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葉子豪 │ 攝影‧顏霖沼

〔圖說〕無線電是嚴聖炎(右)的本行,與電波打交道超過二十年,他在慈濟貢獻所長,利用無線電互通訊息「聞聲救苦」。(攝影/吳惠珍)
接受美援、敏於農事的匱乏童年,事業騰達多元、人面廣闊的壯年,
人生際遇常讓嚴聖炎思索:「為什麼是我?」
但投入讓他盡情發揮的志工服務,恍然明白,原來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六十歲以後的他仍汲汲營營,此回不為己利,而是利他。
夜幕低垂,中央山脈的稜線在黑暗中隱沒,花蓮靜思精舍盞盞路燈亮起;一路之隔的小書軒旁,一盞高約三公尺的路燈也盡責地放送光明。不同於其他拖著「電線尾巴」使用市電的燈,這盞太陽能路燈,只靠白天日照產生的太陽能光電,就能持續照明一整晚。
談起這盞由國際慈濟人道援助會「綠能小組」研發的路燈,志工嚴聖炎顯得相當開心,「它是LED燈,耗電量只有九瓦,但亮度是九百流明;我們把過去三年的經驗結合起來,做到發電量最高、耗電量最小,發亮度高又穩定。」
身為研發團隊的一員,嚴聖炎扮演的是接引各行各業人士,整合多種專業的幕後角色,許多人援會製作的賑災用具,都有他默默耕耘的貢獻。
「一般現代的科技產物都以利己為主,但我想把科技和慈悲結合,不是利己,而是利他。」經營通訊電子事業二十多年,嚴聖炎相當清楚,關鍵技術即為商機利益之所在;因此要找到技術水準高、有善心的實業人士,分享技能參與研發,不是件容易的事。
為了把「對」的人接引到「對」的地方,他像劉備三顧茅廬,頻繁地向合適的廠商講慈濟,接引他們共襄善舉。
牽起「無線」善緣
如是面對面的分享、接引,需要花費幾個月,甚至一整年,而最後的利益卻不是歸於自己;站在企業營利的現實面,這樣的付出似乎很不划算。但懷著感恩的心念,嚴聖炎不惜錯過商機,少賺點錢,只希望能「度」更多實業朋友,一如自己當初被「度」一樣。
「那時慈濟人在通訊方面比較弱,他們是業餘的,我是職業的。」談起和慈濟結緣的經過,嚴聖炎的思緒回到九○年代,臺灣接連遭受賀伯、瑞伯等強颱侵襲,人口密集的大臺北地區,更是每遇颱風就淹水,部分重災區如汐止,居民甚至一覺醒來,就看到馬路變成水道,房舍成為孤島。
水患發生後,來自各區各鄉鎮的慈濟志工,立刻前進災區分送便當、援助受困者,這時無線電通訊就非常重要。慈濟北區急難救助隊陳義明隊長,說明了無線電的便利性:「行動電話,十個人打一個門號,只有一個人能通,而且機房淹了,手機就不通了。但如果用無線電講話,大家都聽得到。」
為了滿足救災通訊需求,許多志工自掏腰包,購買中大功率的「業餘機」,並依照政府規定,考取業餘無線電人員第四級執照,登記國際呼號,成為正牌的「火腿族」;但是實際使用時,許多意想不到的狀況一一浮現。
「一人買一款沒有辦法整合,你的機器我不會用,我的機器你不會用。」陳義明還記得,那時汐止連續兩三年淹大水,但因無線電通訊還未整合好,災區和慈濟臺北分會救災指揮中心,相距僅約十公里卻時有失聯的情形。
為了改善無線電通訊品質,北區慈濟志工急求高人指點。在忙完九二一地震的急難救助任務後,北區慈誠隊幹部張順得、陳朝旭、陳義明,便在專業人士的接引下,走進嚴聖炎位於臺北東區的辦公室。
一九八六年,以校級官階從軍中退伍的嚴聖炎,乘著解除戒嚴、放寬民用無線電管制的良機,投入無線通訊設備的生產、銷售、研發;接著開設電腦3C大賣場,鼎盛時期擁有四間公司。他也和業餘無線電玩家,推動成立「業餘無線電促進會」,為臺灣民間無線電的發展出錢出力。
