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廳開講 家聚時光書香滿溢
撰文.邱如蓮 攝影.顏霖沼
在靠海的鳳岡農村,
鄰人打開家門讓客廳成為會場,
大家慷慨地分享盛產的蔬果、同鄉的情誼,
還有人生由衷的體會……
 |
〔圖說〕志工黃勉切水果、備桌椅,照顧著來家裏讀書的鄰居和志工;溫暖的感覺,總在踏進黃家門就透入心間。
|
鳳岡讀書會
垃圾車唱著大家熟悉的歌曲,在狹窄的農村小巷中搖擺前行,穿過稻田與農舍,巷子裏的各戶人家紛紛傳來「倒垃圾」的呼喊,接著此起彼落的開門聲響,彷彿伴奏;五分鐘後,垃圾車緩緩駛離,村子再度恢復寧靜與安適。
竹北市鳳岡地區保留著傳統的農村樣貌,雖然隨著歲月推移,許多矮房翻修成透天厝,但純樸民風依然存在,我家收成了辣椒,摘上滿滿一大籃子送給你,你家的香蕉成熟,也少不了我的一份;也許就是這樂於分享的性格,讓自家客廳成為大家讀書的據點,又有何不可?
七點不到,幾位收拾完家務活的家庭主婦,提早來到慈濟志工黃勉的家,只見她已經將塑膠椅搬出來預備排列,大家七手八腳地幫忙;再一會兒,牟金博提著電腦出現,快速將電腦接上電視機,聚精會神地開啟讀書會的閱讀資料;接著,戴錦龍搬著一大箱的柚子進門,說會後一人領一顆回家過中秋;後頭,有人踩著腳踏車,有人騎著摩托車,也有共乘一臺車,陸陸續續來到讀書點。黃勉的愛犬米魯,興奮地汪汪叫,黃勉攤開簽到表,笑著說:「我們家米魯,可是沒有缺席過!」
黃勉家就在社區信仰中心五賢宮的附近。六年前,慈濟志工帶動社區民眾在五賢宮前廣場做環保,當時就有人提起:「不如也來辦讀書會,凝聚大家的感情。」從那時起,無論是閱讀《慈濟月刊》或者聆賞大愛劇場主題曲,居民們熱烈參與,從每月一到兩次,到現在固定每週四夜間環保、每週二讀書會。
讀書會成員多半是同村鄰居,就在像自家一樣的環境,吃著水果,分享著最近有沒有什麼志工活動還需要人手;或者帶著各自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想要問問「家人」是不是有解題的妙法。
那熱鬧喧騰的氣氛,溫馨得像個久違的家族聚會,也或許跟導讀人曾美玉有關,因為她像媽媽一樣,關心著每一位家人的心,找機會讓他們的心情找到出口;或透過彼此鼓勵,得到力量,重拾信心。她叮嚀:「讀書最要緊的是快樂!」
每週二,黃勉在晚飯後多切上兩大盤的水果,預先送進冰箱冰涼;當她聽到垃圾車唱起熟悉的歌聲,搖晃經過家門口,就搬出塑膠椅,因為家聚時光將準時開始了。
【讀書行得】
翻閱過去那一頁——板模師傅戴錦龍
刺青的痕跡,刻畫著戴錦龍的荒誕歲月,
「除掉刺青也是很痛。沒事不要再去痛一次!」
當眾懺悔錯誤,所需的勇氣更甚除掉刺青,
那飛舞的龍鳳也許就是一種證明。
刺針點上了墨色,一針一針鑲出龍鳳,在皮膚上張開翅膀,卻沒能飛走。問戴錦龍還記不記得痛?他說:「要刺青就不要怕痛。」一如他走過的荒唐,痛還在,卻不怕去面對過錯。
年輕時的戴錦龍,只念到小學畢業,但是學手藝卻很有一套,學壓克力雕刻、板模、廣東燒賣……很快上手,卻都做得不久,「一直做一樣的工作就覺得無聊,做體力活又覺得很累!」戴錦龍沒成為這些行業裏的師傅,反而回到家鄉,從事按摩店「經理」、跟人投資卡拉OK,投資換過一個又一個,算不清有沒有賺錢,他卻染上了毒癮,弟弟甚至還成為藥頭。
「我打個電話,我弟弟就早、中、晚加宵夜,準時把藥放在老家屋縫,只有我知道怎麼去拿。」戴錦龍鉅細靡遺地說出每一步吸毒的過程,彷彿才是昨天。
一天的毒品錢四千元,當時初回家鄉,找個板模工作混飯吃的戴錦龍,憑著老闆器重他手藝好,時常預支薪水,「家裏買東西要用錢,先借個兩萬。」老闆總是不多問就借給他。
「當時沒有在吃午飯的,十一點五十分就急著回家拿藥。」戴錦龍形容,毒癮一發作,什麼事情也顧不得,為此還撞壞過三臺車。
弟弟被勒戒時,戴錦龍斷了貨源,為了滿足藥癮,一天到晚腦袋裏想的都是去哪找「貨」,有時到外縣市工地工作,忍不了癮,還半夜開車回來,敲門請藥頭「救一下」。
