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0期
2011-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泰國
  主題報導‧朝鮮
  天涯共此情‧大陸
  寰宇慈濟
  關懷東日本大震災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0期
  兩岸交流 利他的新人生哲學

◎撰文‧郭鳳儀(大愛電視臺‧彩繪人文地圖製作人)  攝影‧蕭耀華

陸客來臺觀光人次逐年成長,兩岸領導階層互訪頻繁,
大陸人民有機會細讀、品味臺灣之美,
而臺灣民眾也從中發現謎樣大陸的另一種觸動,
一種正在民間悄然醞釀、升溫的生活態度;一種從利己轉為利他的新人生哲學。


六十年來,中國大陸的社會發展像盪鞦韆一樣,從一個極端盪到了另一個極端,一甲子的光陰彷彿只是縱身一躍,很多老百姓還沒來得及反應,就從政治至上的時代,跳進了經濟第一的時代;從物質匱乏的時代,跳進了消費大國的時代。

遽變中,過去吃大鍋飯的記憶遠離了,無產階級消失了,傳統的老房子也因為發展拆遷了,每個省會、城市都像一座巨大的工地「遍地開挖」,人人想擺脫貧窮枷鎖,不斷地在物質層面上拚搏。

十一年前,我以電視臺記者身分被派遣到上海駐點;當時在中國大陸的採訪,幾乎是經濟開發的體驗之旅、冒險新鮮的玩樂之旅、尖端流行的奢華之旅。

財富擴增、收入上揚,但冷漠、疏離、利己與不信任感,也在人情冷暖間逐步擴張;老百姓難以置信,社會上還會有「無私」、「利他」的人性光輝存在。

上海居民施嬋的父親,曾在文革時被下放外地二十年,當施嬋早年參與慈濟活動時,父母、親戚、朋友全部反對,說她肯定被騙,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目的,單純只為幫助別人而已。

來自臺灣的慈濟志工楊月貴,回憶十數年前許多臺商週末自發地走上街頭掃街,宣導愛社區家園的環保理念時,也被很多上海人當成傻瓜、呆子。「他們打從心裏都沒有想過,會有一群人,沒領工資,用自己的時間來做這樣的事。」

這一年來,我來到大愛電視臺參與「彩繪人文地圖」團隊工作,與同仁一起經歷過十三省,踏過城市、走進鄉村,深入窮鄉僻壤,發現非常不一樣的採訪經歷,因為我們感受到一種正在民間悄然醞釀、升溫的新生活態度。


擺盪天秤兩端

上海知名主持人也是同濟大學客座教授曹可凡,以親身經歷及長期觀察表示:「中國大陸在六零年代時,有過斷裂層面,所以人們的很多觀念出現了一些變化」;「一個機遇、一個開放的時代,提供了人民平臺。百姓迅速膨脹了財富,但你會發現,其實他們精神的層面很空虛。」

北京能源企業總裁夫人黃沖,在沒有參與志工服務前,逛街、購物是唯一的生活重心,衣櫃間裏有數十個世界名牌包、精品手錶,每一樣最少上萬人民幣起跳,甚至還有一支限量錶,高達三十萬人民幣。「用不用得到不知道,但一定不能買輸別人,」黃沖靦腆地說:「別人出國分享戰利品,自己沒有,心裏會很難受……」、「就是很不知足,那種貪欲一直誘惑著我……」

二○○六年,中國大陸一部軍旅題材的電視連續劇「士兵突擊」,收視率創下當時全國最高紀錄。男主角許三多木訥憨厚,沒半點取巧的心眼,相較於戲中懶散自私的老兵只想混到退伍,許三多卻時時刻刻惦記著父親的叮嚀:「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要做很多有意義的事。」

許三多對私利的遲鈍,不僅對照出人心急功近利的反差,也反映了社會有股潛藏力量極欲改變浮華功利的現況。

曹可凡認為,處於社會的轉型時期,「很多自發的、外來的資訊,透過媒體網路的傳播力,把老百姓的思想都搞亂了。所以這是為什麼現在大陸開始宏揚國學,人民想回到最原初,最原始的那段美好時光……」

也正因為如此,一種新的生命態度正在悄然成型,而慈濟人「利他」的生命理念,也切中了新世代的社會所需,愈來愈多人不論貧富都在這樣的「轉念」下,積極付出。


篤定的方向感

三十八歲的余濤,是安徽省固鎮縣政府的司機,生活穩定,收入也堪稱中產階級。這幾年固鎮搭上了華中崛起的順風車,城鎮經濟愈發的富裕,幫領導開車的余濤,看盡家鄉的突飛猛進,卻從未發現,原來他身邊不遠處,還有許多需要被關懷的貧窮人。

