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至十三日 人文,要落實在「法」

◆10‧12~13《農九月‧初八至初九》
【靜思小語】心中有法,則日日好、時時好、一切好。
深入法,展現法,自愛愛人
與馬來西亞志工談話,上人強調,慈濟人文生態要落實在「人」的行為上,唯有人人合和互協,力量才能提升;只要發大心,就能克服種種艱辛、步步向前。
「四大志業可貴之處,在於蘊含人文,而人文要落實在『法』。」上人以樹木為喻——樹根深且廣,枝葉才能伸展;慈濟志業如枝幹、樹葉,靜思法脈則是根,若不深入法,根不健全,樹就會倒。
「身為佛教徒,法要入心,展現在行動中。」上人勉眾以身作則、自愛愛人;法親之間彼此疼惜、相互尊敬,不與人爭;與其他宗教信仰者合和互協,為慈濟道場樹立典範。
「社會上多一位慈濟人,就會多影響一個家庭;多一個人心受淨化,就多一分力量,能照顧更多人。」上人教導,推動志業非僅憑一人之力就能做到,期許大家在照顧苦難人的同時,也要感恩身旁的同道者,法親間相互關懷。
說所做,做所說,才能立信
北區培訓慈誠委員第二梯次尋根暨精神研習,十三日舉行圓緣,上人勉眾將「三好」——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口說好話不傷人,還要用善柔的語言與人分享好事、將佛法運用在人與人之間,即是傳法、轉法輪;時時不離法,則日日好、時時好、一切好。」
上人教示,身口一致,說你所做、做你所說,說到做到,才能在人與人之間建立「信」。
佛陀不斷倒駕慈航,即是為了將法理落實在眾生生活中,引導人人成為菩薩。上人感恩全球慈濟人以花蓮為起點,切切實實地將「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行入世間,如今大愛足跡已普及全球逾六十個國家地區。
「一杯水是甜或苦、冰或熱,唯有飲水的人才知道;同理,法亦須親身體會。慈濟人走入人群,親身體會人間真諦;看到一本本難唸的經,從而感受自身之福,珍惜有福人生、行善造福。」
「四弘誓願」是每一尊佛的本願,上人教導,須以誠正信實之心,立四弘誓願——
「誠心誓願度眾生」,用誠懇的心,立誓願度眾生;煩惱未斷,則苦不斷,因此要「正心誓願斷煩惱」;立誓學佛,要提起信心接受佛法,「信心誓願學佛法」;學佛是為了成佛道,因此必定要力行誠、正、信、實,「實心誓願成佛道」。
上人復以「慈心無悔愛無量、悲心無怨願無量、喜心無憂樂無量、捨心無求恩無量」教眾:「慈悲的心永無後悔,才能產生無邊無量的愛;大悲無怨,才能啟發無邊無量的宏願;甘願做,則歡喜無憂;付出無求,則感恩心無量。」
生命長短由不得自己,廣闊與深度則能由己。上人教眾,法須入心且內修外行,才能恆持;期待人人身體力行,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珍惜並把握時間,增長慧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