陳義明等一行人初見這位正值事業巔峰期、一絲不苟的「大老闆」,剛開始還有些不自在,但相談之後就發現找對人了。在嚴聖炎的指導下,慈濟北區急難救助隊改用發射功率較小、電波穿透力較強、使用更簡便且無須考照的「業務機」。他並且教導慈誠隊員架設通訊中繼站的訣竅,讓通訊距離較短的業務機也能透過中繼站,與遠距離的指揮中心溝通無礙。
「有很多技術性的東西,在商場上來講都是人家保密到家的,但他沒有保留地教我們用。故障要維修,他也不收錢。」談起這位無線電達人,陳義明讚歎他的熱心。
除了教無線電通訊,嚴聖炎也將在軍中學到的操舟、結繩等技能,分享給北區急難救助隊成員,在每年三月到十一月的每月集訓中,總是再三要求學員,做好標準作業程序的每一個步驟。「急難救助隊駕小艇出去送餐盒,不要小看那餐盒,它代表的是慈濟人維繫生命的關懷;我們要以確保人、物安全為最高指導原則。」
好朋友一起做好事
嚴聖炎的扎實技能與嚴格要求,讓北區慈誠隊獲益良多;而認識慈濟,也讓他多了不少好朋友。這些「數顧茅廬」的志工,每次來都坐上大半天,把握每分每秒請教無線電方面的知識,也同時分享證嚴上人及慈濟世界的故事。對於頻繁的拜訪,嚴聖炎不嫌煩,反而相當敬佩:「天下怎麼會有這樣的人?不為己利而是為眾生!」
不過感動之餘,正值壯年的他還是以事業為先,可以鼎力教技術、捐錢、捐設備,但講到接受培訓為慈誠隊隊員,不免有些猶豫。
直到有一天,張順得誠懇地對他說:「人間菩薩道,需要大家一起來成就!」關鍵時刻的一句話,讓嚴聖炎若有所悟,應當更深入慈濟菩薩道,而不只是捐「身外之物」。
 |
〔圖說〕九○年代,人口稠密的北部地區接連遭受強颱侵襲,慈濟人成立急難救助隊;而當過職業軍人,受過嚴格戰技訓練的嚴聖炎,不吝將所學的操舟、結繩技能分享給隊員們。 |
眼看好朋友就要接受培訓,北區慈誠隊幹部都歡喜地期待著。但就在嚴聖炎即將跟上來的時候,無常降臨,讓一個人永遠缺席了。「當我理解,並答應他走這條菩薩道的時候,他就走了。」回想起張順得師兄,嚴聖炎紅了眼眶,哽咽地說不出話。二○○二年七月九日凌晨,正當北區慈誠隊緊盯娜克莉颱風動向,全員戒備之際,時任副大隊長的張順得卻因病猝逝,走完不到半個世紀的人生。
懷著對好友的不捨,嚴聖炎在陳朝旭、陳義明陪伴下完成培訓,受證成為慈誠隊員,並將自己的良能擴大運用。
二○○四年底,印度洋大海嘯重創斯里蘭卡等地,嚴聖炎攜帶無線電器材前去支援勘災團隊。「電話不能打,基地臺都毀掉了!」走進滿目瘡痍的災區,嚴聖炎立刻架設無線電臺,調校衛星通訊設備,完工後第一件事,就是讓志工向上人報平安,接著協助大愛臺同仁將畫面傳回臺灣。
在二○○九年臺灣莫拉克風災的救援任務中,嚴聖炎來到屏東林邊災區協助無線通訊,他交代負責執掌無線電對講機的志工,務必遵守通訊規則,保持通訊紀律:「第一保持靜聽,第二長話短說,第三講重點,第四講明語,有問題就直接呼叫協調中心!」
 |
〔圖說〕二○○九年夏季,莫拉克颱風造成屏東縣林邊等地嚴重淹水,嚴聖炎攜帶無線電器材南下協助通聯,以利安排足夠人力進入災區清掃或補給物資。(攝影╱簡淑絲) |
嚴密的規畫、謹慎地使用,讓進入林邊災區的志工團隊,與六十公里外,設於長治鄉慈濟屏東分會的救災協調中心溝通無礙;良好的通訊品質,甚至吸引消防隊、國軍通訊連前來觀摩。
事業為志業打好基礎
「我經常問自己,為什麼是我?」六十出頭的嚴聖炎,回顧過往的人生與事業經歷,彷彿在冥冥中,為現在從事的志業打基礎一般。
