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4期
2013-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慈濟援助菲律賓風災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同個屋簷下
  見證人生真善美
  人醫之愛
  人間問路
  大地保母
  天涯共此情‧馬來西亞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4期
  人醫妙手 扳曲為直
撰文‧黃秀花

陳英和將鬼斧神工過程深入淺出道來,
「切骨、扳正、鎖螺絲」是矯正手術的三大步驟,
但是面對這個彎曲程度至今僅見的年輕病患,
問題可沒這麼簡單——
 
(攝影/林炎煌)

今年一月,接到廈門慈濟志工傳來曉東的照片,陳英和判斷,花蓮慈院有能力為他動刀。待五月抵院後,確定曉東脊椎和髖關節與原先預期狀況接近,再透過電腦斷層拍攝,發現整體變形程度逾兩百度,髖關節達六、七十度左右,脊椎則有一百四十度,這兩處要分別得到六十、一百度的矯正和改善,是團隊首設目標。陳英和為楊曉東所動的術式叫「經椎弓切骨矯正術」,通常是用於對治僵直性脊椎炎所導致的嚴重脊椎變形病患,陳英和自一九九一年首開第一例,迄今團隊已累積超過兩百二十二例,為臺灣醫界最高紀錄的保持者。

五月二十八日,先從置換髖關節做起,把彎曲且僵硬的關節打斷,身體才能初步扳開。「這並非一般的髖關節手術。」陳英和說明,例行術式是把病患整條腿和髖部做消毒,放好鋪單,皮膚剖開、骨頭切開,就可置換人工關節;但曉東的關節已攣縮到骨盆,需做兩遍工,第一道先把髖關節切斷,將大腿骨與骨盆分開,讓一條腿可擺動和移動,以便進行全腿消毒,再做關節置換。

由於他整個骨架縮在一起,醫療團隊必須以經驗探得方向和進入深度,再置入適當尺寸的人工關節。彎曲程度較嚴重的右側完成隔週,再進行左側髖關節置換。當兩邊關節都換好,身體終於得以伸展,雙腳不再壓迫腹部了。

 

〔圖說〕無法在手術檯平躺的曉東,必須花很多時間設計擺位。為了確保手術能順利進行,名譽院長陳英和醫師(左二)與醫療團隊帶著他實際進到開刀房模擬演練,自己也爬上手術檯測試手術進行中的固定姿勢。(攝影/魏瑋廷)

數據為經,經驗為緯

髖關節手術後,休息了三週,也考量曉東肌肉萎縮長達十多年,要先進行肌肉訓練和關節活動,「萬事莫若復健急,任何時段,復健都非常重要,包括手術全部完成也一樣。」陳英和強調。

七月二日起,醫療團隊進入重頭戲——脊椎矯正手術,目標是一百度。此一重點是做切骨矯正,把骨頭切斷讓其可擺動,從彎扳到直;但同時軟組織也在對抗這變化,包括從體表的皮膚進到裏層肌肉,再到內臟、神經及血管,必須慎重處理,才不會衍生後遺症。

由於曉東駝背變形已逾一百度,不能一次到位拉開,必須分三次手術進行,逐步矯正;但每次手術都要面對一大挑戰——固定。「病患在手術檯上,要如何擺放得穩、又不會傷害到他的肢體和神經,同時容許我們在手術過程中,擺動他的軀幹進行矯正,這是最困難的!」

為求慎重,陳英和不僅在術前一天召集團隊進行模擬,還親自爬上手術檯測試術時的姿勢能否穩固,呼吸順不順暢,務求確認所有環節。

首度髖關節手術時,醫療團隊將他調成左側臥,再以手術檯延伸支架和矽膠固定墊,讓身體穩定支撐,不致壓迫四肢和神經。脊椎手術時,則採傳統趴姿,但因身體支撐面極小,幾乎如同「掛」在手術檯上,稍一不慎就容易引致頸椎損害,造成癱瘓。

在切骨階段,當切斷瞬間有數人幫忙固定身體,一部分人協助矯正變化後的身形,底下也得立即鋪好襯墊,整個過程雖經事前演練,但要達到精準無誤,仍考驗著團隊默契。

而此一術式,陳英和是從背後進行,先將皮肉切開露出「椎板」,椎板拿掉後看到裏頭的神經管「硬膜」,從後切到前面,脊柱才能切斷,再加上扳動力量,方可截彎取直。陳英和坦言,手術的最大壓力是開到前面時,視角接觸不到,而前有主動脈和下腔動脈大血管,稍有閃失就會出現危險;且在扳動過程,血管會延長,神經則縮短,無論延長或縮短都會造成傷害,故不得冒進,必須分三次進行。

「最緊張的一刻發生在第三次脊椎手術時。」陳英和說到,前兩次手術分做第四和第二腰椎切骨,神經的變形已到了極點;當第三次做調整手術進行到一半,負責監視儀器的麻醉醫師突發現右邊誘發電位神經監測器波形變低了,代表神經受到擠壓,他立刻停下來,待慢慢回穩後,才繼續操作。

負責轉介的廈門志工陳州明得知這段有驚無險的歷程後,大受感動:「別的醫師不敢開的手術,陳院長卻勇於承擔又有能力辦到!」

陳英和的學生散布在慈濟各醫院,二十二年來師徒已合作完成逾兩百二十例,單他個人就累積一百七十多例。陳英和估算,曉東的整體變形超過兩百度,卻不必全部矯正,照經驗扳回一百四十度已足夠。

目前曉東髖關節仍有三十度的殘餘變形,走路尚未完全打直。陳英和說:「最好的方式還是靠復健,自然回復。」半年後,花蓮慈院團隊會再評估是否要繼續手術矯正。

 

 

 

〔圖說〕來臺時,楊曉東脊椎彎曲程度呈一百八十度,膝蓋長期頂住下巴;術後可以接近常人般直挺站立。

在與廈門慈善總會及當地慈濟志工進行醫療交接時,陳英和特別叮嚀,只要曉東能站起來走動,即可訓練肌肉力量以及髖關節、膝關節的伸展,就能慢慢放開拐杖。

對於曉東的復健,陳英和設定了醫療和心理兩大目標——一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自我照顧,不再仰賴媽媽;其次希望他能走入人群、奉獻社會,「若這兩件大事能完成,就代表他是成熟的大人了。」

回到福建後,曉東由廈門中山醫院接手後續復健計畫,陳英和特派子弟兵劉冠麟醫師隨同他們返回面授醫療照顧事宜;現今,曉東日日在家與附近學校運動器材處練習,志工不時探訪陪伴。

眼神清亮的他記得大家的期許:「我會更努力去做復健,我會愈來愈好!」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