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出家門後
撰文‧廖玉茹
 |
二○一六年元月二十三日慈濟在基隆舉辦冬令發放,阿漢捐出竹筒撲滿助人。(攝影/劉振江)
|
阿漢擁有愛他的家人,
還有慈濟志工四年來的陪伴,
他終於能再次走出家門,
還成為助人者。
萬里街上的大馬路邊,一間約十坪左右的破舊紅磚屋,屋子低於路面,屋頂水塔內雜草叢生;屋主阿漢已十多年不曾工作,全靠親人及鄰居資助生活;他髮長齒黃,身上衣服黑得發亮,由於自我封閉,害怕外出,活在自己的世界裏。里長說:「他才五十三歲,但看起來像個老頭子。」
阿漢以前是油漆師傅,工作認真;大哥在家開設神壇,結交一群朋友,常來喝酒聊天;大哥往生後,喝酒的好朋友也在一次酒駕意外中往生,從此阿漢關上了那扇門。
二姊有時來看他,提供少許物資援助;但長期的關懷,並沒有改善阿漢的狀況,關懷他的耐心也被消磨殆盡了。
有一次,二姊的女兒來看舅舅,舅舅竟然不認識她。她不捨舅舅頹廢喪志,也不忍媽媽為弟弟擔憂,因而想到慈濟,希望志工能給舅舅一些陪伴。
牽著他的手出門看病
「家訪當天,雨下得很大。」基隆慈濟訪視志工高麗紅回憶二○一二年初,第一次見到阿漢的情形,「他頭髮很長,坐在屋裏,燈光灰暗,好像看不到未來。」
在地勢低窪、破舊昏暗、到處漏水的屋內,志工與阿漢說話,發現他心地善良,但卻十分不安。他訴說恐懼和焦慮,也很害怕外出,萬一走路跌倒怎麼辦?
高麗紅直覺阿漢是生病了,更不能放棄,「訪視志工團隊討論,怎樣才能走進他的內心世界,然後引導他就醫。」
陪伴就醫是首要的任務,然而阿漢沒有健保,志工們分頭與里幹事、區公所及社福單位聯繫,積極拜訪市府社會處及地方醫院,尋求協助。過程中,連提報人都想放棄了,但高麗紅想到,上人叮嚀志工不要輕忽任何一個需要幫助的個案,所以持續尋求方法。多方奔走與合作下,終於幫阿漢申請到社會補助,並能以健保就醫。
高麗紅常鼓勵阿漢要修行也要有健康的身體,鼓勵他外出就醫;他終於願意在志工的陪伴下到附近衛生所看病。萬里沒有醫院,但每週有來自基隆南光醫院的醫師駐診;經過診斷,確認了阿漢罹患精神疾病,也有幻聽幻覺,於是讓他接受治療。
志工們陪伴阿漢持續就醫,也讓他學習外出,先陪他模擬兩次路線,「這間店開很久了喔。你以前有來買過東西嗎?」志工劉瑞強牽著阿漢的手,捨棄新鋪好的柏油大馬路,改走舊的省道。劉瑞強邊走、邊閒聊附近景物,期待能讓阿漢熟悉環境,建立對道路的記憶。
經過四個月的陪伴,阿漢終於可以獨自出門看診;縱使如此,劉瑞強仍默默跟在後面守護。志工感嘆地說:「前往衛生所就醫的路短短一百公尺,阿漢整整花了十年。」
 |
劉瑞強(右)從阿漢低矮的小屋搬出廢棄冰箱,準備打掃環境。(攝影/彭美蘭)
|
引導他恢復自理能力
阿漢按時服藥,精神狀況逐漸好轉,志工更進一步計畫以正常的飲食與作息,改善阿漢的健康。
基隆志工陳怡君有著一手好廚藝,常常帶著親手製作的點心送給阿漢。第一次送食時,可能因為彼此間缺乏信任,阿漢不太肯吃;但第二次去看他,阿漢開心地享用。陳怡君露出笑容說:「他整碗都吃完了。」
志工也帶著阿漢去買便當,鼓勵他每天一定要出去走動;期待阿漢能因此與人群接觸,並藉此練練腳力,活絡筋骨。
志工們輪流接力,陪著長年茹素的阿漢到市場去買青菜,教他使用電鍋做簡單的料理;也以漸進的方式,慢慢和阿漢分享衛生觀念,希望能協助他做到最基本的自我照顧。
附近的鄰居,看到有人頻繁出入阿漢家,覺得奇怪;後來發現造訪的都是慈濟志工,也會上前寒暄。有鄰居表示,阿漢家髒亂的程度已經到了「大門開開,小偷也不想進去」的地步。
