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福 圓滿妻子的願望
撰文.陳基球 攝影.林思源
「只有感動不夠,一定要行動才能深刻體悟。
這也使我明白當年彩蘭為何那麼愛慈濟,用心良苦地期待我歸隊。」
三年前,李彩蘭在受證翌日倒下,兩週後離世;
今年,她的先生陳友福受證,圓滿愛妻的願望……

踏進陳友福在雪蘭莪州無拉港(Bandar Mahkota)的家,布置簡單,整潔亮麗,書架上供奉大小兩尊琉璃佛。客廳的小方桌安置著他摯愛的妻子李彩蘭的遺照,還有李彩蘭受證時佩戴「佛心師志」的掛件、金色法船,以及李彩蘭往生捐贈器官的水晶紀念盾,桌下則排列著多冊《衲履足跡》。
輕撫妻子的遺照,陳友福眼神凝重,話語低沈地說:「真的是無常,正當慈濟需要她時,她卻走得太早,想起來,真可惜。」快三年了,陳友福對妻子的離去,仍然不捨。
二○一○年,李彩蘭來臺受證慈濟委員,隔天卻因先天性疾病突發,被緊急送往花蓮慈濟醫院;臨終前,陳友福為她圓滿器官捐贈的心願。他銘記證嚴上人對他的祝福,亦延續太太期盼他成為慈濟人的心願,參加培訓,在今年十一月十日受證。
把愛留在心靈故鄉
二○○六年,李彩蘭在菜市場遇到慈濟人募款賑災,之後成為慈濟會員;二○○七年,她踏出家門,成為慈濟志工,參與各項活動;但陳友福對太太的積極投入,有著許多的不解。
陳友福經營運輸業務,員工逾百人,公務繁雜,李彩蘭白天到公司幫忙,分擔先生的業務壓力;三位孩子還在求學,需要她開車接送。家人三餐特別是晚餐,也要她打理;如果先生在家,她會陪伴他和孩子一道用晚餐,然後才出門。她用智慧把事業、家業先處理好,才做志工,避免先生對慈濟有偏見。
她做慈濟愈做愈歡喜,也一直想影響先生當慈濟志工,耐心跟他細說所見所聞,希望長期的潛移默化能感動他;陳友福雖然總是默不出聲,但善的種子已播在心田,只等待萌芽。
二○一○年十二月八日,李彩蘭來臺受證的翌日清晨,頭痛劇烈難耐,緊急送入花蓮慈濟醫院救治,發現腦部大量出血,馬上進行腦部減壓手術;李彩蘭清醒後,能與趕來臺灣的陳友福清楚對話。
一週後,經過評估進行血管栓塞手術,沒想到術後幾小時發生劇烈變化,她陷入昏迷。醫護團隊努力搶救,無法挽回寶貴的生命,陳友福傷心痛哭;三個孩子也在志工江月媚陪伴下,趕赴花蓮見母親最後一面。
陳友福帶著孩子到靜思精舍拜見上人,落淚長跪不起;上人叮嚀他要放下,安下心,節哀應變,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及三位小孩。
為了圓滿李彩蘭的心願,陳友福幾經思量,決心將哀慟轉為祝福,與三位孩子皆同意,讓她捐出心臟、心包膜與血管、肝臟、兩枚腎臟、兩枚眼角膜、四肢骨骼與韌帶,遺愛人間。
無私付出就沒煩惱
停留花蓮的二十多天,陳友福看到臺灣慈濟人,寸步不離地細心關懷他及孩子們,非常感動。上人曾對他說:「願意成為我的弟子嗎?要就快快來受證。」帶著這分祝福,他回到吉隆坡。
面對家庭及生活節奏的改變,在公司沒有了李彩蘭的分憂,在家裏又要父兼母職,陳友福身心疲累到極點。幸好志工們關懷及陪伴,陳友福及孩子調整心靈及生活,也漸漸去除傷痛,走出陰霾。
望著彩蘭的遺照,陳友福道出埋藏心頭多時的話:「慈濟是我家庭的救命恩人。如果沒有社區法親一年的陪伴,我相信不會這麼快對彩蘭的離去釋懷,非常感恩他們。」
「在寂寞的日子裏,常看靜思語,它是我最困難時刻的精神良伴。從上人的法語中,獲得精神慰藉,也受到啟發。有一天,當我讀到『人命非常短暫,所以要加緊腳步快速前進,不可拖泥帶水;切勿前腳已經落地了,後腳還不肯放開』。這句話馬上驚醒我,要化悲痛為力量,學彩蘭的精神在慈濟志業付出,哪怕是一點點,也可告慰她在天之靈。」
二○一一年,他終於跨出第一步,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做環保。當老闆的他,蹲在地上撿垃圾,有人以異樣眼光看他,他開始有退轉的念頭。
有天志工共修,有人分享,來慈濟是來接上人的「法」,親身為苦難眾生付出,見苦才能知福;做多少,就得多少。於是他邊做邊成長,無論在公司或家裏都貫徹環保,也定時開車出門去回收資源,對靜思語「聽,不如行;說,不如做」深有體會,做環保愈做愈歡喜,輕安自在。
目前承擔雙溪龍鎮(Bandar Sungai Long)互愛環保幹事的他,坦承做環保不簡單,但在無私付出的同時,他從來沒有起過煩惱心。「只有感動還不夠,一定要行動才能深刻體悟。這也使我明白當年彩蘭為何那麼愛慈濟,用心良苦地期待我歸隊。」
 |
〔圖說〕陳友福及孩子們分享共同的回憶、做慈濟的法喜,學習將悲慟化成力量,重新調整心情及生活。
|
嚴父、慈母、好朋友
李彩蘭的骨灰存放在花蓮慈濟大學大捨堂,留在心靈的故鄉;過去兩年,陳友福每年都會回到花蓮祭拜,可以想見他是一個性情中人。
提起情同姊妹的李彩蘭,江月媚眼眶含淚,語帶哽咽,「今年友福回臺受證,彩蘭一定會很高興的。」
「陳友福外表嚴肅,不苟言笑,心地卻很善良,不了解他的人,會敬而遠之。他成為志工後判若兩人,說話低聲下氣,態度謙和,配合度非常高;有活動時人手不足,他樂意隨時補位。」江月媚說,環保站的事物,陳友福處理得井井有序,雖然是公司老闆,也樂當司機載送志工出席活動。
三名孩子乖巧伶俐,成績優秀,在母親離世後更聽話;就讀拉曼大學的長女陳敏儀說:「爸爸參加慈濟後,改變太大了。過去很嚴肅,一本正經,對我們說一就是一;現在大不同,爸爸扮演慈母的角色,把我們姊弟三人視為朋友,大家不時說說笑笑,製造輕鬆的氣氛,家變得更溫馨圓融。我們姊弟三人為了不辜負爸爸養育之恩,會自發用功讀書,不讓爸爸操心。」
欣儀說,他們支持爸爸做環保,也跟著他去環保站分類資源;做慈濟,讓爸爸與更多人接觸互動,性格變得更加開朗,說話輕柔,會主動去關心別人。欣儀拿出厚重的相簿,裏頭全是一家人旅遊及生活照;這個家庭,因慈濟有了無限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