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0期
2011-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泰國
  主題報導‧朝鮮
  天涯共此情‧大陸
  寰宇慈濟
  關懷東日本大震災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0期
  朝鮮久違米飯香

◎撰文‧李委煌  攝影‧蕭耀華


再過一個月,白雪將飛撲枯黃大地、覆蓋生機;
寒害風災使得微薄的農產更加緊張。
還等不到冬麥收成,此際已青黃不接。

堆積如山、包包飽滿的米糧運入農村,
是度冬的珍寶,是救命的養分,
更是今晚飯桌上的期待——久違了,米飯香!


平壤人姜成真,隨順身為教授父親之願讀了物理學,期待將來能當一名老師;畢業後卻興起其他想法,自願到農村服務三年。儘管農活挺累人,但他學習到尊敬農人與糧食,感受到人人生而平等。

在國家安排下,他被送派中國大陸北京學習中文兩年,返國後進入朝鮮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工作,負責對外招商引資。

今年四十四歲的他,這一路求學費用全免,畢業後工作也由政府安排,無所謂失業問題;包括家庭住房、醫療、糧食、衣物、退休福利等,全有國家的安排與保障。

有如此的照顧,聽來也教人羨慕異常。但連年天災影響農作收成,以致長期都有糧食緊張問題;尤其是去年底寒害,今年六、七月暴雨,及八月梅花颱風之創,讓農作收成嚴重短缺,稻穀產量只剩過去一半。

十一月中旬,姜成真被派任為臺灣慈濟基金會米糧發放活動的中文翻譯;他想起多年前平壤糧食不足,美國送來了大量玉米,他和家人也從糧食供應所領到了物資。但這次四十一位慈濟志工大老遠來到農村,將大量米糧送到大批弱勢人口面前,身為朝鮮知識分子,他可是不曾見過這樣的發放方式!


慈濟國際賑災規模之最

「慈濟賑災的直接發放原則,我們都已知道。國家受到災害,我們不要面子,讓你們進來看。」今年七月下旬,朝鮮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人員來到臺灣,主動跟慈濟求援。

慈濟從一九九七年至二○○九年間,曾九度提供物資援助朝鮮糧荒;今年在經過兩次實地勘災,決定提供十四萬戶家庭、四十四萬多人糧援。這是慈濟國際賑災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米糧發放,也是朝鮮人民共和國允許民間慈善組織志工,將物資直接交給民眾的再一次。

朝鮮駐北京使館祕書朴成浩說,為了讓四十一名志工及時入境完成發放任務,使館人員特地週末加班,及時趕辦好每個人的簽證。

總計一萬三千多噸的「蒸穀米」分兩批發放,十一月十三日到十七日先行發放四十四萬包、每包十五公斤的米糧,以及食用油和奶粉。

單單是十四萬戶的發放通知單、物資領取單就有四百公斤重;連續五天的發放,安排了二十七個發放據點,平均每處至少有五、六千戶村民領受。

各合作農場、作業班領取者依序排列整齊,不分男女站得直挺挺,雙手自然下垂,安靜、規矩得令人不可思議。望上去村民衣褲清一色黑藍暗沈,或許是第一次見到來自臺灣的「外國人」,人人表情多顯漠然,不輕易漾開嘴角展露歡顏。

正逢稻米脫穀期間,加上朝鮮電力吃緊,各合作農場得輪流使用機器打穀,因此許多村民農忙無法親蒞現場領取物資,只好請其他村民代勞。農村四處可見趕收大白菜之景,學生、村民、軍人輪番投入,家家戶戶準備著要醃製一缸缸的泡菜,好作為度冬的主食。

今年,從白米、玉米、馬鈴薯等分配食材遞減,許多農民甚至得到山裏找些野菜來煮粥充飢;即便住在平壤的居民也說:「若能吃到些大米,就算是小康生活了。」只是營養不良常會帶來肺結核、肝炎與消化不良等疾病問題,嚴重者甚至導致死亡。

聯合國評估報告曾顯示,朝鮮即便是氣候適當無天災,穀物產量仍是少於人民需求,主因就是缺乏耕地、化肥、燃料與灌溉,更別說經濟受到國際制裁與孤立;因此長期來說,國際援助仍為必須。

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顧問委員長金正基跟志工說,長年來有許多外國人想深入朝鮮農村訪視,但他們基於國家尊嚴都拒絕了,「只有慈濟是特例。」

「一次收到那麼多來自民間團體的援助物資,對朝鮮來說也是第一次。」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委員長吳泰鳳也說,這次中國大陸撥了兩萬噸大米給朝鮮,但慈濟這個民間團體一次就援助了一萬三千多噸!另外,朝鮮從來沒有一次開放二十七個地點給外國人進入,何況還是和鄉親們直接面對面接觸。

