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綿長的愛心運輸線
◎撰文‧李委煌 攝影‧蕭耀華
陸運、海運,下船、上火車,
八十八萬包米糧就這麼運行千里,抵達朝鮮;
在最後一程,火車失去了電力,
村民集結,推著車廂走向定點……
編制在麟山郡志澤農場的婦人李順華,領到米後很快就為家人煮了頓飯。家裏有六口人的她,妥善藏起慈濟的物資領取單,好在十二月時能再領取另一波米糧。
遠在朝鮮黃海北道麟山郡農村婦人手上的這一碗飯,是產自中國大陸江西省的稻穀,經蒸煮烘等過程後再運往遼寧大連,之後又經過船運、火車、卡車乃至人力輸送等一番波折,才能如期靜躺在農村發放現場,然後由村民領回煮成熱騰騰的米飯,再用筷子夾入已近一年沒嚐過白米滋味的口裏……
●
依據貧困人口攝取量來估算,一人一天若五百克米糧,則一個月約需十五公斤,因此這次發放即採十五公斤包裝袋。薛明仁前往中國糧食集團位於江西省的生產工廠勘察,現場有四條生產線,幾秒鐘一袋,一天共可生產四百多噸;換句話說,一萬三千多噸、八十八萬包的蒸穀米,簽約下單後不休假地趕工,最快也需要三十多天才能趕製完畢。
這些米糧從江西運往東北大連港,若每節火車廂可載六十噸,一天四百噸就需七個車廂,然後還得花上十天運輸時間。
暫不論朝鮮派船將物資從大連運往距離平壤五十公里的南浦港,朝鮮當局尚得請鐵道部火車協助從港口運往內陸,但由於火車頭啟動需靠電力,於是又得協調電力部門;不料火車在載送過程中供電不穩,最後只好派請村民合力將車推往定點,再換卡車接駁載運物資到發放處。
薛明仁說,慈濟國際賑災歷史已二十年,這次的朝鮮賑濟物資運送,除了援助人數、物資等規模最大外,也是運輸線最長的一次。
其中,黃海北道麟山郡沒有火車道,只好改用一百噸的輪船,花了十五小時將物資從南浦港運往距離麟山郡郡邑約八十公里處的碼頭,然後由三十輛卡車載送到定點,再發動農場裏的拖拉機,將一包包米載往各發放處;由此不難想見,這次分散在二十七個發放點的萬餘噸物資,背後是歷經了多長的運輸線、克服了多少困難才順利運抵。
若從生產開始到搬運至村民家裏,上車下車上船下船,期間一包包米搬上搬下共需十二次,因此這次的包裝袋比一般常用的編織袋更高級;米袋裏另有一層PP材質薄膜,可加強它的韌度與強度,而且也比較能透氣,免得因溼度太高導致米糧發霉。如此高規格的要求,就是為了避免在發放時破漏而流出米粒。
黃海南道平原郡的一處發放點,村民宋萬壽在現場看顧一週不曾返家,晚上睡在大米旁的簡陋矮籠裏,籠子內外僅鋪著稻草保暖而已。「我把援助物資,當作是自己的生命啊。」他家裏也領到了慈濟的發放物資,「我們鄉親都等了很久……」
薛明仁感恩朝鮮領導、村民,願意千辛萬苦地將物資運達各發放點,這表示他們對慈濟的援助相當信任;他誠摯希望村民們能珍惜領到的每一袋米糧,因為粒粒都是來之不易。
●
在北京簽下大米採購合同時,薛明仁坦誠簽字的手也會抖,因為這不只代表著一筆龐大金額的買賣,顆粒米糧都是全球會眾的信任與託付。
即便是自己要吃的米,也不會那麼用心「把關」,大陸和臺灣志工分工確保質量,甚至大老遠跑到江西工廠,盯著八十八萬包米糧的生產狀況。
「任何環結出了問題,都無法讓米糧及時、順利地送到朝鮮村民手上。」連月來的緊張,薛明仁在第一波發放結束後,前往農村家訪,一進門就看到村民煮著一鍋熱騰騰米飯,一家人吃得滿足、嚼得開心,他掛慮許久的心才真正安了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