剛開始余濤壓根兒沒想過自己能做些什麼幫助別人,只是盡本分,擔任政府機關與慈善團體的橋梁,協助慈濟志工來固鎮關懷時的後勤支援。一趟趟下來,他看到慈濟人照料自己家鄉孩子的用心與謙卑柔軟的態度,令他開始思索生命價值。

余濤說:「雖然有非常穩定的生活,但卻不知道人生的方向何在,懵懵懂懂的;是慈濟的理念給了自身方向感。」

余濤成為慈濟在固鎮的第一顆種子,假日一有空他就帶著兒子余舟去探訪助學孩子,關懷貧困家庭。在助人利他的行善中,余濤找到人生的新動力,也改變了生命視野。

河北省保定一間眼科診所院長申文輝,執業十六年,雖然父親是赤腳醫師,但子承父業,他從父親身上看到了醫者職責。「醫師要有醫德,不能以賺錢、營利為考量,更多時候要站在病患立場考慮,如果只想到如何掙錢,那麼就有失醫師的天職。」申文輝說。

在北京慈濟志工的懇託下,二○○六年申文輝參與了「光明計畫」,幫助河北淶源縣貧困老人,進行免費的白內障手術,爾後,每年冬令發放,都可以看到申文輝在山區義診的身影。每每走進偏遠山地,他都有所感嘆,許多老人因病而貧,又因貧而病,醫者仁心,看見病患受困貧病中,豈能視若無睹。

這些年,慈濟幫助超過一百七十位老人重啟光明,申文輝說:「病患的需求,應是醫護人員最大的動力,要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一切以病患的利益為出發點,他們走不出大山,我們就把醫療帶進山裏。」


錢財當用之處

二十年來,慈濟志工在大陸的付出,不僅帶來一股沈穩的安定力量與心靈寄託,慈濟人文的生活哲學,也激發了大陸民眾前所未聞的感受,「清平致福」、「克己復禮」、「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把握生命,分秒不空過」,鼓勵每個人降低物質欲望,淨化心靈。

三年前,富太太黃沖在產後歷經生死,讓她突然醒悟,理解上人說的「人生無常,把握當下」;從此以後卸下名牌光環,簡居質樸,不再讓貪念牽引自己的人生。「以前就是想占為己有,為了面子獻寶,現在揹最多的,就是慈濟包,穿得最舒服的就是慈濟服。」

過去的黃沖從來不進廚房、不打掃,現在反倒享受動手服務的樂趣,將昔日購物血拚的時間,轉化為奉獻的時光。

三十三歲的數學老師張廣宇,外表斯文,曾經年少輕狂,大學時經常瞞著父母混酒吧、追女友、夜夜笙歌。「以前我渾渾噩噩,虛度年華,根本就沒有人生的目標和方向,只知道今天很開心,今天又賺了很多錢,今天晚上又可以去哪裏玩。」

直到被上人的精神感動後,他回歸儉樸,每個月教書收入高達八萬臺幣,卻過著「清平」生活,從兩房一廳的獨身豪宅,一路搬到小套房;十坪大的房間裏,除了一張書桌、幾本書及舊木板拼搭而成的床,再沒有任何值錢物品,但他的心靈卻無比富足。

「錢應該用在更有價值的地方,幫助貧困兒童、受災人民,生活清淡平實,才是真正的富裕。」張廣宇說。


曹可凡二○○八年曾來過花蓮拜訪上人,就他觀察:「二十年來,慈濟會在中國大陸有如此規模,跟整個社會的發展態勢,是相輔相成,緊密不可分的。」

慈濟所催生及實踐的理念,與民眾冀望從功利社會轉型到心靈昇華,追求柔和、安定的新生活哲學非常貼近;而這一年來,「彩繪人文地圖」節目團隊在各省也具體而微地呈現了這樣的美善故事,歷經一段段幸福與愛的探訪之旅——

我們看到無數志工,總在災難發生第一時間,立刻放下手邊工作,趕赴援助的大無畏精神;遇見了眾多人窮志不窮的貧困學生;記錄下了民工父母即便潦倒、落魄,也要用盡一生氣力拉拔兒女脫貧的偉大親情;還有報導了許多身殘心不殘的勇敢鬥士。

「彩繪人文地圖」有幸能夠參與這麼多大陸志工用生命編寫下的純真故事,用愛活出來的美善價值,未來團隊也將繼續在這片廣漠的中華大地上,發掘更多幸福與愛的人生浮世繪。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