慈濟發放團領隊志工羅明憲強調,無論發放模式為何,只要粒粒米糧能交到最需要的人手上,那就是證嚴上人與全球慈濟會員最大的期望。


能吃飽 明天起要更努力

慈濟志工自費自假前來發放,還從臺灣背來期間所需的泡麵與泡飯,甚至從飯店隨身帶出沖泡用的熱水,不願因發放賑濟打擾了地方領導與村民,吃飯這事就自個兒來。

「其實,挺羨慕你們能做好事。」中文翻譯者洪成哲對志工說,因為體制國情不同,朝鮮人民生活由國家照顧,也沒有像慈濟這樣的民間慈善組織。

洪成哲看到志工每天早出晚歸,而且熱情地帶動著前來領取物資的鄉親,他感覺臺灣人真有紀律;「能為大家翻譯服務,我感覺真榮幸。」儘管接連幾天腸胃不適,他仍堅持全程陪同。

陪著志工到農村關懷訪視,像是麟山郡、谷山郡等距離首都平壤僅約兩小時車程的地區,即使是住在平壤的他也甚少來過,遠自千里而來的慈濟人,卻那麼真心地走進了村子。

他跟著志工們,親眼看到了六十歲的獨居老婦,歡喜地將領來的珍貴大米倒進米缸,也看到村民將食用油分一半給親友鄰人,或是嬰孩第一次吃到來自國外的奶粉;樸實的朝鮮農村,大家已習慣團體生活、彼此關心,生活擁有一點就滿足。

由於電力吃緊,家家戶戶都沒能點亮燈,除了三月到七月農忙期間供電較頻繁外,嚴冬此時通常就極少供電了,就算房裏有電視與收音機,也全用防塵布罩遮蓋了起來。

家訪過程中,志工關心村民食用大米情形,告知蒸穀米不只是讓他們吃飽,其中的營養價值也很高;也提醒鄉親要保存好物資領取單,因為慈濟在十二月時將提供另一波的米糧。

「有了大米,就可以吃飽了。」平安南道平原郡村民韓成玉奶奶開心說,她已好久沒吃過米飯了;她用農場的牛車將慈濟援助的米糧、食用油運回家,儘管今年因風災收成差,但她說能吃飽就能好好幹活,「明天起要更加努力,明年一定會大豐收!」

她家院子種著白菜、蘋果、蔥、蒜等,她肯定明年九月蘋果就會結實纍纍,邀請志工一定要來作客。


隱士之國 平壤時空凝結

許多人形容朝鮮是個「隱士之國」,入境後實際觀察,嚴格說來這一、二十年間,平壤並沒增添太多新建築物,因此有點像是停留在八○年代的時空膠囊裏。

明年四月十五日,是朝鮮人心目中永恆偉大領導人金日成冥誕一百年,舉國上下此刻都在為建設「強盛大國」而努力,積極推展著建築、經濟、糧產等各方面成長,同時平壤市廣場、街道上也處處可見精神抖擻的學生們大聲吹奏樂器、排練歌舞,提前準備著明年這場盛大慶典。

平壤街道寬闊,城市規畫方正,植被綠化扶疏,空氣清新無染,規畫得很有系統。很難想像一甲子前韓戰期間,平壤市曾遭美軍投下四十萬顆炸彈砲轟,若依當時人口來計算,平均每位市民都分到了一顆。

下班時間的平壤,人們無論是搭地鐵、電車,抑或是騎腳踏車、步行等,總是步伐和緩、神色悠哉,幾無人急躁奔跑或大聲喧嘩,人人謹守規矩。

平壤外的偏遠農村,依合作農場、作業班、小組來編制並動員,戶口代表了勞動義務,戶口也是領取生活所需物資的依憑條件。姜成真說,國家配給系統,就是透過各地食品供應站依戶口名冊來分發,生活物資若不足,也可以自行去市場購買。

在各地市場裏,只要提出申請都可以合法買賣,在其中就是個小型資本主義面貌,大家拿有餘的衣食物品相互交易,補充生活配給需求的不足。

朝鮮人民組織分工架構清楚而嚴密,全國人民動員生產就像是「繳稅」般,國家再依此收益平均分配人民的醫療、教育、糧食、住房及退休照顧。朝鮮人習慣如螞蟻雄兵般的團體生活,一切皆以國家利益為至上目標,個人私利欲求並不被鼓勵,甚或被視為不道德。

姜成真說,朝鮮人在各單位上班幹活都有薪水,但薪水差距並不多,而且物資都由國家分配供給,「其實錢的意義不大,就是買些生活用品罷了。」


朝鮮人眼中的幸福指數

在朝鮮,能勞動生產的人特別受重視;所謂「勞動人口」,一般是指十六歲以上,以及男性六十歲以下、女性五十五歲以下的居民。

但在糧食短缺的現況下,許多合作農場的「勞動人口」,目前每天糧食配給量也只有一百來克,而且只是玉米與雜糧而已,幾乎無法維持溫飽,遑論其他無法領到國家配給的非勞動人口。

