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0期
2011-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泰國
  主題報導‧朝鮮
  天涯共此情‧大陸
  寰宇慈濟
  關懷東日本大震災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0期
  二十三日 大覺有情者

 

◆10‧23《農九月‧初二十七》

【靜思小語】人間菩薩「大有情」——願大、行大、度眾生大。

無上智,大有情

「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在今年八月圓滿落幕,然社區慈航持續啟動,全臺各地依舊聽聞許多聞法轉變、改除習氣的感人實例。

晨語時間,上人例舉,南部有一位富太太想「入經藏」,卻又對齋戒茹素感到困難而遲疑;期間,親友送來兩隻她最愛的活蟹,她在守齋戒與滿足口欲間陷入兩難,最後心一橫,決定自己動手……當螃蟹煮熟放在面前,她卻感覺如同嚼蠟般反胃,猛然體悟自己過去的無知,所貪愛者不過是「三寸喉」的口欲,從此堅心茹素。

「過去受欲念牽引,如今聞法能存心,所以面對美食會起掙扎,甚而食不知味;一旦下定決心齋戒、精進,去除心欲,就像掙脫束縛,身心皆能逍遙自在。」

上人解說《無量義經》:「遊戲菩薩諸波羅蜜,於如來地堅固不動,安住願力廣淨佛國,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菩薩摩訶薩,皆有如是不思議功德。」表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一切真理之無上智」。

「學佛者心要專、心要定,以心會道、安住於道,恆持發心立願而身體力行,即能通徹宇宙間所有事物的道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上人續釋「菩薩摩訶薩」,意謂「大覺有情者」,簡稱「大有情」。

所謂「大」有三義——願大、行大、度眾生大。上人解說,所發之大願,非為一己之私,而為自度、度人;發願尚須力行,故要履踐佛法,以大願力救度眾生;欲度眾生,不能只影響少數人,須盡此報身,救度無量無數人。

上人言,菩薩遊戲人間,即是專心救濟眾生;學佛者自修自證、道業精進,且以清淨心利益眾生,故有「不思議功德」。


淨人心,化人間

近日中美洲熱帶低氣壓過境,引發洪患和土石流,災情波及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等五國,慈濟人已動員勘災。

早會時間,有感於世間災難愈益頻繁,上人籲請人人提起「天下一家」的寬廣心念,儉省生活用度,救助世間災苦難;同時落實人間菩薩招募,臨事時即能迅速匯集力量、利益眾生。

「佛陀教導弟子自度度人、自覺覺人——自己覺悟,還要引導他人覺悟;只要人人開啟心門,提升與佛平等的覺性、與菩薩同等的願力,就能救濟蒼生、撫平災難。」

上人勉眾,有幸聽聞佛法,又有殊勝因緣同在菩薩道場中,要作「大覺有情者」,專心救濟眾生。向外付出的同時,內心也要時時清淨——去除貪、瞋、癡、慢、疑的煩惱染著;心淨則土淨,就有普度蒼生的大願力。

「天地災難聲聲告急,眾生在不知不覺中累積業力,釀成難以收拾的災禍,」上人言,天災來自人心,欲救世,先救心,「期待人人運用法水,淨化己心,進而引導大眾淨化心地;會合點點滴滴的力量,讓天下苦難人能平安度過災難,就是成就利益眾生的大功德。」


啟慈航,度眾生

「天下四大不調,社會、家庭、人心脫序,令人擔心;不過,擔心亦無用,要承擔起責任,運用佛法作為救治人心的靈方妙藥,以『覺有情』的願力救濟眾生。」在靜思堂與返花尋根的桃園、新竹、宜蘭、花蓮、臺東培訓委員慈誠圓緣開示,上人勉眾「莫輕己力」。

「慈濟從四十五年前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開始,人間菩薩分布愈廣、得到救助的苦難人愈多,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也隨著慈濟人的腳步傳播到國際間,帶動人心向善。」座中培訓委員慈誠即將於年底歲末祝福受證,上人致勉要用心守持戒律,發大心、立大願,力行「四法四門四合一」,達到「立體琉璃同心圓」。

上人表示,慈濟人應知「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靜思法脈以佛法為中心思想,且將佛法自叢林道場推入世間與人群,自度度人。

「從年初開始敦促大家『入經藏』,即是希望人人心中有法,親入經藏,了解佛法的真實義,增長慧命;入經藏必須齋戒茹素,則是希望人人去除貪欲、改除習氣,懺悔、齋戒,自我警覺,守護身、口、意不造業。」

上人言,靈山會不散,力行菩薩道的時刻到了!慈航已經啟動,但願人人都是慈航舵手,能普度全球眾生。

在為四百多位師兄師姊皈依時,上人強調,要將皈依文放在心中,時時提醒自己,不只是皈依佛、法、僧外在三寶,同時要皈依自性三寶,才堪為人品典範。

「人生無常,時間分秒流逝,期盼人人把握尚能運用的生命時間,發心立願,步步踏實精進;自度度人,且帶動周遭人成為人間菩薩,日日造福人間。」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