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2期
2015-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世間
  慈善臺灣
  阿板薰法香
  助人線上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2期
  四月五日 無貪,無怨

4.5《農二月‧十七》

【靜思小語】不起貪求之心,不生怨憎之念。

以善法修無明

晨語時間,上人解說「八苦」。「除了『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還有『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的心靈痛苦。『八苦』中,『五陰熾盛』為其餘七苦之根源。」

「五陰」亦稱「五蘊」,上人說明,「陰」即覆蓋,「蘊」是聚集之意;色、受、想、行、識對境起煩惱,會產生、累積微細的變化與作用,覆蓋真如本性。

「例如:眼見形形色色的人、事、物,起貪求之心,或起怨憎之念;所愛所求得不到,起無明、造惡業,又再產生無明煩惱,層層覆蓋真如。無明火在心中悶燒,身心常在受苦;又隨著愛、恨、情、仇不斷造業,以致生生世世隨業受報。」

《法華經‧藥草喻品》:「日光揜蔽,地上清涼,靉靆垂布,如可承攬;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無量,率土充洽。」上人解釋,此喻凡夫內心充滿邪思邪見,無明熾結、火氣難疏,如曝曬在太陽下,感受熾熱;需要雲層掩蔽日光,降雨灑清涼。

「佛法,就是掩蔽熾熱陽光、遍灑清涼的雲層;又如氤氳霧氣,讓人身在其中無壓力,感到歡喜、清涼。」

佛陀應世說法,佛法流布四方,如天降甘霖,充足的雨水從高山流到平地,廣澤萬物。上人指出,「率土充洽」之「率土」,即開闊的國土,譬喻天地眾生之心地,都能接受法雨滋潤。

「學習佛法,擁有正知、正見、正思惟,即得『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輕安自在。」上人教眾,以善法修除無明習氣,回歸清淨本性。

 

以善行傳家風

清明掃墓,重在「慎終追遠」。早會時間,上人開示:「最有價值的慎終追遠,就是照顧好祖先傳承、父母生養的身體,發揮利益社會人群的良能。」

馬來西亞陳耀強,二十四歲到柬埔寨經營啤酒廠,每天過著無酒不歡的日子。回國後,在一次捐血活動中認識慈濟,從此積極投入環保。有次喝酒時,朋友問他:「慈濟人可以喝酒嗎?」如當頭棒喝,讓他決定戒酒。

「戒除惡習並不困難——只要轉一個念頭,轉惡念為善念,就能斷除。」上人以此為例,過去母親煩惱他酗酒,想盡辦法仍然「無法度」;現在他以愛付出,還接引母親投入環保,讓媽媽安心又快樂,這才是真孝順。

「『慎終追遠』不只是追念祖先傳續血脈之恩,且要提起清淨、覺悟的『覺有情』,以身作則付出大愛。」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