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 行路不迷
◆8‧7《農六月‧二十七》
【靜思小語】有志一同、清楚方向,才能行路不迷。
上善若水,利物不爭
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張銘清一行人,午後來到精舍拜會。張副會長推崇上人不僅傳授知識,亦重智慧及人格之養成,是「真懂教育之人」;並稱許慈濟環保志業如儒家「人天合一」境界,把自己當成天地一分子來維護大自然。
上人言,近幾年來全球氣候異常、災難頻生,人類難辭其咎。「人對於天地萬物,要心存感恩,敬天愛地,並且在人與人之間聚福緣。」
萬里之行始於初步。上人說明,慈濟從「慈善」中發現許多家庭因病而貧、因貧而病,故再舉辦義診、籌款建醫院;在醫院運作時體會花東地區人才招募不易,故再建校培育良醫良護;人能弘道,在世間多災之時,當透過媒體彰顯人間互助的善行。
「四大志業在四十年間逐一發展完臻,雖然期間艱辛無以言盡,如今皆於社會發揮良能。道理再好,都需要有人實行,才能做出成效;四大志業乃合眾人之力以成,環保觀念的推動,也需要大眾凝聚共識,才能真正達到節能減碳、挽救環境。」
慈濟在四十多年前從無到有,克難肇始,非僅憑少數人的力量;上人強調,做好事必須凝聚群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行善並非有錢人的權利,而是愛心人的權利;希望人人每天都能發一分助人的好念,就能減輕普天下的苦難。」
臨別,北京大學谷向陽教授致贈上人其手書「上善若水」墨寶。張副會長詮釋:「這句老子的話,意為: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樣,無處不在。我想這是對慈濟最好的詮釋——無處不在,滋潤萬物而不爭。」
不輕善小,堅定恆持
昨天大愛電視「草根菩提」節目,介紹台北屈尺環保教育站志工,長年在烏來水源地宣導環保,且勇於勸導遊客莫隨地丟棄垃圾、污染水源。
與基金會同仁談話,上人舉此為例,讚歎環保志工不只回收、分類資源,而是真正落實宣導、教育。
目前全台灣有四千多個環保點、兩百多個環保教育站,數萬名環保志工默默呵護大地。上人肯定表示:「他們並非求保佑而行善,而是真正用心、用愛付出無所求;所做看似微不足道,卻影響深遠。」
慈濟所做是公益事業,有義務公諸大眾。上人強調:「宣揚善心善行,亦是教導、啟發人人善心——讓大家知道,只要有心,匯集點滴也能發揮大力量。期待同仁有志一同、清楚方向,才能行路不迷。」
針對莫拉克受災鄉親所建的四個大愛園區已全數完工,讓四千多位鄉親安居;上人表示,鄉親入住後生活逐步走上正軌,基金會的任務可告一段落。「菩薩的情是『覺有情』,前腳走、後腳放。鄉親安居後,不再畏懼風雨危及性命;有維持生計的生活重心,相信憂鬱終將過去。」
上人教勉同仁,要提起智慧、運用方法,啟發其自立、助人的上進心,如此住民方可靠自己的力量永續生機。
|