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至二十六日 力行時間、空間、人間環保
◆7‧25~26《農六月‧十四至十五》
【靜思小語】最重要的環保,是珍惜時間、空間、人間,把握當下付出愛。
無「假」有「真」,力行付出
台北市信義區七十歲的高雪美師姊,自二○○一年開始挨家挨戶回收資源,長年搬拖回收物,導致膝關節變形,阻礙行動,曾讓她起退轉心;之後在上人的法中得到鼓勵與啟發,遂提起毅力勇氣,「用跑的做慈濟」。
早會時間,上人稱許師姊以一念虔誠,受教、受法。「長年以來,她法不離心、不離身行活動,隨時隨地都能做環保;以此身行典範帶動起當區志工,發揮『合和互協』的力量投入環保。真正是把握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
人間菩薩無假日,即使週末節日,慈濟人仍充分利用時間為人群付出。上人稱許大家把握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可說是無「假」有「真」;菩薩大愛亦跨越地域疆界。
四川地震兩年多來,慈濟人持續陪伴受災民眾,於洛水、漢旺兩地,帶動出許多當地志工;大家見到天下災難頻起,心有所悟,從心靈到生活都有改變。如今在成都有兩個環保點,洛水、漢旺各有一處環保教育站及十多個環保點。
「環保不只是有形的資源回收,最重要的環保,是珍惜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把握當下付出愛。」上人感恩這一群四川菩薩,不只投入環保回收工作,疼惜大地;而且關懷鄉親、照顧孤老無依者,不畏髒臭地幫忙清理居家環境、為之洗浴等等,精進之心無異於台灣慈濟人。
「環保做得好,天候自然調和;人人將心量放寬,包容一切,則天下如一家。如此世界就能祥和無災難。」上人勉眾心寬念純、把握當下,「做」就對了!
大圓鏡智,清淨智慧
「人人都有無限潛能,只要有心,則無事不成。」教育團隊合心共識營圓緣,上人引高雪美師姊精進做環保的事例,期勉教育工作者勇於承擔。
慈濟要為天下大事,挑起天下大任;而天下最大的責任,就是淨化人心。要如何讓世界、讓人類有希望?上人認為要從「教育」著手。
「經典就在每一個人身上。在慈濟菩薩群中,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典範,大家要相互為師、相互學習;則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妙法取用無窮。」
現今社會常聞學生問題,上人認為,問題實來自於家長、家庭以及社會的影響;孩子生長在此一時代,大空間的生態已經失調,老師們要用心引導,使之回歸清淨本性。
「不只環保工作要提升到『清淨在源頭』,人的本性,也要回歸清淨的源頭。如何讓心性回歸源頭?唯有老師以愛引導、用法『度』人。」上人提醒老師,對學生要用「愛」而不是「寵」,愛他就要教導他。
「現在一個班級約有三十個學生,老師在課堂上教學的每一秒鐘,就等於三十秒,因為每一個學生都同時在吸收。教一個孩子,就是教一個家庭;所以老師要用心於每一秒,讓孩子們都受用。」
上人對四川「靜思語教學」成果相當稱許:「有一個孩子用圖畫表達自己最受用的靜思語:『缺了一角的杯子,換個角度看,它還是圓的。』我看了很震撼。」
那位小學生畫了一個缺角的杯子,在杯子前面又畫了一面圓鏡,鏡子裏映現的杯子是完美無缺的。「這是佛法中最深奧的道理——大圓鏡智;是廣知一切的透徹智慧。」
上人說,原本此句「靜思語」是要人換個角度看杯子,雖然在不同的角度能見到圓的一面,但杯子的缺角依然存在。然而在孩子的畫中,用大圓鏡映照出來的是完整無缺的形象,對於那一個缺角毫無罣礙;而杯子也不影響圓鏡,鏡面依舊是山來照山、水來映水,境去不留痕。
「這就是佛陀教導我們的∣∣不要讓煩惱污染己心。待人處事要像鏡子,境去不留痕跡。若是面對不好的臉色與態度,心裏起了煩惱,對方在我們的心中就是缺角的杯子,對方看我們也如缺角的杯子,即因彼此的心都受到污染。若能像孩子畫的圖一樣,就是達到心靈環保——回歸清淨本性。」
教育志業要為天下未來的希望承負重責,上人期待老師們做個隨處皆能撒播種子的菩薩農夫,讓善種子從一而生無量。「無量的希望,就在每一位老師身上!」
靜思勤行,三安三圓
「靜思道場自力更生,務必要『勤』;要有永續耕耘的觀念,以及『合和互協』的精神。」二十六日與承擔靜思人文相關事務的常住眾談話,上人示眾莫忘「靜思勤行道」之本質。
「『靜思』不離『人文』,而人文即在人事物之中,要做到『三安』、『三圓』。」上人說明「三安」——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與世無爭則世安;「三圓」——人圓、事圓,理就圓。「有道是『人到無求品自高』,做到不貪而無著,品德自然能圓滿。」
精舍常住眾自力耕耘,除了栽種蔬果亦生產食品,同時有靜思文物之流通。上人指出,經過嚴格研發的食品,是維護法脈之家的資糧;而影音書籍出版,則是延續法脈與成長慧命的道糧,故為時代做見證、為慈濟寫歷史的文史工作,實是為法脈立大藏。
《無量義經》云:「智慧日月,方便時節,扶疏增長,大乘事業,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上人指出,慈濟宗門乃增長大乘「志」業,致勉大眾更積極啟發普天下人人之道心,使能行於菩薩道,成長慧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