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0期
2011-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泰國
  主題報導‧朝鮮
  天涯共此情‧大陸
  寰宇慈濟
  關懷東日本大震災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0期
  2日 點亮心光

 

◆10‧2《農九月‧初六》

【靜思小語】開啟心靈之光,不讓外境蒙蔽真心,還能照耀他人,延續光明。

覺行圓滿

「眾生皆有與佛同等的智慧覺性,在佛不增、在凡不減,要用心去除自心的無明煩惱,開啟心靈之光。」晨語時間,上人提及一位就讀小學五年級的男孩,媽媽獨力扶養四個孩子和臥病在床的婆婆;男孩很懂事,不僅用功讀書、幫忙做家事減輕媽媽負擔,更利用假日做環保守護大地,將沿街撿拾回收物當作遊玩,做得歡喜自在。「這一分清淨的心念、簡單的動作,顯示出『曉了分別,性相真實』的善良本性。」

「佛陀說法度眾,希望引導人人自我覺悟,進而帶動他人覺悟,讓清淨自性發光發亮。」上人引述《法華經》:「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說明,「發大乘意」就是轉識成智,成就至高無上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境界。如同一盞燭燈點燃,可再引燃其他燭燈,不斷延續;覺悟者心靈明亮,其心光亦可以照耀他人,再引發其他人的心靈之光。

「欲達自覺、覺他之覺行圓滿境界,須『常修梵行』,即清淨行。懺悔過去無明造業、去除習氣,不再隨外境產生貪、瞋、癡等煩惱,即使身處人群,面對種種紛擾,心亦不受煩惱染著。」

上人解說,眾生皆有如來藏識,只是凡夫在剎那間受啟發、覺知道理,很快又見境生心、故態復萌,受染著的意識時時遮蓋清淨的智慧;若能常常提起智慧,去除污染意識,終能開闊心胸眼界,了徹宇宙萬理,不再受人、事、物境而蒙蔽真心。


悲智雙運

「身心入法,能轉識成智,則所接觸的每一個人都是值得學習或反省的經典。」早會時間,上人讚歎慈濟志工日日在人群中付出,就如《無量義經》所言的「大菩薩」——入群度眾,心靈輕安自在,付出助人同時啟發自己的道心。

上人形容自心常處兩極化——為天下災難頻仍而掛慮,又欣慰於慈濟人在全球各地付出造福。「見苦知福,要感恩自身平安,且所接觸的皆是發願為苦難人付出的菩薩;為救助苦難而忙碌付出的同時,要聞法入心,用法水洗滌無明煩惱,增進慧命道業。」

上人期許人人「入經藏」,修得身心清淨,福德、智慧圓滿;亦提醒「入經藏」者須身心齋戒、表達虔誠,才能悲智雙運,意識清淨無染,收放自如。

在臺北南港有一群慈誠師兄,因參與經藏演繹與讀書會共修而茹素,今年六月起,每星期一、三、五,齊聚張聰明師兄的修車廠共進晚餐,由孫文明師兄做主廚,食材則來自師兄師姊自家菜園,一群大男人呼朋引伴「吃健康」。八月演繹結束後,仍持續每星期至少三天的聚會,用餐後一起投入慈濟事,恆持善念也傳承健康茹素觀念。

見到師兄們為了表達虔誠而茹素,且誠懇懺悔除習氣、勤精進,維持緊密的法親情誼,上人感動並引以教眾:「法親共修持、互勉勵,心中的靈山法會永恆不散。生活中隨處都是道場,要繼續在社區啟動慈航,帶動家家精進,讓社會充盈光明祥和的瑞氣。」


反黑歸白

「人生可以平平凡凡,也可以胡裡胡塗過一生,更可以有價值地發揮一生。」北區第一梯次慈誠委員培訓尋根圓緣,上人表示,同樣是人生,卻能有不同的感受與作為,能在志同道合的菩薩團體裏付出,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人生。

上人言,只用知識做事,往往會做錯事;聞經典,轉識為智,才能用智慧投入人群做世間事,使社會祥和溫馨,成就有價值的人生。

座中師兄、師姊即將完成慈濟委員、慈誠隊員培訓課程,上人勉眾,既發心立願走上慈濟菩薩道,就要當真正的覺有情者,往覺悟的方向精進而行。

上人以「皈」字意寓「反黑歸白」教示,此後當背向心地之黑暗,往光明善良的道路而行。「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期待人人脫離凡夫心,身體力行,自度度人,以人品典範,導引更多人走入康莊覺悟之道。」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