從軍的父親跟隨部隊來臺落戶於高雄,一家人住在竹編土糊的簡陋房子,靠微薄的收入度日;更不幸的是母親在他五歲時就過世了,逼著他從小就得發揮克苦克難的精神。
「那時候接受美援,我的褲子衣服就是麵粉袋做的,後面還印著『中美合作』。我也上山採瓊麻,泡水、捶打,打完曬乾後做麻繩,當成褲腰帶。」憶兒時,嚴聖炎對又厚又硬,尖端有如刀鋒的瓊麻葉,印象深刻。
雖然出身外省軍人家庭,但嚴聖炎的玩伴多是土生土長的「田庄小孩」,農忙時就到同學家幫忙做事,換些蔬果回家煮。下田割稻,收割後再種地瓜、蒜苗,除雜草、引水灌溉,甚至鞭策水牛犁田都難不倒他。在鄉土農村成長的童年,不僅讓嚴聖炎熟悉農事,也讓身為外省第二代的他練就了一口「輪轉」的閩南語。
憑著扎實的農事磨練,嚴聖炎在二○○九年春投入慈濟慈善農耕及人道援助後勤領域。
 |
〔圖說〕嚴聖炎偕同農耕隊,在三峽大愛農場採水質與土壤測試PH值濃度,以評估有機農業的作物項目。(攝影╱卓甫裕) |
他經常奔波臺北三峽、花蓮志學等地的慈濟農場檢測水土,試種各種作物,因此他的車子塞滿各式各樣的農具。有一次開車被攔下臨檢,警察看到幾把刀鋒銳利、寒光閃閃的鐮刀,整組人立即高度警戒;所幸車上還有鋤頭、鏟子、雨鞋等其他農具,證明他是要去做農事,「波麗士大人」才鬆一口氣,准予放行。
慈濟慈善志業發展處呂芳川主任說,有次農耕團隊到南部勘察一塊土地,評估推展有機農業的可行性,嚴聖炎自掏腰包,購買檢驗水質土質的設備,協助團隊採樣化驗,也因此得知土地鹽化程度非常嚴重,不適合有機農業。他的用心讓呂芳川很讚歎:「在社會上要找到這麼用心做事的夥伴,確實不容易。」
用心讓災民不是災民
走過臺灣最艱困的歲月,吃過苦的嚴聖炎,頗能同理災戶、窮人的處境,加上近年來氣候變遷、地震海嘯的驚人示現,更加凸顯了研發賑災物資,增進通訊、物流效率的重要性;因此在貢獻無線電與農耕才能的同時,也參與慈濟人道援助會綠能小組,投入賑災物資的研發。
「我從事這個行業,相關的電子、電機、機械、材料乃至建築領域都有參與,雖然不是完全懂,可是也要盡力學,因為那是生存的必要條件。」由於營業範圍涵蓋生產製造,專攻「無形」電波的嚴聖炎,也自己動手,實作模具、車床等「有型」的製造面向。
嚴聖炎多年累積的經驗與教訓有如「通識教育」,讓他對各種工業技術有一定的了解;憑著對技術、對人的敏銳度,像伯樂尋覓千里馬一般,不遺餘力地接引技術與善心具足的實業家朋友。
「我要讓他們了解慈濟,就像順得、義明和朝旭師兄接引我一樣,我也把我當初的心境敘述給他們聽,希望他們也能夠發揮良能。」
對人,嚴聖炎用心牽成,只要心念一致,做事情就有默契;對物,他的要求甚至比對同類型的民生用品更嚴格;因為災區缺水缺電、缺乏外援,環境惡劣,賑災用物更要注意堅固耐用、容易組裝操作、便於維修等設計。
沿襲軍隊後勤「制式武器,統一口徑」的概念,嚴聖炎強調,研發、採購賑災物資要把握幾個重點。
 |
〔圖說〕靜思精舍小書軒前的太陽能路燈,是慈濟人援會綠能小組費時三年研發出來的賑災用燈具;各項參數、設計圖紙乃至模具都已備妥,可應救災需要量產因應。(攝影/江柏宏) |
首先是規格統一、彼此相容。不同地區的志工或民眾,只要學習、傳承一套操作方法,就能使用所有的資源;且彼此使用的零組件都相同相容,在必要時可以相互拆換,增加相互支援與維修的便利性。
「同時要有家的感覺、家的溫馨,讓受災民眾感受到,他不是災民!」嚴聖炎以用於海地和巴基斯坦災區的「簡易組合式睡床」為例說明,它的床架是由PP瓦楞板交錯組裝而成,床面離地有十五到二十公分,足以隔離低溫雨水和溼氣。
