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73期
2014-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間問路
  特別報導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阿板薰法香
  人醫之愛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3期
  那一夜 見證真情可貴
◎撰文‧胡青青

在安置中心,孫文清與鄰居看著報紙,關心救災進度及何時能返回家園的訊息。

(攝影/胡青青)

水溝蓋爆衝,火苗從柏油路面竄出,
家人攜手逃難,不知哪條才是生路;
平安之後,無論識與不識,大家情緒激動,相擁在一起……
左鄰右舍在安置中心稍作喘息,又各奔他方避難;
共同的心願是——早日回家。

 

入住中正高工安置中心的第一夜,孫文清窩在薄薄的鋪墊及睡袋中,聽著教室裏不時傳來睡袋翻動的窸窣聲。黑暗中,窗戶透進微光,讓他發現妻子一直緊皺著眉頭,他輕聲地問:「還沒睡?」妻子沒張開眼,虛應著:「嗯!」他伸手拍了她的肩:「趕快睡吧!這幾天該處理的事還多著呢。」隨後兩人靜靜躺著,直到身旁傳來均勻的呼吸聲,他才沈沈睡去。

午夜一道道閃電,夾著陣陣雷鳴,孫文清倏地驚坐起來!腦中隨即閃過前一天氣爆情景。「又爆了嗎?」他驚慌地左顧右盼,這才發現同住一間教室的人們,跟他一樣嚇得坐起身子。忽然間,「嘩」一聲大雨傾盆而下,大家才安心躺回睡袋中,但孫文清已經一點睡意也沒有,雙眼緊盯著窗外如白霧般的雨簾,直到暗夜漸露天光。

一頭雜亂的灰髮,掛著黑黑眼圈的他,躡手躡腳走出教室,來到學校穿堂。清晨六點不到,穿堂前空地上已駛進好幾臺運送物資的車輛,五、六位身穿藍衣白褲的慈濟志工,以人龍將一桶桶鹹粥,搬至穿堂上慈濟設立的救災服務站。

孫文清跟志工打過招呼,隨即走出校門。昨夜的一場雨,讓成排行道樹洗淨了前一天的氣爆煙塵,亮晃晃的陽光穿過枝葉,錯落灑在水溝蓋破損翻飛的人行道上。四周如同以往清晨的靜謐,唯一不同的,是緊臨學校圍牆各家媒體的SNG車與發電機轟轟作響聲,記者一臉疲憊看著螢幕,雙手忙著操作前方面板上的按鈕;孫文清駐足看了一會,接著轉身快步朝著回家的方向走。

縱然位於凱旋三路上的家,在這次嚴重氣爆後已被劃定為重災區,除了救難人員,任何人都不准進入;但是孫文清總是想盡辦法,繞著小巷弄回家看看。

「面對災難,日子還是要好好過。」他試著讓自己振作,維持每天早起運動的作息,而此運動就是每天走路回「家」好幾趟。

中正高工為此次氣爆事件最大的安置中心,來自各地的義工各盡所能協助受災民眾,以歌聲紓解緊張情緒。(攝影/陳士文)

 

惡火中,「你們先走!」

三樓教室的走廊上,慈濟志工將一桶桶熱粥及碗筷擺在窗臺上;有鄉親已起身,眼神空洞呆坐著,也有人端坐在窗前誦經。志工安靜地在教室外張羅一切,深怕打擾他們。

「辛苦啦!」剛從外面繞一圈回來的孫文清主動問候,志工招呼著:「來喝鹹粥!」一碗熱粥捧到他眼前,他趕緊先進教室,將家人全部喊起床,「師姊款早頓來啊!」

吃早餐時,志工一旁關心地問:「昨晚睡得好嗎?」他率性回答:「不好!」志工擔心地問:「那有什麼需要我們做的?」他笑著說:「你們做的已經夠多了,氣爆發生後,除救災人員,在災區第一個看到的就是你們!」

