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書店 為路人指引方向
撰文.邱如蓮 攝影.顏霖沼
竹北市鄰近新竹科學園區,高鐵、臺鐵、國道便利,
新貴在此構築家園,尋一個更好的生活方式;
就在社區街角,靜思書軒散發著溫暖的燈光,
無聲歡迎著「找路」的人進來坐坐。
 |
〔圖說〕書軒特有的靜謐氛圍,讓許多上班族喜歡在下班後來此讀書,分享著工作上的挫折,然後從書中找到應對的妙法,重新邁步。
|
靜思書軒讀書會
新竹那有勁的風,夾雜大小雨滴打在車窗,下班返家的車潮湧上了往竹北方向的高架橋,剎車燈綿延成一條紅線,此起彼落的喇叭聲響,催促著前車邁步。竹北地區交通便利,新住宅大樓林立,漸漸成為竹科人築窩的選擇;生活環境即使適意,忙碌的工作卻常常讓人迷茫。
風雨中,推開竹北靜思書軒的玻璃門,一股寧靜的氣息瞬間撫平了焦躁,心不由地沈澱了下來。王瀞儀那次跟著同事的孩子踏進書軒,就深深喜歡上這裏的靜謐,隨即報名志工,週末空檔到書軒幫忙,也因而結識不少書軒顧客、慈濟志工。
王瀞儀說﹕「婚後辭去工作,也有一段時間沒來書軒,心裏覺得怪怪的,好像少了什麼。」因此二○一一年,慈濟舉辦「法譬如水經藏演繹」時,她聽聞書軒要辦讀書會,決定一起加入。
「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有好幾次,我都在讀書會中得到解答。」王瀞儀說,結婚之後,夫妻間磨合、與公婆的相處,經常給她一些考題;她總是會帶著疑問來到讀書會,然後帶著答案回家。
有一陣子,她感覺操持家務辛苦,埋怨先生不懂體貼,然而翻開讀書會研讀的《衲履足跡》,見到證嚴上人說:「女人要像水一樣的溫柔,對待自己的丈夫。」
她分享:「一開始我根本做不來,覺得為什麼我要溫柔,為什麼不是先生對我溫柔?」但是「發問」三次,從書中得到的解答都是要她「溫柔、忍耐」。
她試著做了,先生下班,她趕緊遞上拖鞋,夏天有冰毛巾、冬天有熱毛巾,生活瑣事,無微不至,漸漸地,先生對她也更體貼呵護。王瀞儀說:「上人的法真的很有用,現在我跟先生感情比以前更好。」
經藏演繹過後,在靜思書軒開辦的讀書會仍然持續,每週二晚上約莫七點,就會看到許多上班族,風塵僕僕地趕來,上班的疲倦在開門的這一刻都一掃而空;後來因為許多像王瀞儀這樣的家庭主婦反應,晚上得照料下班的先生、下課的孩子,常常無法參與讀書會;為照顧這個族群,每週三早上,九點半到十一點半的「晨間讀書會」應運而生。
你我光臨書店,可能想買書、買文具,然而來到竹北靜思書軒,除了買到好書,還能跟著大家分享讀書所感,一起找人生的答案。座落在新興住宅大樓的靜思書軒,總散發著溫暖的燈光,無聲歡迎著「找路」的人進來坐坐。
【讀書行得】
做我所說、說我所做——導讀人王琪瑛
在書軒,第一本吸引王琪瑛的書是《考驗》,
接著是上人講述的《三十七道品》、《無量義經》……
她讀到了上人的智慧,也讀到具體修行的辦法。
將長髮挽成包頭,一身簡潔,上彎的嘴角形成快樂的曲線,雙眼跟著瞇成兩座彎橋,王琪瑛彷彿一直帶著陽光,輕易地讓人感覺舒服。
在竹北靜思書軒讀書會裏,她以導讀者的身分,和大家一起研讀佛典書籍,明快的說話節奏,透露出在這溫婉外型下,她藏著的一點點個性、一點點叛逆。
王琪瑛說:「我從小就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寶貝。」父親受過師範教育,十多歲從軍來臺,對家庭全然的付出;母親則是傳統的家庭主婦,洗衣、燒飯,照顧家庭成員無微不至。
「我的便當是我媽媽炒好菜、添好飯,熱騰騰地送到學校給我,我從來沒吃過再加熱的便當。」王琪瑛說,父母親生活教育嚴謹,也從來沒讓他們擔憂過什麼,她和妹妹只需安心讀書,其他什麼都不用管。
但其實王琪瑛不愛讀書,小學時候的每次考試,母親都要坐在一邊,一字一句督促著;不過即使不喜歡,王琪瑛仍明白爸媽的期待,因此她努力維持成績優異。