兄弟兩人進出勒戒多回,卻始終熬不過毒癮發作時的痛苦;出了勒戒所沒多久,又重回吸毒的泥淖。
 |
〔圖說〕隨著讀書會成員的鼓勵與肯定,戴錦龍不再遮掩臂上的刺青,一如他坦然面對過去的錯。
|
火災後痛定思痛
戴錦龍小時候家境並不優渥,母親早逝,父親以挑磚、捕魚、打零工來撫養四個兄弟;而今他住著的家,就是父親留下來的,是棟維持著「單伸手」的傳統建築,他和在泰國結識的太太、一雙兒女以「正身」當起居,左側的「廂房」作儲藏。
四年前,因為電路老舊,電線走火,正身被大火籠罩,而正在廂房裏施打毒品的戴錦龍,一點也沒有察覺;直到大火撲滅、家具成灰、屋頂只剩骨架時,他還在毒品營造的虛幻世界裏飄盪……
戴錦龍幾次嘗試戒毒,卻都輸給了毒癮,「歹囝仔」名聲早已讓鄰居厭惡,因利而交往的朋友也沒有人來關心;但火災後第二天,家裏卻出現一群陌生人,穿著藍色的衣服,替他們打掃家裏,清出滿滿五、六臺大卡車的廢棄家具,幫忙安上了鐵皮屋頂,不僅沒有收費,還送上慰問金。
「我當時其實毒癮發作,整個人是發抖的,但是看到慈濟志工來幫忙打掃,趕緊強裝鎮定,說兩三句話,就跑出門了。」出門後,他再度去拿了戒毒藥品,因為這一次,他看見妻子的傷心,她從泰國嫁到臺灣來,開小吃店撫養小孩,還兼差其他工作,辛苦賺錢,而他從來都沒有為家庭付出什麼;而一雙兒女愈長愈大,愈來愈懂事,萬一同學、朋友問起:「你爸爸是做什麼的?」兒女該怎麼回答?「還能不戒嗎?」戴錦龍說。
「我買了牛奶喝、吃戒毒的藥,但是毒癮發作起來就覺得我要死掉了,坐也不舒服,躺也不對勁,吃了東西馬上吐,吐了四、五天,連膽汁都吐出來,真的很想拿毒品回來止。」戴錦龍說,靠著意志力撐過那十天、半個月的痛苦後,就漸漸地清醒了。
無所求改過
慈濟志工持續關懷戴錦龍一家人,他主動提起每月捐款給慈濟。家住附近的志工黃若湄,三不五時騎車經過,就來看看他們,漸漸發現戴錦龍規律出門工作,臉色也精神很多;收善款的同時,黃若湄鼓勵他來當志工,也邀請他一起去幾條街外的志工黃勉家參與讀書會。
「什麼讀書會我也不懂,只想說志工叫我去,我就去。」戴錦龍心念單純,下了工地先回家洗去一身汗汙,才到讀書會報到,「一開始很怕大家被身上的刺青嚇到,我都是穿上長袖,再熱我都穿長袖。」
導讀志工曾美玉,也許是看出了戴錦龍的顧慮,也看到他沒有自信,好幾次都開口打趣地說:「錦龍,你不熱嗎?」藉此想要讓他勇敢正視自己的過去。
直到當時研讀《慈悲三昧水懺》,法譬如水偈頌:「縱情昧理心意亂,無明蔽障業萬端,沈溺欲境如狂象。」猶如當頭棒喝,讓戴錦龍覺得就像自己的寫照,在讀書會上跟大家說了荒唐的過去;而一旁的志工曾清榮,彷彿能夠體會他的痛一般,主動拍了拍他的大腿,給予他無聲的安慰。
曾清榮說:「我能體會錦龍的心情,以前因為工作,菸、檳榔不離身,就跟錦龍吸毒一樣,癮在身上,腫瘤一次一次找上我,好幾次的警訊,我都沒有在意,直到最嚴重的那一次,開刀、化療的痛苦,到現在我都還記得,那時很想就從醫院樓上跳下去。」
兩個人像是親兄弟,每當有志工活動就會相約前往,讀書會時彼此砥礪。「清榮就像我自己的弟弟一樣,看他因為口腔癌開刀多次,飲食生活都不方便,但是卻勇敢出來做志工,我又算什麼?」
戴錦龍說,從說出自己過去的那一天起,他就不怕穿上短袖,露出「龍飛鳳舞」了。
戴錦龍開始寫信給獄中的弟弟,分享參與慈濟志工的感受,鼓勵他在獄中不要輕忽自己的力量:「只要我們管好自己的心,一心向善,無所求的改過,相信別人也能感受的到。」
再度回到板模業,豔陽把戴錦龍的膚色烤得黝黑;過去那個蒼白萎靡的戴錦龍,已經不復存在。問他,身上那個刺青有沒有想要除掉?他用那江湖口氣笑著說:「除掉也是很痛!沒事不要再去痛一次啦!」
過去的荒誕歲月,用刺青的痕跡在戴錦龍的身上留下記憶,即使抹除刺青,那記憶也無法抹去。懺悔過去的錯,所需的勇氣更甚除掉刺青,那飛舞的龍鳳也許就是一種證明。
 |
〔圖說〕戴錦龍(右)與曾清榮(左)像親兄弟,分享著生活中遇到的人事物;在讀書會上總是坐在一起,彼此鼓勵從挫折中再爬起。
|
家書
弟弟:
收信平安。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著不同的機運,有人生長在富裕的家庭,一生吃穿不愁;有人求學路上一路順遂,得到好的學歷和工作。表面看起來我們總是不如別人,但近年來為兄的經歷種種家變,才恍然大悟,其實在一些我們看似平順的人家,也有著他們自己的煩惱,而我們感覺處處不如意,卻擁有很多而不自知。
我們的母親雖然早逝,卻一直都疼愛著我們;雖然我們屢次闖禍,爸爸也從沒放棄過我們。為兄的一直犯錯,你嫂子從無怨言,還每每和慈濟志工接觸,總希望在一絲絲曙光中,幫我找回善念。
相同的,我們都犯過錯,也相對付出代價,所以我們一定要很誠心地去面對,才可以找回真實本性;同時你也要記住,我們是親兄弟,家人就應該相互扶持,陪伴彼此走過困境。這會是一條辛苦的路,但從你的信中,為兄的相信你絕對做得到。
天氣變化多端,平日要多注意身體,保持健康。能否假釋,以及該如何接觸久違的社會,確實令人惶恐難安,但是我們一定要了解,這些都有一定的程序、條件和評估,而我們能做的不是去想還有多久,也不是去擔心脫離太久而無法融入社會,只要我們管好自己的心,一心向善,無所求改過,會由內心向外散發出自信與堅強的態度,而別人自然也會感受得到。
相反的,如果一直擔心著這些決定權掌握在別人手中的事,反而會讓自己心神不定,干擾了我們向上改過的心念。
人生苦短,但很幸運地我們都比別人回頭的早;更幸運的是在失去很多東西之後,我還有你這位老弟,一位值得我等待的老弟。相信我們將來一定可以一起合心工作,讓我們的父母因為有我們而欣慰,也替往生的哥哥、弟弟盡一分社會責任。
記住喔!不要為還沒發生的事煩惱,而是努力為另一段人生旅途做準備。為兄的這陣子投入慈濟志業中,擁有前所未有的歡喜,而且準備培訓囉;所以你有空也要看看書,期待你追上來喔!
兄 錦龍
【我們怎麼讀】
讀心、暖心
只要肯改變,永遠不會太晚──
這是讀書會成員對彼此的鼓勵,更像家人般,無盡溫柔地包容。
讀書會上,大家正在分享這一週的生活,有人說著最近招募到了慈濟會員,有人分享上週去醫院當志工的心得。突然,戴錦龍問:「做醫院志工是什麼心情?」
「很開心、很歡喜啊!」有人答。
「很充實啊!」再有人回答。
戴錦龍卻幽幽地說:「我覺得很沈重。看到很年輕的小伙子躺在病床,可能一輩子再也不能走路。所以我們還能健康的做志工,真的很感恩!」
原本以為戴錦龍說得是付出的快樂,沒想到竟是他心靈的感悟。他的改變,讀書會的成員都能明顯感覺,在這個彼此之間就如同家人的聚會裏,為他加油。
因口腔癌、舌癌開刀的曾清榮,切除部分舌頭,影響了講話,也讓他對自己不再一樣的面容,感到很不自在;他辭去了南北貨批發的工作,留在家中養病,而他也總是很後悔,當初沒有聽媽媽的話,沒把菸、酒、檳榔戒除;悔恨與失去自信,讓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只想躲在家裏。
後來在已是慈濟志工的大哥帶動下,來到五賢宮做環保,又參與讀書會,他從「法譬如水」偈頌中讀到:「暴躁習性常傷人。」他突然想起自己,從前只要喝了酒,一看見妻兒有不和他意的地方,就破口大罵,讓家人都很怕他,「現在自己有口難言了,原來是要修養我的脾氣。」
曾清榮不僅脾氣變了,以前在家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大老爺也不見了,他批了家庭代工來家裏做,雖不如從前南北貨賺錢,卻生活更踏實,他自己處理流質飲食,分擔家務,連八十多歲的老母親都說:「我撿回一個兒子。」
他最愛的就是到醫院做志工,以自己的經驗鼓勵病苦的人,不要放棄生命;每兩、三個小時,他就要到休息室喝流質食物補充體力,即使講話不是很清楚,也能笑著做志工。在讀書會上,他用含糊的口音跟大家說起不羈的過去、自己的後悔,而大家也總是鼓勵他:現在改變,不算太晚。
「沒讀什麼書,我也許記不住書裏的字句;但是每回的分享,都讓我再一次警惕自己。」曾清榮說,再忙,他都不缺席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