在志工與阿漢及家屬溝通後,決定由家屬出資修繕房屋,二、三十位萬里及金山地區志工前來清理環境。屋內有臺老舊冰箱要拆解才能抬出,於是找來在金山開設水電行、也是慈濟會員的李老闆幫忙;老闆說,以前常在大愛臺看到慈濟人幫個案居家打掃的畫面,沒想到自己身歷其境了。
高麗紅也帶著阿漢一起刷洗,與他聊天,然後要他跟著複誦:「我要趕快好起來,我要和大家一起做志工。」高麗紅說,這是在喚起他內在的動力。
環保局載走約兩車垃圾,志工方金來等人擺設床鋪與家具,讓阿漢的家煥然一新。二姊高興地直說感謝,外甥女說:「真的要感謝麗紅師姊,她看的地方跟我們不一樣,她看到的是舅舅生病了,而不是我們認為的懶惰。」
 |
志工陪伴阿漢重拾生活點滴,與他外出選購衣物。(攝影/陳怡君)
|
如同身受不離不棄
從慈濟接案到阿漢願意就醫,一年不到,阿漢已改變許多。慈濟志工的關懷,也讓鄰居受到感動,平日守望相助,會主動向志工通報阿漢的近況。
「一次鄰居打電話來說,好像幾天都沒有看到阿漢出門,我們馬上就動員當地的志工去了解。」這件事讓高麗紅深深感受到「就近照顧」的重要性,有感而發地說:「個案關懷,一定要落實到社區。」
在金山開修車廠,三天兩頭就往阿漢家跑的志工劉瑞強,是阿漢最信任的伙伴。有次,阿漢在服藥時出現精神不佳的狀況;高麗紅知道後,趕緊請劉瑞強送阿漢就醫。揹著阿漢上車時,他默默發願:「我想著,無論如何一定要揹著、帶著,把他帶出來!」
為了提醒阿漢就醫,細心的劉瑞強會在阿漢家的日曆上標註回診日期。每次到阿漢家,劉瑞強一定先檢查阿漢有沒有撕日曆,以免錯過就診時間。颱風來襲的前一晚,想到阿漢可能無法出外買菜,劉瑞強總先為阿漢送來食糧。
夏日炎炎,劉瑞強發現阿漢家的通風不佳,下班後就跑來安裝通風扇。看著劉瑞強在光線昏暗的屋內固定風扇電線與開關,阿漢擔心他釘釘子時會敲到手,趕快拿著燈照明。兩人相惜之情,可見一斑。
劉瑞強也帶著阿漢到金山老街的老店去理髮,牽著他的手逛逛老街的攤位。理髮店的老闆娘說,劉瑞強第一次帶阿漢來剪頭髮時,看到兩人互動,老闆娘問:「這是你爸爸啊?」憨厚的劉瑞強還笑著點點頭說:「對啊!」
劉瑞強教他念佛、協助他送走家中供奉的大部份神像。「瑞強很關懷我,若經過就會來看我。」談到劉瑞強,阿漢總是滿臉笑容:「瑞強也會帶我出去散步,開車帶我去海邊啦!」每次離開阿漢家時,劉瑞強都會給阿漢一個大擁抱,阿漢也開心地回應。
問劉瑞強為何能這麼不離不棄陪伴著阿漢?曾是慈濟關懷戶的劉瑞強,毫不猶豫地說:「我曾經因為生活的不如意、孩子與經濟問題而想不開,還好有慈濟志工和方金來師兄,不眠不休的陪伴。」看著阿漢漸漸康復,劉瑞強有感而發:「這就好像方師兄牽著我的手,我的手牽著阿漢的手,手牽手,把愛傳下去!」
●
在志工的努力下,阿漢的身影已經出現在慈濟環保站,或者幫忙打包要送給照顧戶的過年物資;他說:「現在的心情像外面的天氣一樣。」那是個露出暖陽的一月天。
阿漢也在高麗紅的邀約下,前往關懷慈濟其他弱勢家庭,甚至翻轉手心成為慈濟的會員。就在二○一五年,媒體輿論對慈濟誤解時,阿漢主動與劉瑞強提起:「這對你們影響有沒有很大?」從此阿漢增加他的捐款,支持慈濟的慈善志業。
訪視精神就是「深入社會暗角、關懷貧病」;不僅給予實質補助,更重要的是陪他一步步重返社會,重新經營人生。高麗紅堅定地說,訪視團隊不願放棄助人機會,因此無論遇到任何瓶頸,總是勇往直前。因為他們知道,慈濟的慈善志業,就是為天下苦難眾生在最黑暗的角落,點一盞燈,在最淒寒的路上,生一堆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