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4期
2013-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慈濟援助菲律賓風災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同個屋簷下
  見證人生真善美
  人醫之愛
  人間問路
  大地保母
  天涯共此情‧馬來西亞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4期
  夜間早餐店 營養均衡的精神食糧
撰文.邱如蓮 攝影.顏霖沼

傍晚七點到九點,打烊的早餐店又打開門,
老闆收起蛋餅奶茶,端出金玉良言,
飽足一顆顆求法的心靈。

 

 

 

〔圖說〕餐桌東拼西湊為書桌,電視平時播放新聞,此刻成為投影書中重點的屏幕,這一刻,早餐店成了學堂。

勝利二路讀書會

暮色低垂,夜晚降臨,都市的住宅區在一日塵囂之後,回歸於寂靜;然而,位於新竹勝利二路街角的一間早餐店,卻意外的燈火通明,人們三三兩兩聚來,彼此寒暄問好,老闆林仁福與太太曾麗玲,招呼大家喝上一杯菊花茶,彷彿是夜晚營業的早餐店。

上個世紀六○年代,林仁福和曾麗玲從家鄉廈門到澳門,再一路到了臺灣臺北,人生地不熟,只能想法子謀出路。曾麗玲憑著烹調手藝,開了早餐店;而林仁福在石材工廠謀生,老闆看他轉兩班公車上班,無條件資助他買了輛摩托車;兩年後,老闆建議他自己成立工廠,並發包工作給他。夫妻倆經過一番打拚後,有了自己的房子和工廠,家庭經濟愈來愈安穩。

六年前,從小在澳門讀書的兒子考上了新竹的交通大學,夫妻倆想,在兒子成長過程中,一直沒能好好陪伴身邊,因此決定搬到新竹一家團圓,沒想到因此接上了慈濟的緣。

麗玲有感,來到臺灣後遇上許多好人,才能讓異鄉成家鄉,她說:「因為受到很多人幫助,也覺得有能力後一定要幫助有需要的人。」夫妻倆有助人的心,一直是慈濟會員;搬家後認識新竹慈濟志工鄧春媚,鄧春媚天天打電話問:「有空嗎?今天拿回收物來,順便一起做環保吧!」就這樣,林仁福做環保做出了興趣,一有空就往環保站跑,不僅戒了打麻將的喜好,也戒了多年的菸癮,並成為受證的慈濟志工。

「培訓時,因為參與過其他地方的讀書會,很希望自己的早餐店也可以辦讀書會,卻一直不好意思開口。」林仁福說,直到有志工問他,可否在他的早餐店開讀書點,他當然連聲應好。

從此,每到了星期二,竹北市勝利二路那間街角的早餐店,加開了傍晚七點半到九點半的「宵夜」時段,店裏的電視接上了電腦,桌椅並排成長桌;曾麗玲還不忘準備茶水,提供大家舒適的閱讀環境。

林仁福與曾麗玲不在早餐店擺八卦雜誌,而是放上一本本《慈濟月刊》,牆面貼著發人深省的靜思語,以及心靈講座、骨髓捐贈驗血活動資訊;曾麗玲也總在煎著蛋餅的同時,招呼經常光顧的年輕人:「星期二晚上有空,可以來參加我們讀書會喔!」

四年下來,這間小小的早餐店,不僅填飽了不少人的脾胃,也充實了大家的智慧。

【讀書行得】

把脈兼算命──中醫師鍾泙展

大病痊癒後,不只為病患把脈,還會「算命」──
耐心傾聽他們的苦衷,開一帖心靈藥方;
「苦既拔已,復為說法」,是他行醫的使命。

 

 

 

 

〔圖說〕在讀書會上,鍾泙展不是醫師,而是學生,聞法、討論落實、分享心得,他把每句法語視為人生的「醫囑」。

單親媽媽一進到診間,鍾泙展就覺得她看起來心事重重,輕輕地問候:「最近過得好嗎?」她卻哭了起來,一股腦地把失婚、工作壓力、生活難題通通說了出來。雖然對診間外等待的病患很抱歉,鍾泙展仍然靜靜聽完她的煩惱。

「心裏的垃圾都倒完了,你要『耶』笑一個,才能出去領藥。」鍾泙展沒有說什麼大道理,只是開了「醫囑」,要她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她邊擦眼淚邊問護士:「這個中醫師會算命嗎?」