成績好是不想讓父母失望,但叛逆的因子並沒有消失;小時候的王琪瑛,為了捉弄妹妹,趁著大過年父親不打人,將鞭炮塞進妹妹的棉襖裏,劈里啪啦嚇出妹妹一臉眼淚;初中時候,別人剪西瓜皮學生頭、穿及膝裙,她就偏要頭髮剪得不一樣,裙子摺得比別人短。
「這些叛逆行為,經常惹來我爸把我吊起來打。」王琪瑛笑著說,這就是我:「我願意做的,我會做到最好;而我不願意的,再好的事情,我都不會去做。」
 |
〔圖說〕王琪瑛將書中重點、其他佐證、詳解的經典整理成投影片,在讀書會時放映,讓大家配合著書一起閱讀,加深對佛法的印象。
|
成為更好的人
王琪瑛一路隨著父母的期望,念到碩士畢業,進入科技公司,不久就升為主管,也組成自己的家庭;即使工作很忙,王琪瑛仍盡力做好媳婦、妻子、媽媽的角色。結婚前,從沒下過廚,婚後為了學習做先生愛吃的菜,回到婆家一定請婆婆教她;而王琪瑛也堅持,絕不在先生面前稱呼婆婆為「你媽」。
王琪瑛說:「從結婚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告訴自己,婆婆不只是先生的媽媽,也是我的媽媽。」而這樣的尊敬與孝順,是父母從小的身教,更別提媽媽那無微不至的照顧風格,也一併遺傳到她身上,成為她為人母、為人妻的基本。
那天,她因為公司休假,而兒子學校活動需要她幫忙外送披薩;在送披薩前,她想要找個地方喝杯咖啡、看本書。恰好在家附近看見正在試營運的靜思書軒,她走進書軒,在慈濟志工的熱情招呼下,填了志工報名表,開始每週固定一天到書軒幫忙;後來又因為自己的資訊專業,被志工請託幫忙編寫「醫院志工」的數位學習教材。
為了編寫教材,王琪瑛看了醫院志工以往留下的手寫紀錄,深受感動:「我過去的工作經驗,是協助客戶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來做事,然而慈濟志工卻是為了做一件好事,可以不計個人時間成本。」王琪瑛不僅利用假期幫忙做數位學習教材,還決定要好好了解慈濟。
在書軒,第一本吸引王琪瑛的是《考驗》,內容述說慈濟一路走來所遇到的難題,上人如何運用智慧解題,讓她心生佩服;再閱讀上人講述的佛教經典,「以前我誤認為佛經很空泛,好像沒有一個具體教我們怎麼做的方法;直到我看到上人講述的《三十七道品》、《無量義經》等,才知道其實佛經是有講修行方法的!」
當書軒開始舉辦讀書會時,王琪瑛自然而然就參加了;爾後,因為她思路清晰、善於分析,便被推派成為導讀人。王琪瑛說:「如果不是導讀,也許對我的影響不會這麼大。」
把兒子當朋友
有一回,王琪瑛在讀書會上分享「不殺生以培養慈悲心」,成員彼此交流不殺生的方法;但被親友視為「美食主義者」的她,卻遲遲戒不掉「誘惑」;每次只要出門買菜,走到魚、肉攤販前,就很擔心會遇到讀書會的成員,她說:「實在忐忑不安。」
王琪瑛上網查了很多資料,確認吃素除了培養慈悲心,還能減緩地球暖化,便下定決心茹素。她為讓家人能夠接受素食,參考許多素食食譜,做出兒子愛吃的焗烤、義大利麵等創意蔬食;兒子接受了,先生跟疼孫的奶奶及外婆,也輕易地就接受了。
家族外出聚餐時,她不好意思掃大家的興,就默默吃著碗裏的白飯,先生見了,氣得說她是走火入魔,但她沒有生氣辯解;其他家人看著不捨,漸漸地家族聚餐的時候,總有家人特別請餐廳炒上幾盤青菜,讓王琪瑛不再只能啃著白飯。
讀書會上的分享,不只影響王琪瑛的生活習慣,也影響了脾氣。
一次在家中整理資源回收時,她在廢紙堆中看到兒子的作文,述說著升上高中後,課業繁重,成績落後,讓他覺得自己不夠好。王琪瑛驚覺兒子失去自信,為了陪伴孩子找回信心,她開始想方設法。
王琪瑛想起在讀書會中,研讀佛陀度眾生的故事時,聽到有人分享:「如果我預設立場,就等於強迫孩子接受;正值叛逆期的他不但聽不進去,可能還會反抗得更嚴重。」
於是,她放下成見,不把孩子愛看電視、愛打電動的喜好,當作直接影響成績的主因,而是跟兒子一起坐下來討論,他覺得自己課業落後的問題在哪裏?
