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日 妙有真空
◆9‧20《農八月‧二十三》
【靜思小語】行善付出是妙有,心無罣礙是真空。
純一無雜,不執空有
法華會上,文殊菩薩述說,過去日月燈明佛「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晨語時間上人開示,覺者以無上智慧適應眾生根機而說法,「初善、中善、後善」循序漸進;直至因緣成熟而「暢佛本懷」,「正直捨方便」說真實法。
「隨他意語曰『巧』,藉權顯實曰『妙』。無論是初善、中善、後善,佛陀隨順眾生之病,施用法藥對治,皆是正信、正行、正果之正法。要信受佛之正法,改變過去錯誤的行為、習氣,才能回歸與佛同等之清淨本性。」
上人表示,佛法以因緣果報觀引導,讓人了解貢高我慢、傷害他人,亦是傷害自己;覺察心念稍有偏向,趕緊導正,終能回正向善。「此法『純一無雜』,不會停滯在空與有的執著——行善付出是『妙有』,心無罣礙是『真空』;『真空妙有』就是覺悟解脫的心境。」
佛陀不忍眾生苦,所以教眾要行善但不執著;菩薩的心付出無所求,同時感恩有機會結好緣。上人強調,「不忍眾生苦」是學佛者的使命與本能,應時時付出、處處無所住,心靈「純一無雜」,無所求且能感恩。
天下一家,行遠自邇
「有些人情感受綁縛,自我封閉,無法與人有『情』的互動。佛法提倡的是『覺有情』,是清淨寬闊的長情大愛;修行者篤定人生方向,即使孤獨苦修亦無所懼。在家居士若是心無所託,情就像一條繩索在心底糾纏,愈掙扎愈打死結。」
與大愛臺同仁談話,上人指出,有形的生活空間不需寬廣,心靈的空間卻可以無限大;對於心有糾結、無法與人互動者,要鼓勵其開闊心靈,走入群眾。
天下文化總經理林天來、執行副總編輯余宜芳一行人來訪,上人期勉大家有志一同,以人文傳播力量發揮良知良能。
「我做事一向沒有想將來『要如何』,只是在一開始認定應該要『怎麼做』;目標很清楚,從起點步步踏實往前;一心想著『該怎麼做』,別無其他想法。做事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人『知道』,而是要讓人能『運用』,且用得正確。」
上人表示,時間分秒不停,雖然每天清晨三點多起床、晚上十一點就寢,時間還是不夠用,還有很多事還沒有做。以佛陀世壽八十歲比照,自己的年紀已快接近佛陀入滅的歲數了,更何況「時間」和「無常」擋不住,一直感覺「來不及、來不及」。
「生命長短無法預知;又見世人是非不分,所以在『來不及』過後就說『我悲,悲在人間是非不分』,極力呼籲『大時代需明大是非』。慈濟是應此時代而生,是大眾的慈濟。願人人能提起良知良能,去做利益人間的事。」
日本今年三月遭遇嚴重的複合式大災難,全球三十多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就地募心募愛幫助受災民眾,過程中發現許多華人仍牢記二次大戰的仇恨,對賑濟日本感到遲疑。上人表示,慈濟人把握機會,引導對方將仇恨心轉化為「天下一家」的大愛。
又如在印尼,慈濟幫助有「雅加達黑色心臟」之稱的紅溪河岸貧困住戶遷居大愛村,促使河流疏浚,將污黑的河流變「清流」。上人表示,這也是一段值得深究、具有正面教育意義的人類歷史。「記憶仇恨,會使人性愈趨醜惡。慈濟希望將血腥的記憶,化為溫馨的力量。」
天地災難告急,相較於許多國家的民眾陷於天災人禍的苦難之中,上人表示臺灣很有福,要由衷感恩,且培養大慈悲。「人心無明故導致人禍、引發天災,所以在大無明的時代,要啟發大智慧;人間動亂不止,要帶動大懺悔以洗心止惡。最重要的是教導人人分辨大是非。」
上人期勉文化工作者,所做所為必先思考是否為現今人類所需?能否有益人間?要把握有限的時間做值得做的事,教導人人分明大是非,見證、留錄此一大劫難時代的良知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