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0期
2011-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泰國
  主題報導‧朝鮮
  天涯共此情‧大陸
  寰宇慈濟
  關懷東日本大震災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0期
  二十九日 如規、如律、如儀、如法

 

◆10‧29《農十月‧初三》

【靜思小語】分神耗志,無法通徹真理;恭敬專注,法入心常受益。

虔誠心,轉法輪

《無量義經》經文:「與眾中八萬菩薩摩訶薩俱,從座而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燒散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從於空中旋轉來下。」描寫佛將宣說大乘真理,大莊嚴菩薩視機緣已至,帶領菩薩們向佛作禮,散香花致敬,人人一心虔誠,恭敬求法之殊勝莊嚴景象。

晨語時間,上人教眾誦讀經文時,要觀想如同佛陀在面前,以恭敬心做五體投地之最敬禮;繞佛繞法時,也要觀想從佛陀面前走過般,一心專注,步步穩定、腳步與眾合齊,恭敬唱誦經文或念佛時音聲嘹亮,以大眾的虔誠心行「轉法輪」。

「期待聞法能受益,就要起恭敬心,如規、如律、如儀、如法,才能夠將真實的大乘法聽入心,讓心靈的道場常保莊嚴,且終身奉行。」

上人表示,過去日月燈明佛入滅後,八王子以妙光菩薩為師,經過久遠劫堅定道心修行,皆成佛道;最後一位成佛者,名為「燃燈」,燃燈佛有八百弟子,其中一位「求名」,因其貪著利養,雖然讀遍經典卻不通徹。

上人引此教眾,佛弟子有清淨聞法修行的殊勝因緣,若因求名求利而分神耗志,勞役其心、患得患失,將無法通徹真理。「清淨佛性一旦受利欲染著,即不斷增生無明煩惱;若能做到『無欲者勇』,自然勇於承擔、能捨一切諸難捨,故能成就福德道業。」


慈悲心,轉業力

臺北資深委員李素貞師姊,二十多年前在籌建花蓮慈濟醫院期間即投入慈濟,積極邀請會員出錢出力做好事,會員曾高達兩千多人。當時為了收善款,她騎壞兩輛機車,還曾在一天之內換搭十二趟公車,至今已帶出二十七位委員。

去年師姊罹患癌症,還要照顧中風的先生,雖因化療而體力衰退,但她仍親自拜訪會員收善款、說慈濟,不畏路途奔波辛苦,只求會員善念不斷。今年三月她正在做化療,卻堅持「入經藏」,雖然練習時間長,她卻未退轉。

早會時間,上人讚歎,素貞師姊透徹人生自然法則,即使受「病」與「老」所纏,不埋怨、不喪志,還是積極用功與樂觀,確是人間菩薩典範。

上人以此勉眾,業力現前,要平靜接受,不讓境界影響道心,這才是真修行。「期待人人提起大慈悲心,轉無明為智慧,化解惡緣結善緣;平安而能付出助人者愈多,才能遏止災難,讓人間恢復祥和。」


講倫理,重道德

與花蓮慈濟中小學李克難校長等師長們座談,上人感嘆全球人口暴增,人心道德漸失,未來世間堪慮,故期盼師長們提起使命感,培養有禮懂理的未來主人翁,引導人心回歸倫理道德。

上人剴切言,於此災難頻生、道德衰微之時,若人心再不教育,則無以救世:「教育是人類的希望,古德云『人之初,性本善』,人心本性清淨單純,要以倫理道德守護。」

上人言,慈濟教育的特色,就是具有倫理道德的人文教育,必須從小開始培養,讓孩子們在大環境中薰陶,回歸本具的善良、清淨佛性。

「『禮』就是『理』,就是人文;教之以禮,才能讓人感受真、善、美的教育人文。」上人期許慈濟教育從幼教、小學、中學而到大學、研究所,都能穩扎人文基礎,讓孩子們在此培養好品德,具有健全人格,則方為人格、道德和學行皆健全的「全人教育」。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