黃海北道麟山郡一位六十七歲老奶奶原本已退休,但為了能領到每日一百克的配糧,只好又再拿起鋤頭成為勞動人口;如今農村普遍一日就吃早晚兩餐,內容多半是少許玉米、馬鈴薯與野菜混煮的稀粥。

臺北慈濟醫院營養師張雅玲說,即便一百克糧食全都是大米好了,煮起來也只是一碗多一些的飯量,幾乎不足一般人一天所需的三分之一熱量,更別說其他如蛋白質的營養含量。

協助慈濟翻譯的一位金先生說,他們偉大領導金日成在一九九四年辭世時,他才十五歲,國家糧食已很吃緊,他印象中吃的是玉米與粥湯,生活相當清苦。他讀日文系,中文是苦讀自學來的,也特別喜歡慈濟人口中常說的「有願就有力」,他堅信朝鮮好日子很快就會來臨,「人在逆境中,反而會鍛鍊得更堅強!」

今年臺灣有兩本暢銷書:《我們最幸福》、《這就是天堂》,均為朝鮮紀實與口述書籍;書名意涵相當耐人尋味,因為它是朝鮮人的真心感受,卻也是不同體制者的嘲諷反喻。

今年五月,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布了全球幸福指數,沒幾天後,朝鮮也公布了他們的「世界各國國民幸福指數」評比,中國大陸排名第一,朝鮮次之。無論各界看法如何,幸福感是相當主觀的,因為它跟經濟發展沒有必然關係。

或許痛苦的感覺來自比較計較,在社會主義體制下的他們清貧樸素,生活容易滿足而少欲,有貧無苦。當地人極少聽聞自殺案例,即便是忍饑耐餓,也成為共體時艱的愛國責任。

朝鮮是個神祕國度,生活在不同體制下的人,很難對它做出足夠客觀的評論;因為外人所能觀察到的生活景像片段,都是在他們允許下才得以接觸的;因此,該憑什麼去敘說、去論斷?


家訪時,志工薛明仁看到一位孕婦,但消瘦的她肚子幾乎沒有隆起,手邊唯一一碗菜粥,是為了留給在外勞動的先生;問她吃飽了嗎,卻是一陣猶豫沈默。

另一位喪偶的婦人,志工訪視後致贈了包口糧,她竟答道:「這分恩情我何時能還得起?」見婦人答得那麼認真,薛明仁掉頭走出屋外,雙眼早噙著淚水。「許多朝鮮人,努力也許只求溫飽,反觀我們自己,平日又為多少事煩惱呢?」

隨著志工進行了六天發放、家訪的中文翻譯,姜成真說,之前他沒接觸過臺灣人,這次慈濟人卻讓他非常感動。他看到團員中不少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你們原本可在家陪伴兒孫,過上悠閒的好日子,卻不怕困難、不怕累地來到環境克難的朝鮮農村。」

姜成真坦言,這次慈濟援助的整個過程,只要有參與者都會有所感動,尤其當他們了解到全球善心人士的捐款、米糧的採購生產、運輸過程的一波三折後,更能體會萬餘噸大米在歷經千辛萬苦後運抵各發放定點,「那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感覺和慈濟特別有緣,姜成真發願有一天能夢想「成真」,他也要成為慈濟會員,作為愛心團體的一分子,他真心盼望著那一天早日到來。


【 蒸穀米 用心良苦營養高】

將「蒸穀米」用於國際援助,是慈濟賑災史的首次。

一般人較熟悉的「糙米」,是先將稻殼去除後再處理,而「蒸穀米」則是直接將稻穀泡濕再經適度蒸煮,過程中稻殼養分被留在米裏,然後再經由烘乾、脫殼等步驟而得。「蒸穀米」食用前需先泡溫水一個小時,浸泡水量比煮白米多一倍,烹煮後口感鬆散而較少黏性。

代表慈濟前往大陸簽署蒸穀米出口合同的志工薛明仁強調,慈濟援助物資重「務實」,希望給對方適合、習慣且需要的東西;因此當勘災團進入朝鮮時,特地從北京的中國糧食集團總部帶進了幾斤的蒸穀米樣本,請當地領導們烹煮試吃,評估是否適合村民食用。

志工自己也做了實驗──五杯蒸穀米可煮出十碗飯,而五杯白米則只能煮出六碗飯,相較來看,蒸穀米的「出飯量」及維生素、磷、鐵、葡萄糖、蛋白質等營養成分,都大過白米許多;重要的是,朝鮮領導們均同意這種成分的米糧,很適合糧食極度缺乏的人民,尤其許多村民已近一年沒吃過米了。

專家表示,經由浸潤、蒸煮、乾燥處理過的蒸穀米,在碾製時不易斷碎,並可延長貯存期限;且含有大量易於人體消化吸收的糊精,特別適合朝鮮老人、兒童等體質較弱的族群使用。

雖蒸穀米不似白米潔淨,呈現著暗暗的淺褐色,口感也與白米相異,但薛明仁說,它的價格比白米還貴,發放前也透過領導傳達其中差異,希望村民們能懂得這分用心。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