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至二日 難行能行

11/1~2《農十月‧初二至初三》
【靜思小語】心念清淨,虔誠付出,即是「持經」。
造福得福
《法華經‧見寶塔品》:「諸善男子!於我滅後,誰能受持、讀誦此經?今於佛前,自說誓言。」
佛陀此刻知曉自己世壽將盡,一再囑咐大眾必須重視並且流傳《法華經》。上人於晨語時間解說此段經文。「佛陀詢問:『誰能受持、讀誦此經?』是向大眾『募心』,盼人人發大心、立大願,勇於承擔持經傳法的重責大任。」
上人指出,真切的佛心,是念念為眾生。體認在濁惡之世難持此經,仍發願承擔,難行能行者,就是以佛心為己心。「發心,還要力行。不論壽命長短,只要在此生聞法而盡形壽,在人群中恆持清淨心,不受世間無明煩惱染著,虔誠地為眾生付出,就是諸佛所讚歎的持經者。」
早會時,上人談及義大利中部山區在兩個月內發生三次強震,具有六百年歷史的諾西亞鎮聖本篤大教堂被夷為平地。「災難示現『無常』,我們要心生警惕,把握有限的生命,力行真理。」
現在地球受污染,氣候異常,災難密集發生。上人感嘆,眾生不斷累積無明欲念,衍生愛恨情仇,因緣果報的循環如同滾雪球般,業力愈積愈重、世間愈來愈惡濁。「人們要趕快覺醒,用法水滋潤心地,平伏心靈的滾滾濁氣、煩惱無明。」
上人引述《無量義經》經文:「微渧先墮,以淹欲塵。」教眾平時要存法於心,起煩惱時就能趕快用法轉心念、除無明。
屢遭天災侵襲的海地,十月初受馬修颶風重創。慈濟人克服重重困難進入當地賑災,帶動「以工代賑」清理市容,並在重災區設據點發放熱食,供應紅豆香積飯。
上人表示,祈福,並非在口頭上求福;若希望天下平安,一定要實際付出。「造福才能得福。啟發人人愛心,行善造福,也是為自己祈福;匯聚點滴力量,就可以造福天下,讓世間平安。」
燈燈相照
來自二十九個國家地區、逾兩千五百位海外培訓志工,陸續返抵臺灣參加「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二日早會,上人談到,全球菩薩來臺集會,人人堅定信心求法,會歸於菩提大道,如同《法華經‧見寶塔品》中,釋迦牟尼佛為了開啟多寶佛塔,召集十方分身佛會集一處,開啟塔門,就能顯現真如本性。
當今世間濁惡不堪,災禍頻起,倫理道德淡薄。上人指出,世間之病,起於眾生心病;凡夫心無明深重,如同身嬰重病,要從法髓中取藥療治。「法就在我們身邊,等待大家發大心、立大願,用法啟發自性,還要啟發人心。」
上人與眾共勉,身為佛弟子,當承佛囑託,發心立願,精進不懈,轉危機為生機,轉穢濁為清淨,從凡夫地邁向佛國聖地。
北上行腳前,上人對常住二眾開示:「出家是割捨小愛,投入大愛,以天下為一大家。要以天下為己任,照顧好自己的一念心,還要疼惜天下法親,進而廣招來眾,人多力量大。」
《法華經‧序品》描述,佛陀正式說法前眉間放光,照東方佛土;〈見寶塔品〉中,佛陀為召集十方分身佛而放光。上人表示,佛法如陽光,能照亮眾生黑暗的心;心中有法,就有光明照耀。
「眾生皆有佛性,人人心中都藏著一盞還未點亮的燈。聽聞佛法,就像有人拿著燭火走近,要把握機會引燃心燈,不只能照亮心地、照亮外境,也能點亮他人心燈。如此不斷傳遞、點燃,世間就能燈燈相照,十方皆明。」
午後抵達臺北關渡,上人與資深委員談話,述及〈見寶塔品〉經文:「此經難持,若暫持者,我則歡喜,諸佛亦然。」
上人表示,「暫持」並非指短暫聽經聞法,而是要有求法的決心,如孔子所言「朝聞道,夕死可矣」──人生苦短、無常,早上得聞真理、真實法入心,即使晚上走到人生終點也毫無遺憾。
日常生活中,眼、耳、鼻、舌、身常接觸外境,上人提醒,要時常提高警覺、向內觀照,心中常存知足、感恩、善解、包容,莫隨境界起煩惱、生欲念。
上人勉眾恆持「薰法香」,並在力行中印證佛法。「人人心中都有一座寶塔。用經文道理印證過去所做,有做、有說、有行,聞法而不漏,《法華經》就會從心地湧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