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景
撰文‧賴玉鬆 攝影‧黃淑媖

年輕時的生活態度,
造就了張先生如今的弱勢;
但志工走到了、看到了
就不忍放棄,
找尋可以改善他晚景的方式。
大圍牆內,兩百多坪的土地上荒煙蔓草,圍牆四周,鹿仔樹生長茂盛;從門口進入,入口小徑兩旁雜草叢生,盡頭是巍峨聳立挑高的大祠堂,上方的刻字「清河衍派」和斗大的「張」,讓我們了解雲林斗六市這座張家大祠堂昔日的風光,及張家子孫生活之豐裕。
身為獨子的張先生,習於紙醉金迷,年輕時結婚育有一對兒女,但離婚後,妻子帶著女兒離開。他耗盡家產,身無長物,姑姑不忍,徵得家族同意,斥資五萬元於祠堂旁蓋了一房一廳的鐵皮屋,讓他和兒子安身。
兒子原本於附近的搬家公司上班,某日不告而別;張先生在遭遇車禍後,頸椎受傷,靠鄰居有一餐沒一餐的接濟。
時光飛逝,鄰居發現張先生幾天沒露面,過去探視,發現他於屋內中風,趕緊送醫。之後,他語言能力受到損傷,一手一腳不方便,雖仍能行走,但更自絕於人群,生活愈形困頓。
鄰居打電話給斗六市民代表賴瑪玲,請求協助安置張先生並解決生活所需;賴瑪玲多方奔走,但張先生身旁無親人,取得殘障證明等文件困難,一時無法獲得補助。她在社群媒體上披露張先生的困境,今年元月五日,慈濟志工黃淑看到貼文,馬上和她聯繫;深入了解狀況後,隔日提報給慈濟社工,評估開案以利協助。
 |
志工從上午八點清掃到中午十二點半,也感謝市公所派出抓斗車清運,加速工作完成。
|
缺乏廚廁 環境堪慮
元月十五日,慈濟志工顏森、陸麗那和鍾肇宏前去訪視。屋內散發難聞氣味,地上厚厚的塵埃、菸頭,牆壁處處蜘蛛網;電視及小冰箱壞掉,客廳沙發椅破爛,只有一臺飲水機堪用;室內沒有廚房、衛浴,這樣的居住環境,讓慈濟志工很不捨。
庭院圍牆邊有一支水龍頭,張先生從那兒用水桶接來冷水沐浴;房內有一個桶子,志工一進門,張先生慌忙蓋上蓋子,志工們內心明白,體諒地不問如廁的問題,只叮嚀每天記得清洗桶子。
慈濟志工拜訪他的親戚,商量如何為張先生解決生活難題;親戚希望張先生能接受醫療鑑定,然後得以安置。志工決定先為張先生整理居住環境,其他問題日後再設法。
元月十八日,天氣放晴但寒風冷冽,上午八點不到,十五位志工穿著雨鞋,帶著水桶、抹布、鐮刀、鋸子等清掃工具,開始工作。
自備劈柴刀的黃明良,猛力砍除蔓生林木;身型嬌小的林寶珍,也拿著鋸子逐一地鋸掉周遭鹿仔樹的枝椏,避免蚊蟲孳生。割草、鋤土、搬運、清掃……大家分工合作;由於沒料想到雜草底下是厚泥土,陸麗那馬上騎車回去,拿來鋤頭、圓鍬等工具,先割草再挖土。清開厚重的泥土,水泥地一點點露出原本樣貌。
志工努力清理,泥土、雜草、樹枝、樹幹堆積如山,分成兩堆置放庭院靠近出口處;預先聯絡市公所的抓斗車,一次又一次往車上抓夾。其中一位清潔隊員,居高臨下看著慈濟志工渾身髒污,賣力勞動;粗重的耙土工作,讓女性志工很吃力,於是從車上拿出釘耙,加入耙土行列,他說:「看你們這樣做,自己不幫忙會很不好意思。」
 |
志工運來新舊家具,為張先生布置較舒適的就寢環境。
|
三餐不繼 權宜之計
負責清掃屋內的志工,先把物品搬出屋外,逐樣徵詢張先生哪些想留下、哪些可丟棄。
由於張先生長年吸菸,牆壁、地面油黃,志工用抹布擦拭多次,換過幾次水仍污濁不堪。客廳神明桌積塵甚厚,香灰滿布,楊美珠用心擦拭多次後,桌面總算乾淨。還可以使用的桌椅,經志工逐一清洗晾乾,再一樣樣搬進屋內就定位。
志工雖戴著口罩,仍擋不住濃烈氣味,每隔一陣子,會走出戶外呼吸新鮮空氣。為了給張先生較舒服的睡眠環境,志工徵得他同意,拆掉臥房內用木板拼裝的床鋪,清理牆面並擦拭乾淨;鍾肇宏從家中載來的單人床座、彈簧床墊和床頭櫃,還有兩床全新棉被。
環境清理好,張先生三餐飲食問題也要一併解決。慈濟志工請附近的自助餐廳送中、晚餐,再定期與自助餐業者結帳。
志工雖然忙碌到下午一點多,但看到張先生有比較健康的生活環境,還是滿心歡喜。顏森、陸麗那及鍾肇宏殷殷叮嚀張先生,為了身體好,不要抽菸了,要把勞動當成復健,天天打掃環境。年近六十的張先生,則是吃力地說:「感謝……感謝師兄師姊……」
志工盡力幫忙,往後仍會持續關懷;希望終有一日,張先生能走出暗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