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5期
2010-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莫拉克風災周年紀念
  聞思修
  寰宇慈濟
  一句話的力量
  主題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七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5期
  十八日 知足得歡喜,善解得自在

 

◆7‧18《農六月‧初七》

【靜思小語】從不忍中包容,得願力;從喜捨中感恩,得信行;從人群中知足,得歡喜;從變數中善解,得自在。

生命價值,時時被需要

早會時間,上人感嘆時間飛逝,令人安慰的是慈濟人精進善用時間,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亦勉眾在人群中修持「悲、智、福、慧」。

「悲——從不忍中包容得願力。悲心就是不忍,常感不忍還要有開闊的心,心如太虛包容一切,才能做到立宏願。」

「智——從喜捨中感恩得信行。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無論物資、力量乃至於正確的思想,都能與眾分享。能喜捨,就是智慧;付出之後,還要感恩;立信之後,就要力行付出。」

「福——從人群中知足得歡喜。」上人指出,煩惱都是從人群中招致,歡喜則是從人群中知足而得。能為人服務,表示我們健康有餘,時間、空間有餘,處處有餘,故要常念知足而能捨。

「慧——從變數中善解得自在。面對人間諸多變數的考驗,要用善解鍛鍊出智慧。」

上人指出,生命的價值在於「用」,亂用徒耗費生命,要用在最貴重的地方。「所謂『貴重』,就是當時間需要我、空間需要我、他人需要我時,及時付出力量。」

如醫療志工,就是把生命運用在別人最需要的時間與空間,做一名「不請之師」——並非被動「等」,而是主動積極去「找」,用溫暖的肢體與言語,膚慰病苦而驚惶者,耐心聆聽他們傾訴。上人表示:「生命時時刻刻被需要、分分秒秒不浪費,就是最有價值的生命!」

好話入心,遍植善種子

一九八九年《靜思語》冊本發行,二○○四年台北文山區慈濟人發起「靜思好話一條街」運動,走訪店家張貼靜思語;二○○七年發展出「好話滿街跑」,將靜思語張貼在計程車或公車的車身。二十多年來「靜思語」以淺顯意深的一句句好話,啟悟無數迷茫之心,導正心的方向。

台北松山區五位年過七十的慈濟志工,每個月徒步到五十多戶店家換貼新的「靜思語」,這群阿嬤志工健步如飛,腳程不輸年輕人。眼力最好的李黃換師姊,負責登記靜思語;識字不多的蘇廖換師姊邊貼靜思語邊學認字;因病切除胃、膽的蕭林銀師姊,同樣體力充沛,做得滿心歡喜。

上人稱許老菩薩們不僅身體愈做愈健康,亦從不識字到認讀每一張靜思語的內容,將心得與人分享。

「她們把握時間,做對的事;自己覺悟了,也要走入人群,引導人人從『迷』中覺悟。不只跑出了健康,也跑出了法髓入心,使慧命增長。」

視病如親,像家的醫院

於會客室聆聽台中慈院陳子勇院長、莊淑婷副院長等人,分享醫院接受評鑑的心得;上人亦感同身受這段時間大家的緊張、辛苦與煎熬。

「雖然慈濟人都說『福』,不說『苦』,但在這個過程中,說不苦也難;我也跟著你們一起算日子。但大家要感恩有此機會,促進科與科之間更環環相扣、改善未盡理想之處,使醫療品質更提升。」

每所慈濟醫院的硬體建設,皆由慈濟人一把沙、一塊磚、一根鋼筋建造而起,上人感恩志工對醫療志業的真心護持;並以經營一個「溫暖的家」為目標,期許座中主管讓同仁有「戀家」的心情。

「期待人人把醫院當成『家』,到院者都是親人;由全院醫護家人來照顧親人,才是名副其實『視病如親』,堪為醫療典範!」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