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川慈濟小學 迎向環保新課題
撰文‧楊舜斌 攝影‧黃筱哲
 |
教室黑板,學生們揮灑創意;在劉川慈濟小學,師生們在圖案中加入環保元素,彼此提醒愛護土地。
|
農村小學正視世界議題,
師長致力環保教育也種樹;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廣植希望的芽苗。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琅琅讀書聲,整齊地從教室中傳出。教育是知識的基礎,而在農村,更藏著一分家長們改變現狀的期盼……
位於來窯慈濟村的劉川慈濟小學,是座占地二十二畝、學生兩百多人的小校,但小而美、小而精,除了六個年級,還附設學前班、幼兒園。從二○一二年十二月啟用後,就吸引許多家長目光,除了師資優良,更重要的是教學蘊含人文精神,傳遞感恩、奉獻、博愛、環保等觀念。
慈濟小學讓孩子從小知道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社會,校內除了張貼相關海報,各班也推動「感恩寄語」,鼓勵學生把感恩對方的話寫進手冊中,或是利用全校廣播時間來分享感恩的事蹟,連每天朝會的出操令,都是用「感恩父母、感恩老師」作為開場,讓感恩文化實踐在生活的各個角落。
此外也設有「少年宮」活動,學生從舞蹈、書法、電子琴、豎笛、二胡、口琴、下棋等十多項才藝課挑選兩門學習,從小培養對藝術的喜好。雖然得比其他學校晚一小時上課,但家長和學生都十分喜愛。
劉川慈濟小學甫成立第二年,就躋身劉川鄉內小學綜合排名前三名;二○一四年獲得甘肅省快樂校園示範學校認證,與靖遠二中、靖遠師範學校成為通過的三所學校,也是唯一通過認證的農村小學。
此外,還有校園文化建設示範學校、德育工作示範學校等大大小小的獎狀,李元軍校長打趣地說,因為學校沒有資金,只好努力拿獎補貼學校了。
 |
重視環保教育的馬耀森老師,不厭其煩地解答學生的疑問,讓孩子培養勇於發問的學習態度。
|
師生翻轉觀念
二○一五年九月新學期,學校將舊食堂改建的環保站啟用,老師們也開始在課堂中宣導,鼓勵孩子在家做好分類,用餐時也要避免產生廚餘。
環保站的回收項目包括紙類、塑膠、玻璃瓶、寶特瓶、廢電池,也張貼了環保口訣海報,這些都是老師們專程去川震後由慈濟援建的四川前進小學,觀摩學習而來。
師長們帶動環保,但王瑜蔚老師坦言,一開始就碰上難題,因為當地還沒有回收系統能夠配合;但他們沒有放棄,重在觀念的建立。「下學期我們還是會啟動。」雷錫忠副校長表示,現行制度是一週一次環保活動,但這樣不夠,不能讓孩子覺得是在做差事,而是必須一天一次,讓孩子養成習慣,不然像廢電池這種污染物,一般人在家裏肯定是隨便丟垃圾桶的。
雖然校方仍在努力推動環保站運作,但學生早已與其他學校的孩子不一樣,走在路上看到垃圾會自動撿起來,連老師也身體力行。剛撿起紙屑的王瑜蔚老師和我分享,慈濟小學的孩子至少在外面不會亂扔垃圾,而且看到別人亂丟就不習慣。
雷副校長說,環保不是硬性要求,而是很隨意在生活中分享和實踐;老師們看到垃圾也一定是先撿起來,而不是指派學生去撿;雖然以結果來說都做了環保,但兩者性質不一樣,孩子的感受也不同。
李元軍校長補充道,老師在教授沙漠化等課程章節時,會引領學生反思現況,進而愛護環境、節約用水。學校也利用相關節日舉辦活動,如植樹節、世界節水日、世界環境日等等,讓學生從中學習愛護地球。
六年一班的王雅琪與楊文嬌是環保站的站長,還有一位環保小尖兵陳建德負責協助。他們每週五整理環保站,將各年級拿來的回收物分類。他們說,雖然有時候整理起來很累,但因為是愛護地球的事情,所以做得開心。
王雅琪是王瑜蔚老師的女兒,三年級轉學到慈濟小學,也首次學到環保觀念。有次她和媽媽經過家裏附近的廣場,看到剛辦完活動,四處都是亂丟的飲料罐,她擔心塑料瓶會污染大自然,就提著兩個塑膠袋去把瓶子都收集起來。
原本媽媽有些不好意思,還故意保持距離,但看到有些人主動把瓶子拿過來,她才明白女兒真的是不簡單,也很慚愧自己的想法;最後母女一起收集了滿滿兩大袋,賣掉拿回的五塊錢,王雅琪用來孝順爸爸。
迎接綠意春日
 |
慈濟志工將回收物做成衣服穿上身,向孩子展示未經過分類回收的垃圾將會危害地球。
|
慈濟小學校園種植高達近四千棵樹木,主要是存活率較高的槐樹和柳樹,還有耐旱的松樹、白楊樹等。負責照顧它們的推手,是總務主任馬耀森。「我最大的貢獻就是把這些樹『孵』出來了,四、五月就會開始變綠了,確實好看。」馬耀森老師向我介紹花圃時得意地說。
馬耀森平常睡在辦公室的小床,只有用餐和週末會回來窯慈濟村的家;為了栽樹,他向鄉政府申請從後山引來渠道水澆沃,以及排除土壤鹽化的藥劑;上課以外的時間,他修剪樹木和澆水,雖然辛苦,但每次看到綠化的成果就會很快樂。
