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4期
2013-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慈濟援助菲律賓風災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同個屋簷下
  見證人生真善美
  人醫之愛
  人間問路
  大地保母
  天涯共此情‧馬來西亞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4期
  二十日 為天下承擔,莫為利益聚合

◆10‧20《農九月‧十六》

【靜思小語】心隨利轉,自我障礙;心念堅定,志向不偏。

困境增長智慧

「透過網路視訊、衛星傳輸,每一秒鐘都能在雲端弘法,也得見人間菩薩現身說法。一秒鐘起了一個念頭,能利益眾生;一秒鐘聽到一句話,能受用,就能不斷擴大影響力。」

「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志業體同仁精進共修圓緣,上人以「一秒鐘,一輩子」,勉眾善用科技聞法,「法入心,即能堅定志向,不受利欲引誘而偏差。」

大林慈濟醫院一位牙醫師分享,有學長想以高薪向他「挖角」,但他在參加人醫會義診時聽到一位醫界前輩說,醫療人員要看得更高更遠,莫只見眼前利益。這一番話讓他更堅定心志,自我勉勵在工作上、生活中融入慈濟人文。

「假如守志不堅,就容易隨利益而轉;一秒鐘動了一念心,就會從大醫王、大菩薩變成凡夫,變成一部只會賺錢的機器。所以要『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有堅定的心志,就不會因名利、情感而生煩惱,徒然自我障礙。」

常聽聞年輕人表達心中煩惱,種種愛恨情仇讓人生路坎坷難行。上人慶幸自己這一生中總能維持平靜心緒、單純想法,一心一志,認真做該做的事。雖然在推動慈濟事務上曾遭受許多困難考驗,卻總是自我勉勵要從困境中增長智慧。

上人分享大林慈院心蓮病房的一則真實故事,勉勵大家以單純心面對境界。

一位九十歲的阿公,早年從福建隨軍隊來臺,經人介紹相親娶妻。妻子是家中長女,父親早逝、母親身體欠安,弟弟還小,一家生計都靠阿公撐持。阿公起初做長工,後來到臺北挑磚,為了掙得挑一塊磚九分錢的微薄薪資,一年才回家兩次。後來挑磚業凋零,阿公改行學開耕耘機,每到農忙時期,從屏東農田一直收割到臺北新莊,歷時四個多月。

阿公一生為養家而努力,從不埋怨工作操勞使身體健康欠佳,還自我比喻像老竹子般受盡風霜,表皮粗糙卻很有韌性。他心滿意足對志工說:「我娶到好太太、生到好兒子,娶到好媳婦、生到好孫子。」

「一個人心態不平衡,會帶給全家煩惱;在工作環境中,假如有少數人身心不平衡,也會帶給單位困擾。」上人勉眾珍惜良好環境、精進聞法,在工作環境中面對不同的人與事,要彼此交流待人處事的方法,自我調心也帶動他人。

單純面對境界

大林慈院外科加護病房范文林主任分享,營隊第一天晚上,因為同寢室有人會打呼,所以睡不好;第二天就讓會打呼的夥伴睡一間,其他人睡另一間。豈料會打呼的夥伴都睡得很好,反而是不打呼的還是輾轉難眠。

范主任的分享讓臺下笑聲連連,上人也引述其分享教導大家,會打呼的人都睡同一間,就不用擔心會打擾別人,煩惱放下了所以睡得很好。「如果人人心念相同,有共同的志向,即使面對考驗,也能合和互協共度難關。希望主管能像手捧豆腐般,細心照顧同仁們的心,不使偏差、多生煩惱,才能讓志業事務順利推行。」

上人以牛為喻,自己年輕時像一頭小牛,悠哉自在地在一大片水草豐足的土地上喝水、吃草;創立慈濟以後,就像是被穿鼻的牛;隨著志業逐步發展,牛長大了、開始被放上牛軛拉車;當牛愈來愈老,牛車上堆疊滿滿,又遇上陡峭上坡路,要拉這一臺車實在辛苦,幸好後方有一大群人幫忙推車;人人出一分力量,就能輕易前進、走上頂端。

「自從下決心要為天下人做天下事,無論如何,我的心都很堅定、很單純,一路往前直行。從克難中創立慈濟,一步步走來,隨著時間開闊空間,慈濟人愈來愈多,四大志業的責任愈來愈重;就像放滿稻米的牛車在爬坡,需要很多人出力推動。多一個人,就增加一分力量,期望團隊合和互協,挑起天下事,讓四大志業在社會上發揮良能。」

上人指出,無論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都是應社會所需而付出。慈善、醫療志業搶救生命,教育、人文志業搶救慧命,期待同仁盡心力、負使命,為罹患「缺愛症」的社會樹立起大愛典範,帶動感恩、尊重、愛的人文。

「遇到境界、心起煩惱,要記得飲用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四神湯』,保護自心不受『瞋火怒風』波及。否則心起煩惱、貪念,把握不住最初的發心立願,很容易會受引誘而偏向。」

「為了利益而聚合,錢賺得多,煩惱也愈多;在慈濟志業體單純的環境裏工作,所做都是利益人間之事,日日安心歡喜。」上人表示,平安歡喜的生活最幸福,期許同仁為眾生付出、為天下「挑米籮」,同時成就自我道業,如此即能天天安心、歡喜。

「只要人人負起使命,把工作上的每一件事當成自己家庭的事付出,再大的困難都可以克服。」上人勉眾堅定心念,守持方向,在工作崗位上各盡職責;引法入心,還要移植法髓;法入髓,就能再造新血輪,不斷傳承。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