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4期
2013-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慈濟援助菲律賓風災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同個屋簷下
  見證人生真善美
  人醫之愛
  人間問路
  大地保母
  天涯共此情‧馬來西亞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4期
  四至五日 有心,即能做「菩薩」

◆10‧4~5《農八月‧三十至九月初一》

【靜思小語】再貧窮,也有助人的力量。

想師情,點滴融入慈濟

「對於血液疾病患者,骨髓移植可以延續生命;對於求法若渴的慈濟人,法髓移植可以延續慧命。雖然人生有限,但願法髓永相隨,讓『為佛教,為眾生』的志願代代傳續。」

與大陸華東志工溫馨座談,上人表示,只要有緣,不怕緣來得遲;此時正需要大家在大陸廣布善種子,要把握殊勝因緣,讓大愛落地生根、拓展廣遠。

大陸有十多億人口,約為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上人表示,若能在大陸普遍淨化人心,不僅有助社會祥和,對全世界也能產生良善的大影響力。

「有形有相的物品,會引發人心起追求、奪取的欲念,以致沈淪;但是物資也能救人性命——要將物資用於行善或為惡,端視人的一念心。」

即使生活富裕、位高權重,也無法脫離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上人教眾看清楚人生實為「苦」,享受、快樂的生活無法恆久;富裕豪奢的生活,建立在虛幻、不穩定的基礎上,容易在一陣風吹雨打後就崩潰塌陷。

五十多年前,在慧日講堂拜師時,上印下順導師囑咐「為佛教,為眾生」這六個字,讓上人內心深感震撼,也在心中默默承諾,此生必然會「為佛教,為眾生」。

「我不斷思考,如何讓人理解並力行佛法?我認為佛法一定要存在人間、不離生活,必須讓人人從生活中體會佛法;法深入心坎,才能增長慧命。」

佛法歷經長時間的輾轉流傳,現今許多人信佛只流於形式,對著佛像拜拜、求保佑。上人言,心中沒有信仰,只是汲汲營營追求名利、地位,人生就像隨水漂流的浮萍。

「世間物質不離成、住、壞、空的自然循環,唯有無形無相的真實法永遠存在;聽經聞法,更要在生活中印證佛法、運用佛法,讓所聽聞的法深銘於心。」

上人感恩大家從遙遠的地方回歸心靈故鄉了解慈濟,「現在投入,人人都是第一代慈濟人。希望你我之心交會,回去以後『務把想師之情,點滴融進慈濟』,傳承慈濟精神、移植法髓,就地廣布善種子。」

立形象,有心即能改變

教育志業體暑期海外交流團五日舉行圓緣,聽聞同學分享到各地交流的見聞與感想,上人引眾思考,此生是貧是富、生活安逸或是困苦,皆依各人業力受報;雖然受生在貧苦環境裏,若有受助的因緣,自己也願意努力,就能把握因緣而改變。

世間苦難偏多,要讓苦難人都有因緣得到幫助,必須有許多願意助人的好人,遍布世界各個角落。上人言,就像昨天歸來的大陸華東志工,他們之中不乏過去困苦而經過奮鬥,現在事業有成的大企業家;在經濟富足後,有些人一度沈迷物欲,而致心靈空虛。

一位志工分享,還沒有進慈濟之前,生活很奢靡;接觸慈濟後決心要改變,但有時還是會想逛街、買衣服,欲念難以斷除。有一天忍不住走進一家名牌服飾店,看上一件價值不菲的衣服,此時內心響起一個聲音:「我已經是慈濟人了,不能買奢侈品!」

雖然當下離開了服飾店,但她心裏還是放不下那件漂亮衣裳,當晚就失眠了。她對自己說:「先向慈濟請假,只買這一件就好了。」隔天來到服飾店,正要結帳時,良知再次浮現:「世間苦難人那麼多,豈能為了私欲享受而浪擲金錢?過去已經錯了,現在不能再犯錯。」這次她不只是把手放下,心也放下了。

「只要下定決心,就能改變心念。」上人藉以教導,發了一念善心,要立定志願,恆持初心;舉凡茹素,或是維持端莊的服儀舉止,只要有心就能做得到。

「要做救拔苦難的人,得從改變心念與行為做起,建立良好形象,以感恩、尊重的態度付出,用愛呵護苦難人,才能得人肯定與信任。」

啟發愛,人人皆是菩薩

海南航空總經理邢舟先生偕父母到訪精舍。邢先生的父親邢魁山先生於一九九一年華東水災時,給予慈濟賑災團隊諸多協助。上人感恩言及:「『菩薩所緣,緣苦眾生』,佛菩薩不是存在佛典或是供奉在寺院佛龕裏的塑像,真正的菩薩存在每一個人心裏;只要啟發菩薩心,人人皆能是救苦救難的菩薩。」

當年慈濟到大陸賑災,可謂步步艱辛,幸而每一步都有貴人接引。上人欣言:「有緣,才能有志一同。慈濟人皆是『甘願做、歡喜受』,付出心力做事,不說『辛苦』而說『幸福』,認為能夠付出的人最有福;即使自費自假出門勘災、賑災,做得再勞累都甘之如飴。」

上人談及,南非有一群本土慈濟志工,雖然生活窮困,但是內心有滿滿的愛,故能付出助人,所到之處皆能對人分享法喜,給予大眾「心靈的財富」。經由南非本土志工跨國帶動,現在莫三比克、史瓦濟蘭都有本土志工湧現,就地幫助自己的同胞,且運用心靈財富與力量,照顧貧窮病苦人。

「心態改變了,即使貧窮也有力量幫助人,能感受到助人的歡喜。人與人之間彼此幫助、相互扶持,愛的能量就能持續延伸,接引更多人付出愛心、用愛造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