其實她不是第一個被鍾泙展看出心情不好的人,經常有病患因久病煩心,眉頭深鎖地來找他看病;這時,鍾泙展會問他過得如何,半傾聽、半開解,如果對方仍自怨自艾,鍾泙展就使出絕招,掀起上衣讓病患看看自己的肚皮,那道深深的刻在皮膚上,也刻在心上的疤痕。

 

〔圖說〕鍾泙展感恩妻子陪他走過病苦,更珍惜有緣能牽手,生活中爭執少了、讚美多了,相互鼓勵投入志工服務,人生更為豐盈。(相片提供/鍾泙展)

活著不易,一切感恩

說起從前的自己,鍾泙展笑著以四個字形容:「求財若渴。」還在臺北私人醫院工作時,每天早上八點半,診間前的叫號機開始跳號,鍾泙展就披上白袍,分秒必爭地把脈、問診、開藥,從來沒有時間問病人一句:「最近過得好嗎?」即便如此,卻總是半夜十一、二點才能看完診。

然而,看診的辛苦,並沒有讓鍾泙展想過轉業,因為醫師這份工作好像比較有「保障」,「看到存款簿上的數字又增加了一點,就覺得很有安全感。」鍾泙展說,小時候家貧、生活困苦,當自己的事業終於有了一番成績,總是想要多賺一點。

然而如此壓榨自己的身體,就在回到故鄉新竹、自行開業後沒幾年,健康就出了問題。

二○一三年年初,鍾泙展跟往年一樣做了例行的健檢,幾天後卻接到同學的來電,請他趕緊找時間回醫院複檢,結果竟在肝臟發現了腫瘤。

鍾泙展問老天爺:「怎麼會是我?」那一刻,他不再是冷靜的醫師,而是失措的病患。

心慌無助的時候,鍾泙展想起了在書裏讀到的:「雖有煩擾無煩惱,雖有生死無畏懼。」當初讀懂卻沒有讀進心坎,這時突然出現在腦海。信仰的力量,讓他與妻子王蓉琪決定積極面對疾病。

過程中,鍾泙展身體只要稍有不適,夫妻倆就不免擔心是治療效果不好;王蓉琪也因壓力,皮膚出現嚴重過敏,還懷疑是不是罹患了紅斑性狼瘡;一點點風吹草動,對他們來說都如臨大敵。「體會到病患與家屬的心,很容易因為小小的狀況就忐忑不安。」王蓉琪說。

以前認為吃東西、上廁所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沒想到開刀後,連排氣都困難重重;原本以為呼吸是毫不費力的,可是手術後連呼吸都需要特別訓練。

靠著夫婦相互支持,終於熬過一次次療程;痊癒後,鍾泙展形容自己是剛出生的孩子,今年一歲。

朋友見鍾泙展治療的效果不錯,便請他來鼓勵同樣罹患肝腫瘤的弟弟;鍾泙展介紹了自己的主治醫師給他,沒想到對方的腫瘤竟是長在無法切除的位置。時隔一個月再聯絡時,接到的卻是他前一天往生的消息。

「很感恩腫瘤長在可以切除的位置,我還有機會能夠治療、能夠好。」鍾泙展深覺,原來「時間」是如此得來不易;肚皮上的那道疤,一直提醒著他:「生命裏的一切都要感恩。」

〔圖說〕晚間是診所正忙的時候,但鍾泙展毅然決然調整門診時間,晚上不再看診,反而踩上腳踏車,參與讀書會、彎腰做環保,或是陪家人孩子運動。「現在過得比以前快樂!」鍾泙展說。

拔除病苦,投以心藥

病後,為了健康,鍾泙展堅持吃素,也調整門診時間,將晚上保留給家人跟自己。一家人經常在晚飯後外出散步,聽聽孩子們說說學校發生的事,或是一起參與慈濟活動,尤其讀書會,鍾泙展絕不缺席。

每週二晚上,鍾泙展騎著腳踏車來到早餐店的這個讀書點;參與初期,他對佛學的認識並不深,聽著研讀佛法多年的慈濟志工張志吉分享,感觸良多;尤其當張志吉說:「曾經罹患大腸癌,『無常』的無法預期,提醒著我們要珍惜。」鍾泙展更是感同身受,他說:「生病之前,一直以為自己輕鬆就能活到六、七十歲,卻沒有想到生死就在呼吸之間。」