「孩子聽了,眼淚馬上掉下來,隔了一兩個小時後,跑來告訴我:『媽媽,我需要幫助。』」王琪瑛說,兒子也同樣放下了「父母只會管我成績好不好」的成見,主動希望媽媽跟他一起找到讀書的方法。
王琪瑛說:「當時兒子恰好忘了訂校車,整整有三個月的時間沒校車坐;以前我會責罵他,但是這次我告訴他,明天開始媽媽送你上課。」
王琪瑛把握跟兒子相處的機會,車程中不與他討論成績,而是聽他分享參與樂團訓練的點滴,了解他喜歡的事情,把兒子當作朋友。
那段時間,王琪瑛笑說:「我做了很大的心理準備,去接受他不好的成績。」即使當她看見兒子的成績慘不忍睹,她還是按捺情緒,鼓勵兒子繼續努力。就這樣經過三個月,孩子的成績進步了,自信也回來了。
 |
〔圖說〕王琪瑛和兒子的感情好,而體貼的兒子也是第一個支持她參與志工服務的家人。能從書中找到與叛逆期的兒子相處之道,對王琪瑛來說是最大的收穫。(相片提供/王琪瑛)
|
持恆累積「法」力
「單純地相信上人教我們怎麼做,然後就去行動;尤其在家人朋友身上,我都獲得很好的回饋。」家人總是支持她去做任何她想做的事,王琪瑛說:「當我出門做志工,五天、七天不在家,家人就會自動補位,幫我把家事顧好。」
她記得上人教導,不應是自己的家人就覺得理所當然,要更加感恩他們;因此當她回到家,會加倍用心,多煮幾道拿手菜、幾樣點心,讓家人感覺歡喜。
「我很感恩有讀書會。」王琪瑛說,這是她堅持最久的一件事,藉著每週固定來到讀書會,沈澱心念、累積「法」力,當生活中遇到考驗的時候,這些都會成為力量。
對王琪瑛來說,參與讀書會是一群夥伴相互學習、相互提醒,分享將書中所說「法」,落實生活的經驗;因為書中的一字一句如果沒有實行,終究僅是印刷在白紙上的字句。
 |
〔圖說〕在書軒做志工,只要一有空閒,王琪瑛就會讀書,無形中也將書中字句融入生活。
|
【我們怎麼讀】
把好觀念變成好習慣
讀書會後還要回家「做作業」,把妙法變成生活習慣,就永遠不會忘!
在竹北靜思書軒二樓空間,整齊擺放的桌椅與暖黃的燈光,氛圍寧靜,迅速將屋外奔忙的空氣驅離;一邊有成員幫忙架設好投影機,讓王琪瑛接上電腦,打開這週導讀簡報,等待著晚上的讀書會開始。
王琪瑛的語調輕鬆,一開始不急著讀書,而是先關心彼此近況:「上一週,我們一起到新店的慈濟醫院做志工,淑娟有很多感動,等等可以請她分享喔!」「俊良師兄,你好幾次沒有出現了呢!是媽媽的身體有狀況嗎?真令人擔心。」王琪瑛問向幾乎沒有缺席過的楊俊良,果真,他回答:「前兩次陪媽媽去看診,恰巧預約的都是星期二晚上的門診。」
話家常,調節了彼此還來不及喘息的步伐,輕輕掃去內心忙碌了一天的塵埃,身心清澈地一起翻開《無量義經》。
身為導讀者,王琪瑛即使忙碌,仍會督促自己提前讀書,善用分秒也善用工具,運用靜思電子閱讀器每日更新的特點,會一併下載多日,利用零碎時間閱讀。
遇上陌生的字句或佛教語彙,她上網查釋義、整合佛典故事,有時加入上人開示的影音,或是從《慈濟月刊》節錄「衲履足跡」,加深閱讀的印象。
王琪瑛習慣就著整理好的簡報跟大家分享,但是過程中也不時請大家回去試試書中的妙法。例如,上人闡釋《無量義經》一段經文中曾提到:「我們要時時保持自己的涵養,有人心情開朗時就笑臉迎人,遇到不如意的境界,怒氣一聲就開口罵人,甚至還動手傷人。這種人還往往自我辯稱,自己的心地很好,只是脾氣不好而已。事實上,一個容易發脾氣的人,就不能算是好人,因為他的修養功夫還不夠。」
讀到這段的時候,王琪瑛突發奇想,請大家回去測試,所遇到的人、事、物,無論順心與否,都先試著微笑去面對,看看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在下次的讀書會,大家分享彼此一週以來的修行。有人說:「我主動先跟老闆問早,他原本撲克臉,今天終於跟我打招呼了。」還有人說:「先對人微笑,不管對方接不接受,一整天心情都很好!」
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大家有所體會,也漸漸地習慣把書中所說運用到生活。王琪瑛說:「如果你問我怎麼讀書最有效,當然是把它變成習慣,就永遠不會忘!」
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如果舉手投足都有了法味,書入了心,面目跟著和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