回想起氣爆事件,孫文清百感交集地說:「我算是與死神擦身而過……」因為氣爆發生前半個小時,他還在凱旋三路上協助交通管制。

其實幾天前,孫文清及鄰居就聞到奇怪氣味,但大家不以為意;七月三十一日晚間八點多,附近機車店老闆發現大量白煙從水溝蓋冒出往屋裏竄,幾位里民隨即通報里長及消防局前來處理。

半小時後,除了成排的水溝蓋冒出白煙,連路面的大型人孔蓋也冒出大量白煙,十幾臺消防車趕抵凱旋三路及二聖一路路口,對著冒煙的人孔蓋灑水降溫。

「剛開始我只知道有不明氣體外洩,所以去幫忙拉封鎖線及管制交通。」從八點半到晚間十一點,尚未查到洩漏氣體來源,疲累不堪的他心想:「明天還要開門做生意呢!」就在他返家洗澡躺上床時,忽然間一聲轟然巨響,伴隨如地震般劇烈搖晃及玻璃四處飛濺,他跳下床心想「完蛋了」!接著一家五人顧不得衣鞋摸黑跑下樓。

當他與兒子奮力拉開店鋪鐵門時,一股熱氣、煙硝味、煙塵撲面而來,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懾住──離住家騎樓不到一公尺的凱旋路,完全碎裂塌陷成近六公尺寬、一至兩公尺深,看不到盡頭的鴻溝,柏油路面就像擠碎的餅乾塊散落,塌陷的坑裏,紅色消防車及大小車輛橫陳;哀號聲夾雜著爆炸聲,黑夜中四竄的火舌,就像地獄之火不停由碎裂地縫中竄出……

「快!快!這邊!往這邊跑!」騎樓下許多居民驚恐四處逃命,他拉著家人準備往住家後方巷弄間鑽,忽然聽到有人喊著救命,隨即發現塌陷的路面下,一輛四輪朝天的轎車裏有對夫妻驚恐呼救,火舌正朝著車子方向延燒。

他想也沒想推著妻兒說:「你們先走!快走!我隨後就到!」妻子百般無奈帶著孩子先離開,眼看火勢愈逼愈近,他自身的情況也非常危急,於是大聲對那對夫婦喊著:「冷靜!你們有沒有受傷?」對方搖頭,於是他鼓勵著說:「你們要自己救自己,趕快爬上來,我會在這裏幫你們的!」他打開騎樓下的水龍頭,拉起水管就往轎車灑水降溫,那對夫妻在幾分鐘後終於奮力從塌陷路面爬出。

他一邊打著電話,一邊帶著這對夫婦拚命逃,十分鐘後,在離家兩百公尺外的小巷中與家人相會,妻子瞬時崩潰哭著對他又叫又罵,口拙的他也不知如何安撫,只能低頭任由她罵;就在這個時刻,才發現自己緊張到連拖鞋都沒穿。

活著,上天最大恩賜

那一夜,孫文清一家人先逃抵英明國中操場,接著在救難人員引導下,跟著上百位民眾又遷至五權國小。到了那裏,他看到許多居住在附近社區的民眾,雖然不知姓名,但是大家卻情緒激動地相擁在一起,「當下我只有一種感覺──活著真好!」

學校的走廊、穿堂上聚集著驚魂甫定的民眾,有人低頭不語,有人掩面啜泣著;黑暗中,孫文清發現身穿藍衣白褲的志工身影。

「師姊分送一瓶瓶礦泉水,看到有些老人家受到驚嚇,她們就過去抱著他、安慰他……」他回憶當時景況說,雖然以前常從電視中,看到志工在災難中付出的身影,但這次在氣爆發生後的兩個多小時,志工就出現在臨時安置地點,讓他非常訝異不能相信,「這個時候大家都巴不得往外逃,怎麼會有人還往裏面衝?但是你們的出現,讓我們安心不少,至少我們不是孤單的。」

