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5期
2010-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莫拉克風災周年紀念
  聞思修
  寰宇慈濟
  一句話的力量
  主題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七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5期
  二十二至二十三日 為教育而教育

 

◆7‧22~23《農六月‧十一至十二》
【靜思小語】以「人文教育」彰顯真實、誠懇的「教育人文」。

一粒稻種藏日月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唐朝布袋和尚詩偈中的農耕情景,實蘊含心靈境界的修行工夫。

早會時,上人憶述當年也曾於田畝間彎腰、揮汗,見及水田裏映現出的廣闊天空,心地悠然遼闊,油然而生天、地、人相融之感。「人人心中也有一畝田,要殷勤整地、播種、插秧、耕耘,方能有收成。」

印尼慈濟人自二○○三年起關懷奴魯亞‧伊曼習經院,長期致贈大米。由於習經院人數不斷增加,每個月需六十噸大米,故志工陸續輔導做麵包、製作豆腐以自力更生;今年起,慈濟人進一步與院方合作,加強墾地、育苗、收割等技術,期能提升收成。

今年四月,農學院學生前來習經院指導插秧,院生、印尼慈濟人共同彎腰學習。七月收割時,院生和慈濟人親手割稻,習經院創辦人哈比長老亦參與其中;收成超過二十五公噸。

「一粒種子藏日月。三個月間,一株株稻秧已長成一穗穗稻米,不只讓習經院學生享受豐收的農家樂,最重要的是體會農夫的辛勞,心生感恩。」上人欣言,不僅是稻米豐收,心靈亦是豐收。

「從糧食援助、義診服務、援建校舍到輔導農耕,再加上無形的精神傳遞,七年來已在習經院帶動起善的循環。」上人稱許印尼慈濟人是優秀的「菩薩農夫」,就地播撒慈濟大愛種子,潤漬蒼生。「當見及受助者能自助、進而助人,善種子從一而生無量,就是慈濟人最大的收穫!」

受助助人貧中富

印尼當格朗有個慈善醫療個案——

八歲女童德樂希亞自幼體弱、感冒不斷。前年肚子有顆雞蛋大的凸起,父母帶她給按摩師舒緩腫脹無效,按摩師建議就醫,竟檢查出罹患子宮畸胎瘤。德樂的母親為了照顧她辭去工作,全家只靠父親林春米賣燒賣的微薄收入維生;鄰居王福俊師兄得知後提報慈濟,助德樂開刀取出腫瘤。

在醫院陪伴女兒治療的過程中,林先生看到許多病童需要幫助,也想盡一分力助人。福俊師兄向他解說慈濟「竹筒歲月」的精神——只要有真誠的心,人人都可捐款助人。林先生聞言立刻帶回一只竹筒,每天捐出部分收入,還將竹筒綁在摩托車上,寫著「小錢行大善」,募集客人的善心。

上人稱歎:「他感恩慈濟人的幫助,不只自己捐善款,還鼓勵大家響應,實為﹃貧中之富﹄;亦見證慈濟人不僅助人,更能淨化人心,讓人人成為助人的菩薩。」

無論宗教信仰為何,只要心靈契合、朝同一方向實踐道理,就能耕耘出豐碩的成果。上人讚歎印尼的慈濟志業發展,見證「只要有心,沒有做不到的事」!

歸返純樸方為本

浮於藍天碧海間的美屬薩摩亞群島,有美麗的珊瑚礁、白沙灘與熱帶雨林景致,居民住在傳統的茅草小屋中;然其美如天堂的自然環境,卻逐漸轉變中。

去年九月二十九日,美屬薩摩亞發生芮氏規模八點三強震,引發海嘯釀災;美國政府和許多救難團體持續送去礦泉水等物資援助,卻也因此製造許多垃圾。

當地慈善組織見及慈濟人前往賑災時,隨身攜帶環保餐具;又得知發放的高品質毛毯,竟是回收寶特瓶製成,即於今年五月全美急難組織志工年會上,向慈濟人表示,希望能來台學習慈濟的環保做法,同時感恩慈濟對當地的援助。

包括美國聯邦急難救助總署(FEMA)、全美急難救助志工組織(NVOAD)等三個救援組織一行六人,七月十七日抵台,陸續參訪高雄杉林慈濟大愛園區、台北慈院、人文志業中心、內湖環保教育站及台北八德環保站。看到志工不分老幼,在環保站揮汗付出、細分紙類,惜福區甚至有琳瑯滿目可再運用的物品;團員們感受到台灣的環保生命力。

一行人由慈濟美國總會曾慈慧師姊陪同,今來精舍拜訪上人。FEMA主管約翰查維斯(John Chavez)獻上全家從五月開始積存的竹筒,重達三點六公斤。通關時,海關人員問他為何隨身攜帶這麼重的物品?他回答,這是要捐給慈濟的善款。

上人從約翰先生手中接過沈甸甸的竹筒,感恩他的真情大愛重於有形的付出;且能隨處分享「靜思語」,在人與人之間廣布善種子,讓大地人間祥和有愛。

全美急難救助志工組織金勃高女士(Kimberly Burgo),簡報美屬薩摩亞的歷史與生活,以及現代化生活對居民的衝擊;另一位志工伊芙蓮女士(Evelyn Sao-Stevens)則提到,當地人習慣購買塑膠製品,加上長期飲用由美國供應的瓶裝水,塑膠垃圾驚人……

聽聞金女士讚歎全台有六萬多位環保志工,幾近薩摩亞人口總數;上人表示,台灣還有慈濟委員、慈誠與社區志工們,也在生活中力行環保;因此,要讓美屬薩摩亞人人成為身體力行的環保志工,並非不可能。

伊芙蓮女士發願回到薩摩亞後,選擇一個村莊開始帶動環保,教育人民珍惜大自然資源。

大捨無求育英才

教育董事會中,上人感恩教育志業體同仁齊展大愛,以共同理念培育社會英才,故使台灣六所慈濟學校皆受好評。

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中,教育志業乃以「大捨無求」之心,為天下育英才。「『捨』之真義,是無怨無悔、付出無求。慈濟非為辦學而辦學,是為教育而教育。」上人勉眾將慈濟教育理念更加推廣。

如印尼的伊斯蘭習經院,在接受慈濟援助後,將慈濟經驗落實於生活,透過做麵包、豆製品以及耕種技術等,漸能自立營生;又引入慈濟教育人文,學習資源回收。「習經院一萬多人在克難中惜福勤儉、自力更生,成果斐然;見證慈濟的教育理念能跨越國界與宗教的限制。」

上人期勉教育志業能奠定穩固基礎,以「人文教育」彰顯真實、誠懇的「教育人文」,培養品德優良的人才。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