、行政協調、與政府部門協商、行動醫療的運作與醫藥物資補給,全程、親身投入,有時站在第一線、有時退到幕後支持前線運作,帶給我非常大的學習,對臺灣急難醫療來說,也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返臺後,很多緊急醫療界的朋友都很想知道,為什麼慈濟能在尼泊爾做這麼多事?不是我們有辦法做到什麼,而是慈濟的後勤團隊準備了非常充足的醫藥與後援,使我們有辦法因應當地千變萬化的情況。

而過去的急診訓練告訴我們,病人在哪裏,我們的照護就在那裏,無論院內或院外。這是急診醫師的社會責任,也是我的本分事。

 




喪親青年
最熟悉的房間


服喪中的彼貝克(Beebek Gosai)踩著瓦礫直上二樓,那曾是他最熟悉的房間。

一場地震,毀了家園和支持他生活與念書的母親,妹妹也骨折受傷;今後兄妹倆相依為命,但何去何從?還是個未知數。

斷垣殘壁裏,二十歲的他形單影隻,像在緬懷過去,眼神裏透顯著同齡孩子所沒有的深沈。
 

 



【優格小販】
我找到了!

賣優格維生的若建加(Rajendra),在已成廢土堆的家,淡然面對才剛買了幾個月、被壓毀成為廢鐵的心愛摩托車,也很欣慰找到了過世多年的老爸遺照。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