隔天中午,當他們被安排住進位於光華二路上的中正高工時,慈濟志工早已抵達現場,將一張張紅十字會提供的床墊及睡袋擺放妥當,有幾位志工還不放心的跑進來跟他說:「礦泉水及生活物資、衛生紙、溼紙巾等,都放在教室外窗臺,如果還有什麼需求,麻煩跟我說,我們就在外面的走廊上。」

本來對於一撤再撤的處理非常不滿,但是來到這裏看到那麼多慈善團體前來關心,孫文清的氣也消了大半,他說:「至少這裏有空調,不然身體狀況不好的老人家跟孩子會受不了的。」

學校忠孝大樓右側的二十間教室,安置近三百位居民,平均每一間教室會有二十至三十人入住;而其中一樓緊臨廁所的兩間教室備有「福慧床」,這是慈濟貼心為上年紀的老人家,或行動不方便的鄉親所準備。剛開始有人看到安置教室有不同安排,不免有些疑惑,但聽完志工的解釋即心開意解地說:「慈濟真是設想周到!」

兩百八十餘人入住中正高工,為期三天的短期安置,各界提供的三餐豐富;慈濟志工準備足量熱粥,讓老人家或習慣用早齋的民眾感覺暖胃暖心。(攝影/陳裕炎)

笑著,總比哭著度日好

「為了彼此有照應,前後巷弄的鄰居都住在同一間教室裏。」身材高大,一臉憨厚的林榮宏笑笑的說著。住在孫文清家隔壁的他,從事汽車維修工作,氣爆當晚一如往常十點多就關門休息,誰知道午夜竟上演逃難記。

「爆炸後,電力完全中斷,我們在黑暗中一邊逃,路旁的水溝蓋一邊爆,」林榮宏說:「更可怕的是火苗還會無預警從柏油路面竄出,我們一群人只能緊挨在一起,走在馬路中間……」坐在身旁的妻子方怡人,餘悸猶存地看著他陳述,不時緊握著一雙兒女的手。

「能安全逃離這場災難,就是老天爺對我最大的恩賜。」方怡人回想起那一夜,她緊拉著兩個年幼孩子,跟著丈夫一路逃,氣爆聲一直沒有中斷,接著大大小小不明物體從天而降,有好幾次她嚇到腿軟蹲跪在地上,她紅著雙眼說:「我雙手合十,對著上天說:『老天爺啊!求求你幫幫我,告訴我們該往那裏逃!』」

已是多年慈濟會員的她,平常就有收看大愛臺的習慣,也常聽證嚴上人開示,更常看到世界各地災難的新聞畫面,她說:「當時看了只覺得替那些人難過,但我沒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變成受災戶。」

這時候她才體會什麼是「無常」,從安置在此的第一天,她與先生就開始茹素,她深有所感地說:「以前常聽上人說:『戒慎虔誠』、『齋戒茹素』,我無法意會其中的意思;經過這次事件,我希望能藉由茹素,來為這次傷亡的人們祈福。」

災後,他們陸續返家處理貴重物品及拿取換洗衣物。午後,當大人們累癱了倒臥在地板上休息時,年幼的孩子從教室這頭跑到那頭嘻鬧著;大人們沒有出聲制止,畢竟日子總要過下去,而且笑著總比哭著好。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豁達看待,尤其是親眼目睹身邊熟識的人在這次災難中離世的人,心中的壓力與衝擊更是無法言喻。

民眾出現頭痛及全身痠疼、失眠等不適症狀,來自大林、臺北、臺中等慈濟醫院醫師於教室內為居民看診。(攝影/胡青青)

失眠,想起失去的朋友

學校走廊上,家住二聖一路的高素貞靜靜倚在女兒牆邊,望著來回忙碌的志工。八月的高雄高溫燠熱,她卻緊皺眉頭拉著脖子上的絲巾,不尋常的舉動,讓路過的志工停下腳步關心地問:「您不舒服嗎?」

