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5期
2016-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阿板薰法香
  特別報導
  慈濟五十「靜思時空 慈濟萬行」靜態展
  特別報導
  靜思精舍生活禪
  天涯共此情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聞法札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5期
  大學生跨出舒適圈 築夢
撰文‧楊舜斌 攝影‧顏霖沼



人生不怕慢,只怕站。
半途而廢,難以找到方向;
前途未卜,卻充滿可能性。

年輕,一輩子只有一次,
在小確幸與理想之間,
如何跨出夢想的第一步?

 

 

  畢業季來臨,全臺二十幾萬大專青年即將走入就業市場,經營自己的人生。然而現在的臺灣年輕人,普遍困在現實經濟低迷的框框中,或將高薪職位視為成功,或茫茫然不知自己要做什麼,遑論對未來有夢……

  「你的夢想是什麼?」對許多人來說,這句話大概只依稀停留在幼稚園、國小的階段,藏在那塵封許久的塗鴉與作文之中;隨著年紀增長,夢想消磨殆盡。

  《天下雜誌》曾針對高中及大學生進行「青年學生夢想大調查」,發現高達七成受訪者認為自己不夠獨立,即便很清楚獨立的重要性,但由於自我逃避及背負家長期待,他們不敢去追求夢想。

  許多家長或長輩,不自覺強加夢想在年輕人身上,指責他們好逸惡勞;但年輕人在踏入社會前的階段其實焦慮感很重,愈接近畢業愈明顯。

  「我做得到嗎?」
        「別人認同我嗎?」
        「夢想,可以當飯吃嗎?」

 

框架內,往外看

 

  東京大學教授佐藤學在《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一書中提到──亞洲國家的教育制度是個被壓縮的現代化過程,因為要在短時間內培養出國家需要的人力;當時曾經達到效果,但現在卻面臨反撲,因為大批學生紛紛從學習中逃走,完全喪失學習的動機與意願。

花蓮慈濟中學雙語班班導師官振驤,從事教職二十五年,認為這個世代的學生普遍對所學茫然,「有時候也覺得孩子很辛苦,高一的課表就密密麻麻,還有各種外語課程,但可能他興趣就不在那。」

  官振驤認為,目前大專院校過剩,基本上沒有考不上大學的中學生,讓學生產生兩極化的趨勢──默默等待老師拋出作業,或主動提出想法。慈濟中學廖逸貞老師也認為,「只要考試制度不變,家長想法不變,就很難讓孩子真正適性發展。」

  雖然臺灣目前已推動多元學習,期待讓學生找到符合志向的專長,但即便性向測驗的結果很明顯,老師們也認為這學生很適合該領域,但很多人還是會選填家長們認為未來比較有出路的類組及科系。

  具有母親身分的廖逸貞,覺得比較適合的作法,是給學生或孩子「足夠的資訊做選擇」。但太過民主不見得是好事,因為孩子的心智年齡尚未成熟,因此家長必須要蒐集資料幫助孩子們判斷,而這也是廖逸貞平常擔任導師時對待學生的方式。

  她也提醒學子們,有夢想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要徹底去了解,知道可能必須犧牲的部分,全盤評估後,還是願意努力去完成它,那就去做吧,「做好心理準備,更不要半途而廢。」

  「我比較站在孩子的立場。有時候家長很堅持,我會陪著學生去和家長溝通。」廖逸貞強調,孩子的未來是屬於他們自己,而不是父母,更不是周遭的長輩。

  有些人認為出國是找到夢想的捷徑,但其實更重要的應該是培養自己的國際觀。官振驤和廖逸貞一致認為,很多慈中畢業的學生都會很懷念高中時期,因為在這邊他們有很多和世界接觸的機會,且學校活動多元,所以孩子在獨立性及承擔責任的能力比同年齡層的孩子們要好,開拓視野後就比較能找到方向。

