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至九日 福德具足,真正富足

◆11‧8~9《農十月‧初六至初七》
【靜思小語】愛心源源不絕,品德日日增長;福德具足,真正富足。
心知足,自造福
常聞人言:「等有餘力,再布施行善。」晨語時間,上人開示「富」之真義:「知足且願意付出力量助人,是最富足的人生;愛心源源不絕,品德日日增長,福德皆具、內在富足,才是真富有。」
上人警惕大眾,人生無常短暫,若不及時行善造福,鎮日為求財富而汲汲營營,到頭來,苦心經營的事業與財富皆帶不走,實是空過時日。
《論語》:「擇不處仁,焉得知?」上人表示,居處在富有仁德的環境,才能增長智慧、培養仁德。「自我修行、造福,也要引導周遭人同行。日日起真誠善念,點點滴滴造福人群,讓人人轉貧為富,家家幸福,社會祥和,如此才是真正有福。」
內修心,外行善
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十一月六至十八日於臺北板橋及三重靜思堂分兩梯次舉行,今年主題為「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戒慎虔誠積福德,勤修善法淨人心」;計有來自三十二個國家地區,逾一千八百位海外慈濟人來臺尋根、精進。
八日上人行腳北上,為培訓圓滿的海外志工們授證,並展開今年度的歲末祝福。
九日於三重志業園區,菲律賓八十五歲的楊柯蔭治師姊,與媳婦、女兒、女婿一同受證;家中已受證為慈誠、委員的子孫十一人,也特地前來見證、給予祝福。
上人讚歎:「媽媽用心栽培兒女,兒女學習媽媽的典範,走入人群行善付出,又接引媽媽同行菩薩道。母親生育孩子的身體,孩子成長媽媽的慧命,是最美好的人間景象!」
全球目前有四十七個國家地區有慈濟人,慈悲大愛的足跡已踏履八十四個國家地區。上人期許人人跨越種族、語言、宗教、文化界線,擁有共同的志願——成為「覺有情」者。「心靈覺悟,廣施有情,不只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也要自我提升生命價值。」
寧靜的心,能啟發智慧、貼近佛菩薩「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的覺悟心境。上人教眾「靜思」——「過去迷茫懵懂而犯錯,接觸佛法後,要及時懺悔、勇於改過,以清淨法水清除煩惱,用智慧看清人生道理;心靈平靜、思想真純,莫隨人間動亂而起無明。」
海外師兄、師姊請求皈依,上人解說皈依意義,勉眾反轉過去黑暗無明的心境,朝向光明清淨境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投入慈濟宗門,要嚴守慈濟十戒,清淨自我身心。過去犯錯,如今得佛法教育,要大徹大悟、改過向善,莫以惡小而為之。」上人勉眾,日日面向光明,向內修心、向外行善,分享好事、好念、好法,接引更多迷茫犯錯的人重回人生正軌。
「入人群行善付出,莫受人間的煩惱影響清淨心,即能源源不絕產生智慧。秉持佛心師志,身體力行菩薩道,打穩做人的基礎,將人間路鋪得平坦,就能進入成佛的菩提大道。」
無欲求,無煩惱
「佛陀將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比喻為大宅;如今大宅四面火起,身在火宅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危險。」於三重靜思堂與馬來西亞慈濟人溫馨座談,上人再度期勉「全馬連心,愛鋪滿地」。
「人的心宅也有三界——有形有色的物質境界,使人生起欲念;無形無相的無明煩惱,驅使人發起動作、造作業力。惡業累積,破壞大地、引發災難,將波及三界眾生。」
一位師姊勇敢分享,年輕時懵懂無知、沾染毒品,婚後雖努力戒毒,卻因而染上酒癮,家庭長年深受困擾。
上人感嘆,毒癮、酒癮都源於心中的欲念;欲念一起,煩惱橫生,若不能自我覺醒,將深陷無明而難以清醒。
「迷茫的人生實苦!現在既已接觸佛法,要明辨是非,對的事,認真去做;不對的事,自我提醒不再犯。去惡向善、培養好習慣,就能逐步回歸清淨心。」
佛陀教眾認清「苦、空、無常、無我」,莫沈迷於茫茫苦海中。上人教眾思考,即使生活在富裕環境裏,幸福人生能否長久?生命長短不由自主,卻可以把生命拓寬、加深,當天下人的貴人。
「莫心存『做好事會得好報』的念頭;心有欲求,就有煩惱。要將行善造福當成本分事;對的事,做就對了。」上人表示,行善付出,身體難免感受勞累,但是看到苦難人得到救助,這分與眾生結善緣、造福緣的法喜,將深植八識田中,帶到來生來世。
菩薩道,起步走
與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緬甸、約旦、加拿大等六個國家地區的志工溫馨座談,上人教眾思考:投入慈濟,對自己的人生有何影響?做好事,何必聞法?
「再怎麼富裕、幸福的人生,都無法永遠隨心所欲。有欲念、有所求,就有求不得的苦。」上人述說,五十多年前養父驟逝的無常示現,對年輕的自己是一大震撼,從而起念探討人生從何而來、往哪裏去?最後在佛法中找到答案:「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每年新受證的慈濟人,胸前都佩戴「佛心師志」胸花,今年以含苞待放的蓮花為主題,象徵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受證後開始綻放、發揮良能。上人表示,受證是正式行走「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的開始,要積極認真、勇往直前。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徵慈濟人雖出自五濁惡世,但不受世間濁惡的煩惱無明污染,還能發揮良能,淨化人心、祥和社會。蓮花的根、莖、葉、花、果都能為人所用,象徵慈濟人為眾生全然奉獻。」
人生無論富與貧,上人表示,最重要是建立好人格,堂堂正正、安安穩穩,問心無愧。「心靈不滿足,求無止境、計較不休,將引發人事紛擾。反之,腳踏實地、歡喜助人,日日心安,人事皆安。」
五濁惡世,人心動盪不安,貪、瞋、癡、慢、疑等煩惱無明濃重,需要佛法予以淨化。上人致勉,行善、做好事,莫論來生,要把握時間,為天下祥和付出心力。
「眾生現『苦難相』,人間菩薩要『見苦知福』起覺悟,付出同時由衷感恩。不執著自己是付出的人、不執著誰受救助,也不執著自己付出了什麼;心無執著就不起煩惱,好事就能做得輕安自在。」
上人勉眾以至誠之心力行佛法,運用佛法接引人間菩薩;讓苦難人不只安度生活難關,心靈也能脫貧致富,成為富有愛心、能夠付出助人的人間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