高素貞靦腆地說:「可能沒睡好,所以有點頭疼。」志工二話不說帶她來到慈濟人醫會醫務站。駐診的邱聖聰醫師溫柔地問:「家裏的房子還好嗎?」高素貞隨即紅了眼眶。

因為氣爆的驚嚇,讓她這三天完全無法闔眼,尤其是多年熟識的竹東里長陳進發及朋友蔡美金都在氣爆中罹難,她虛弱地說:「怎麼會這樣?美金的家住在燕巢,她都準備要回家了,卻又折返回來,只是為了買口罩給大家,就這樣走了……」

失眠、沒有食欲、不語……許多民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漸漸浮現。為此,人醫會醫師除了駐守醫務室看診,幾位醫師更是來回每間教室,針對每位鄉親的身心問題提供協助。

過完暑假就升小學四年級的小芬,原本活潑愛笑的個性完全變了樣,總是靜靜的發呆,幾天下來幾乎沒有進食,一天還會吐上好幾回;媽媽曾惠子擔心地不知如何是好,剛好大林慈濟醫院賴俊良醫師進入教室探視。

「妹妹!你哪裏不舒服啊?」蔡清源藥師關心地問。孩子抬起頭看了一眼,隨即低下頭不安地扭著雙手;賴醫師初步看診,發現沒有感染腸胃炎現象,他安慰曾惠子說:「我們先解決孩子嘔吐的問題,等一下我會讓藥師送藥過來,盡量讓她多喝水。」

男兒淚,找到情緒出口

八月二日下午,慈濟送來的兩百八十九張福慧床鋪設完成,安置在此的每一位居民不用再打地鋪。隔日,高素貞一看到志工就興奮地說:「應該是這張床隔絕了地氣,我的鼻塞竟然好了。」她開心分享這是她三天來睡得最好的一覺;坐在她身旁的先生顧振芳,表情也不像前幾天那般嚴肅,但當他話匣子一打開,情緒也跟著潰堤。

「就一兩分鐘的事,那些認識二、三十年的老朋友及鄰居就不見了……」回憶當晚,他無法控制地掩面痛哭;高素貞紅腫雙眼看著先生,嘴裏念著:「讓他哭吧!哭完心裏會比較舒服。」

當情緒漸緩,顧振芳拿起志工的記事本,畫出當晚消防臨時指揮所、消防人員、里長及氣爆發生的位置圖,「就這麼近的距離,結果卻是不同的際遇。」

八月三日這天,在外地工作的洪先生,趕來安置中心探視劫後餘生的家人。氣爆當晚,他正與妻子曾惠子通電話,談著不明氣體外洩的事,忽然間聽到電話那頭傳來砰砰聲響,接著就聽到曾惠子喊著:「爆炸了,快跑!」電話隨即斷線。將近半小時他無法聯絡上家人,直到曾惠子及父母、兒女五人逃出,主動聯絡上他。「那半小時就好像一世紀這麼長……」說完,一個大男人哭得不能自己。

還需回到工作崗位的他,最擔心的是女兒小芬,他說:「已經三天,孩子睡覺時,會不時的醒。」慈濟志工邀請安置中心的心理諮商師,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及精神舒壓,透過遊戲及畫畫讓孩子紓解心裏的恐懼及壓力。一堂課下來,孩子似乎有些改變,除了願意說話,也開始會跟哥哥嬉鬧。

對於慈濟志工能警覺受災鄉親的心理創傷而尋求援助,高雄市學生諮商中心心理師非常感恩,她說:「每次在災難後都能看到慈濟志工的身影,那就是一種安心的力量。」

身穿壓力衣的龔仲勳(左),去年因工安意外遭燒傷,深深了解燒燙傷患的痛苦,也希望以自身經驗幫助氣爆中的傷患面對復健路。(攝影/胡青青)

過來人,將心比心伸援手

面對災後所衍生的心理問題,曾經遭遇兩次工安意外,目前還在進行燒燙傷壓力衣復健治療的龔仲勳,特別能感同身受,他回憶說:「雖然離上一次工安意外已經十個月了,但是現在我只要看到明火,或是聽到類似爆炸的聲響,還是會嚇得全身發抖。」看到此次不少人遭受到嚴重的燒燙傷,他以過來人的經驗說出心裏的擔憂。