每年六月,大專學生走入畢業典禮會場,滿溢笑容的臉上,許多人其實正面臨著對未來的徬徨。(攝影/張進和)

去碰撞,去經驗

 

  「與其空泛的鼓勵他們追求夢想,不如讓他重新恢復夢想的可能性。」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彭榮邦老師,期待能幫助大學生在四年課程中找到獨立思考與做夢的能力,他在大學一年級的「心理學導論」中做了一些「翻轉」,和傳統照本宣科教導各種心理學理論有很大的不同。

  「我帶他們到國小進行服務學習,問他們這件事如何用心理學來做?他們在過程中可能會充滿疑問,甚至是對於助人者光環產生破滅,從這些經驗去學會跟人合作解決困難,由自己的體驗去知道心理學。」

  這門課程依然有部分時間回教室上課,但透過校外帶動課輔和完成戲劇表演,讓學生感受到助人的現實。一開始大家相敬如賓,時間久了就會出現碰撞,甚至隊員間意見分歧;但即便有爭吵,他們還是要試著向前走。

  「在大一時埋下種子,讓他們有在場域中實際工作的經驗。」彭榮邦笑說,雖然這種方式對學生和老師都很累,但有情境經驗的學習比較能長期記憶。當學生進展到二年級的課本時,他們會想到當時的經驗,有很多學生也因此認知到自己的能力,畢業後走入助人者的領域。

  「要讓學生有想法,讓他們知道自己也許可以做到,給他們一個敢做夢的能力。」彭榮邦強調:「如果能將這觀念往國、高中發展,幫助學生在不同階段看到自己的長處,才能鼓勵學生去做一個真正可以完成的夢。」

  「夢想不是一項個人的東西。如果夢想不能落實,那叫癡人說夢;當你提出想法,別人可以看到可能性、看到未來,願意跟著你,這才是夢想。」

 

當年還是大學生的陳珞韶,捨棄在美國本土的實習機會,選擇到非洲衣索比亞的孤兒院服務,在艱辛過程中,也確立了自己的志向。(相片提供/陳珞韶)

 第一步,再一步

 

  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名言:「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個碼頭,那麼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

  拍攝紀錄片《看見臺灣》的導演齊柏林,原本是公務人員,因工作有機會參與公共工程空拍作業,最初許下的心願只想記錄自己生長的臺北地景。二○○九年莫拉克風災後,眼見臺灣山林毀壞,不能再等下去,他毅然辭職,一頭栽進紀錄片拍攝計畫。歷經資金困難、飛行攝影種種挑戰,最終以三年完成空拍紀錄片,走遍全臺宣傳,吸引近百萬人觀賞,深刻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這是齊柏林的大夢。

  同樣身在海島臺灣,有年輕人從南非跨海前來,有年輕人從花蓮望向世界,許多人正走出舒適圈,迎向生命中陌生的挑戰。

  「踏出第一步是最難的,但多出去看看,勇於去突破自己的恐懼,你才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國際青年大使代言人陳珞韶,堅定地說:「如果這個目標是你熱愛的,再多的辛苦與挑戰,你都不會退縮。」

  二十八歲的陳珞韶,留學美國時即不斷摸索自己人生的方向;她從不坐著等待機會,積極申請到非洲當志工,第一次認識了屍體腐爛的味道,嬰兒被遺棄在水溝旁的悲劇,還有數不清的生離死別。由於震撼,所以每天都有所成長,並因此確立自己的志趣是「為世界的兒童服務」。

  目前在勵馨基金會國際部門服務的陳珞韶,期盼藉由工作的磨練,能幫助自己更貼近夢想,她也會一直嘗試下去,「遇到挫折不要馬上放棄,當你很堅強的時候,就不會容易被擊敗。」

  待在熟悉且安逸的環境,重複做本來就會的事情,難以看見自己的夢想,也不知道自己原來有堅持夢想的勇氣,與圓夢的毅力。

  找回曾經熱血的自己,問問:「我的夢想是什麼?」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