今年五月,張志吉受邀回到居住的社區擔任讀書會導讀,早餐店讀書點需要有人來接手導讀的任務;鍾泙展得知後,便決定承擔。

為了導讀,鍾泙展得先讀過書,他並不覺得有壓力,也不感覺疲倦,反而想起當年準備中醫證照時,那股拚勁與滿足。

「獲得最多的是我自己。」鍾泙展說,在讀書的同時,經常反觀自己的習氣。

一次飯後散步,中途兒女們說要去買東西,王蓉琪想留在街角等孩子,而鍾泙展卻覺得慢慢往前走,邊走邊等就好了,兩個人因為「等與不等」,都感到煩躁,「散步的興致都沒有了。」鍾泙展說。

幾天後,鍾泙展讀到「我執」,文中提到人人各執己見,常常因此起爭執。「愈讀愈覺得自己的修養還有待改進。」鍾泙展說,每次當脾氣一升起,就想到書中說的某句話,雖然還沒辦法做到「心不隨境轉」,但起碼生氣的時間愈來愈短。

生活回歸簡單後,鍾泙展覺得多年的疲勞好像也一掃而空,身形清瘦卻精力充沛,每天面對病患,都希望帶給他們快樂,他說:「身體病了,吃藥也許會好;但心病了,就需要有人聽他說。」除了把脈問診,鍾泙展最常做的,就是聽聽病患說話;而最常開出的藥方,就是出診間前,要「耶」的笑一個。

十年前,當鍾泙展受邀參加慈濟歲末祝福,在會場看見慈濟志工舉牌「菩薩大招生」時,心中嘀咕:「太猖狂了!怎麼有人敢稱呼自己是菩薩?」

十年過去了,鍾泙展讀到:「苦既拔已,復為說法。」原來菩薩不是木刻的像,而是聞聲救苦,聽到哪裏有需要,就趕緊伸出一己之力;走過病苦後,他更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讓別人快樂,讓自己歡喜」的事。

「看到病患帶著笑容離開診間,我就跟著開心。」他一樣把醫師當作一生的職業,但從前是為了賺錢,現在卻是為了拔苦予樂。

 

〔圖說〕鍾泙展看診時,不僅說明病情及用藥,還會關心病患的生活及煩惱,進而引導他們正向思考,擺脫負面情緒。

 

【我們怎麼讀】

讓經典無處不在

讓作息空間充滿書,抓緊零碎時間閱讀,
一頁、兩頁累積,也能有所獲得。

求學時期,鍾泙展並非學醫,後來為了轉業而學習中醫,苦讀後考取中醫執照。有這樣的經驗,「讀書」對鍾泙展來說不是件難事;堅持參與讀書會,是他給自己的功課。「學習的路上,總會有對有錯,如果這條路一個人走,可能走偏了都不知道;但身邊有這麼多志工一起走,志同道合,不怕走錯。」

從前,鍾泙展認為佛教就是「吃齋念佛」,佛教經典難懂;他相信「做好事、積福德」,但是「讀佛典、學佛法」,對他來講是很遠的事情,直到他翻開證嚴上人說法的書籍,了解到佛法能落實在生活中,竟然欲罷不能。

一天二十四小時,扣除了看診、用餐、睡覺,每天讀書時間可能不到兩小時,且這兩小時零碎而片段,散落在看診的空檔或就寢前。為了把握時間,鍾泙展突發奇想,在診間的書架、餐桌、樓梯間、臥房等各個地方,擺上了讀書會研讀的書籍,只要手邊沒有事情要忙,就拿起身邊的書閱讀,即使只是一頁、兩頁,他都感到很滿足。

鍾泙展讀到感觸深刻的段落時,總會喊著太太一起來,開起兩人讀書會;通常鍾泙展會滔滔講著自己的感想,時而懺悔,時而舉例,時而標註起來這段可以跟某位患者分享,而溫柔的王蓉琪,不時表示贊同與建議,但大多時候都是聽著先生的述說,唯有在超過就寢時間時,才會叮嚀他:「該睡了喔!」

而這樣一頁、兩頁的累積,遇到心有所感的段落就特別標註,成為鍾泙展在讀書會上分享的內容。他說:「現在讀書不為成績,為的是修養自己。」

為修養自己,鍾泙展把握點滴時間閱讀,累積下來的是希望在闔上書的那刻,能刻在心版上,行在生活中。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