家住一心路巷弄內的龔仲勳,七月三十一日晚餐後,一如往常與太太陳惠美到住家附近的小公園散步;九點多他們返家走在一心路上,就聞到一陣陣奇怪的氣味。

「是瓦斯嗎?感覺也不像?」龔仲勳心裏納悶著。直到午夜轟然一響,房子跟著劇烈搖晃,只聽到太太大聲喊著:「地震!地震!」經驗告訴他,這絕不是地震而是氣爆,沒想到接著又是好幾聲爆炸聲,他與陳惠美連忙攙起行動不便的父親逃下樓,此時巷弄間早已擠滿奪門而出的民眾,漆黑夜色中,唯一的光源竟是一心路爆炸現場的熊熊火光。

大家逃出家門後,就窩在公園涼椅或是蹲坐在花壇邊,陳惠美苦笑說:「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露宿街頭。」雖然這次氣爆並沒有造成他們任何損失,但因住家接近一心路上爆炸點,災後也被劃入災區及圍上黃色封鎖線。

隔天,龔仲勳的哥哥將父親接去照顧,他與太太於下午住進安置中心。兩天來,他總是靜靜坐在角落,做著手部復健動作,志工關心問候,他笑笑地回說:「不錯啦!對身穿壓力衣的我來說,有冷氣吹就偷笑了;還有志工每天張羅我們吃住,這會兒連床都送來了。」

「怎麼沒看到你太太?」白天常看到他落單一人,志工不免關心地問;他總簡單的回答:「她去忙些事,等一下就會回來。」原來,他們的鄰居得知復電後,帶著癱瘓的兒子提前返家,陳惠美除了回家處理事務,就在用餐時間送去便當。她說:「這沒什麼啦!我們都是十幾年的老鄰居了。」

有幾次志工看到龔仲勳動作艱難的拆卸身上的彈力繃帶,想出手幫忙,但陳惠美總會出聲勸阻:「師姊!讓他自己來!」她哽咽地說:「我一定要對他狠心,讓他自己做就是復健,因為我們幫他就是在害他。」她快速轉過身抹去眼眶中的淚。

「唯有親身走過,才知燒燙傷治療對患者及家屬都是漫長的煎熬。」陳惠美知道慈濟有針對這次氣爆意外進行醫院關懷,曾經接受各方幫忙的她,寫下自己的電話號碼及住址,對志工說:「病友經驗分享與鼓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需要請打電話通知我們。」

八月三日晚間六點,中正高工安置中心撤除,市府安排受災民眾前往長期安置地點;家住二聖一路重災區的顧振芳及高素貞,決定接受高雄社會局安排轉至普賢寺,住一心路上的龔仲勳及陳惠美因住家已復電,決定返家。

林榮宏的妻子方怡人,拿出手機跟著「祈禱」樂音哽咽地唱著。現在的她,不想埋怨任何人,感恩這幾天來慈濟志工如家人般的陪伴,她流著淚說:「是你們給我們力量繼續走下去。」要離開志工,讓她覺得捨不得,晚上七點的祈福會,她告訴志工一定參加。

祈福會後,慈濟志工走進六十七位尚未撤離民眾的教室中,一一送上福慧珍粥及祝福;如果人不在教室中,志工也貼心地將掛著「平安」吊飾的福慧珍粥擺在床上。

夜風徐徐,當志工沿著一層層階梯往下走時,後方突然有人大聲喊著:「師姊!你們明天還會來嗎?」志工轉身看著階梯上方背光的身影,語氣堅定地說:「會!」夜色中,他露出一抹安心的微笑。

離家的日子,孫文清要求自己維持正常生活,每天晨起走路「回家」,不想讓這場意外打敗自己。

(攝影/陳裕炎)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