夏天時鋪上PP瓦楞床板即可,秋冬時氣溫低再加上一層發泡床墊,就可以保暖。比起鋪毯子躺在地上,慈濟人設計的床讓受災鄉親睡得舒服,健康也更有保障。
「其實沒有很高、很複雜的理念,就看有沒有用心。」嚴聖炎簡單明瞭地說明。
●
「賑災是你要什麼我就有,而不是我有什麼才給你什麼。我們要先準備好,但最好是天下無災難,備而不用。」曾任軍職的嚴聖炎,語帶幾分「恃吾有以待之」的戒慎。
誠然,天災不可抗力,人類不可能「戰勝」大自然,但儲備資糧、訓練自救救人的技能,卻是可行而且必要的作為;如慈濟人援會綠能小組團隊目前即致力於糧食、綠色能源及水資源方面的研發。
 |
〔圖說〕在陳義明(右二)等北區慈誠隊隊員接引下,嚴聖炎(中)淡出競爭逐利的商場人生,走向付出無所求的志工之路;與有志之士並肩在慈善農業、急難救助和人道援助研究發展的領域,開拓人生第二春。 |
嚴聖炎逐漸淡出商場競爭行列,收掉了三家公司,只保留無線電通訊的本行;在人道援助的研發與教育訓練領域,以「全職志工」自許的他,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能人,一起腦力激盪,發揚善心,為人道援助作堅實後盾。
◆綠能小組 儲備人道援助技術
◎撰文‧葉子豪
《地球又熱、又平、又擠》的作者佛里曼指出,來自「地獄」的能源如煤、石油,已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及氣候變遷問題,而且這些資源只會日益匱乏。人類必須減少對「地獄能源」的依賴,以來自「天堂」的能源如風力、太陽能取而代之。
當各國政府與企業將「綠能」列為發展重點,積極搶進綠色經濟時,國際慈濟人道援助會集結具有產、官、學界多元背景的志工,以及對科技研發有興趣的慈濟職工,於二○○九年三月成立「綠能小組」,為人道援助作技術儲備,在綠色能源、水資源等領域研究發展,以便在需要時快速量產合宜之賑災物資。
在水資源領域方面,綠能小組志工與工研院專家合作研製的「急難救助淨水艇」,已完成第一套原型機,加入臺灣本土災害防救與國際人道救援的序列。
綠能小組也已開發出太陽能路燈,若能在難民營中,每隔二十公尺立一盞,就能讓營區燈火通明,有利於人們在夜間活動及維護治安。
太陽能路燈的能源全靠最頂端的太陽能板,白天吸收太陽能發電,把電能儲存在電瓶中,晚上再由電瓶供電,其造型纖細簡約,蘊含許多縝密思量的科技人文。
因應暴雨或沙塵暴等惡劣天候,志工強化LED燈具的防水性能,相當於潛水伕使用的水下作業燈具。簡易的結構,只需兩三個人就能組裝,降低對人力和器械的依賴;為了降低被破壞竊盜的風險,設計者改變傳統路燈把控制箱放在底部的作法,將這重要部件放在燈桿上方,最頂端的太陽能板正好為它遮風擋雨;並捨棄耗能的散熱風扇,改為在箱子的側邊和底部開通風孔,以自然的空氣對流散熱。
慈濟人設計的太陽能路燈,也被賦予小型供電站的功能。架設太陽能路燈的同時,也提供自行研發的電池式LED家用燈給社區居民,其耗電量僅一瓦。使用者可在白天利用太陽能路燈多餘的電力為電池充電,入夜前再把電池帶回家,接上家用LED燈提供照明。以現今光電技術來看,一盞一瓦的LED燈,可照亮六坪大的空間,足以作為帳棚或急難屋的主要光源。
太陽能路燈已經定型,模具也開設完成,只要有需要,立即可以上線量產,運送到需要的地方。而此類合乎實用及環保要求、從善意出發的創意賑災用品,也將精益求精,發揮守護眾生的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