馬耀森的老家在若笠,他從靖遠一中畢業後,因為沒能力念大學只好回到山上,被村裏的崖渠小學聘為民辦教師,包含校長只有三個老師,負責教導九十多位學生。
小學校付不出什麼薪水,十九歲的馬耀森每個月只有二十九元,鄉政府分了十畝旱地當作補償,打下的產量都歸他所有,但即便收成好些,一年頂多賺個五百元左右。他想起過往無奈地說:「我種的兩、三畝扁豆,只用五個背斗就裝完了,基本上幾乎沒有收成。」
在若笠教書二十二年,直到二○一○年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才申請轉調到山下的學校。父親也是老師,還曾經當過若笠學區的校長;想起前年過世的父親,馬耀森不禁眼眶泛淚。
「他的一生太忙碌,就是把精力都放在教育上。」馬耀森說,父親是個很擅長基礎教育的人,為很多偏僻地方建學校,忙到七十歲才退休。
受到父親影響,馬耀森對於基礎教育特別重視。他在低年級的課堂上不說大道理,而是先培養良好的習慣,例如說明廢電池隨意丟棄污染環境的嚴重性,讓他們知道要回收處理,至於愛護地球的理念等到高年級再談。打掃時也限制每班只能用一桶水,雖然水已經很髒,但拿來拖地板也夠用了,就是為了讓孩子愛惜水資源。
馬耀森也利用家長會時間分享環保觀念,像是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如碗筷、塑料袋,特別是農業用的地膜。馬耀森說,地膜對於防止水分蒸散很有效,但要確實回收才不會有污染,不然平均一畝地要用五公斤的地膜,隨處棄置不只千年不化,還會影響作物的生長。由於他以前也是農民,所以和家長分享起來,也特別容易被接受。
 |
冬季自來水會結冰,學校廚房的用水就靠著王銀剛(右)與劉嘉溢兩人,每天來回四趟,將水從蓄水池運到廚房的儲水桶內。
|
落葉歸根沃大地
二○一五年八月,慈濟大學與慈濟科技大學組成志工服務隊,與蘭州大學學生及甘肅當地志工青年,總計四十五人,以人文交流與環保教育為主軸,來到劉川慈濟小學舉辦「碧水青山、大愛家園」環保體驗營活動。
負責規畫教案的慈濟大學東語系學生郭馨憶分享,才抵達甘肅幾天,就因為太乾燥,喉嚨幾乎發不出聲音,讓她知道能生活在充滿水氣的臺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在環保課程中,她請孩子畫出心中的地球,大部分孩子都畫得十分鮮艷,但有個孩子將地球塗了一大塊黃色,說家鄉都是黃土,讓她感觸深刻。
二○一六年元月,慈濟志工也分別在來窯慈濟村及白塔慈濟村舉辦園遊會,設立五道關卡──妙手生華、美麗家園、竹筒歲月、環保酵素、垃圾分類。透過志工經驗的傳承,讓村民學習疼惜土地,學會敦親睦鄰樂於助人;也體會慈濟從五毛錢開始的竹筒歲月,小錢可以做大事,有心行善就不難。
參加完課程的小學生劉嘉溢分享,這次活動讓他把環保口訣記得更熟,畢業後到了其他學校也會繼續做好分類,看到別人亂丟垃圾也會主動撿起來,好好保護地球。
「如果我們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將會平平淡淡地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這和化為灰燼的樹葉一樣悲慘,那還有什麼意思呢?我們要會用心中的愛,美化身邊的事物。雖然,一個人的愛心改變不了世界,但它會感染自己身邊的人。」這段摘錄自慈濟小學畢業生雷嘉怡就讀五年級時的作文,是有次她問馬耀森老師為何要將樹葉集中埋到土裏的感觸。
馬老師告訴她:「如果樹葉只是燒掉,它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但如果將它埋回土裏,它會變成養分,回報孕育它的小樹。」這個落葉歸根的道理,也深深影響了雷嘉怡。
雷嘉怡是雷副校長的女兒,二○一五年從慈濟小學畢業,目前在白銀市武川學校初中部念書。她隨手撿起垃圾的習慣,到了中學竟讓她成了在朝會上被表揚的學生。她說,小時候只知道撿垃圾,爸爸會給糖果獎勵;但現在了解愛護環境的重要,所以會主動這麼做。
改變人心要靠教育,而教育的基礎就在於小學、幼兒園這些未來的種子。寒冬會過去,春日綠意將降臨大地;世代家園,撒播希望就在下一代。
 |
放學時間,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列隊伍返家,最遠的甚至要走上一小時。但他們不覺得辛苦,因為上學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尤其是在這所充滿人文與環保的學校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